2016年九巴乘客撞毀車門玻璃事故(Shattered glass panes of bus door incidents in 2016),是指2016年2至9月期間發生的四宗九巴乘客失足撞向車門,導致車門玻璃碎裂的意外事故。
四宗事故中被撞毀的均是落車門玻璃,當中三宗被撞毀的落車門為沒有扶手的外/橫推式中門,其中一宗的乘客更被拋出車外。
背景[]
以往舊款巴士落車門與上車門一樣是內趟式,並設有扶手。九巴於2003年引進直梯巴士時,考慮到外推式中門能減少佔用車廂空間,從而用盡車門寬度,加快乘客上落,亦可增加企位,故選用外推式中門,其後的新巴士都以外/橫推式中門為指定規格,不過外/橫推式中門不設扶手,因此玻璃碎裂時,乘客被拋出車外的風險大增。
事件簿[]
首宗事故發生在2016年2月2日下午2時32分,一輛行走5M線往啟德方向的斯堪尼亞K230UB(ASB14/NV5818)單層巴士正從啟成街轉入承啟道時,車上一名68歲男乘客撞破車門,跌出車外重傷,車長其後停車報警,傷者救出後情況危殆。涉事巴士落車門的門鉸鬆脫,其中一邊玻璃近乎完全碎裂,闊度足夠一個人通過;車內及車外玻璃碎片散滿一地,路邊石壆亦留有血跡。[1][2][3]九巴表示意外罕見,高度關注事件,已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事件。[4]
半個月後,九巴再發生第二宗乘客撞破車門事件。2月17日早上近九時,一輛行走219X線往麗港城方向的丹尼士三叉戟(ATR229/JP5975)沿尖沙嘴梳士巴利道轉入彌敦道時,一名女乘客疑失平衡跌倒撞向車門,玻璃登時碎裂,幸好車門設扶手才不致跌出車外,意外導致該名乘客頭手俱傷送院治理[5]。九巴有見半個月內發生同樣事件,同日起宣佈成立委員會檢討行車時乘客的安全事宜,並會向運輸署提交報告。[6]
第三宗意外在6月9日發生,當日早上近六時,一輛行走N691線往調景嶺方向的Enviro500 MMC(ATENU603/TM9882)由鯉魚門道轉上將軍澳道時,一名24歲外籍女乘客跌出座位撞向車門,將其中一道玻璃門撞裂,乘客頭部及右手肘受傷[7]。
最後一宗意外在9月15日發生,當晚九時許,一輛行走219X線往麗港城方向的富豪B9TL(AVBW35/MJ8352)在油麻地南京街停站時,一名男途人報稱剛出院,感到頭暈不適而失平衡跌倒撞向車門,玻璃登時爆裂,該男子頭部受傷送院[8],是該線在年內再度發生類似事件。
補救措施[]

事故發生後,車門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運輸署與專營巴士公司檢查與涉事巴士行走相同路線的車門操作、玻璃有否裂痕等,以及228部同型號的巴士,結果並無發現問題。
至於署方早前成立包括巴士公司及製造商代表在內的工作小組,留意到巴士內嵌式車門普遍設扶手,認為巴士公司及製造商應研究在外推式車門加裝「橫杆」( Horizontal bar),加強對乘客保障。
九巴專責委員會於2016年7月11日在Facebook專頁直播,由兩名管理層包括車務總監梁建宏及時任九巴策劃及發展襄理、有「9A狀元車長」之稱的梁領彥親自解畫,梁建宏指上述三宗車門玻璃意外涉很多複雜原因,包括車速、乘客安全意識、路段彎位等,舉例6月第三宗意外一名外籍女子乘搭巴士時,疑因轉彎離心力令她被拋離座位再撼到車門玻璃,相信當時車長若減慢車速便可避免,又承認今年2月發生的首兩宗意外均涉司機安全意識不足。[9]
有見及此,九巴在同年10月出牌的猛獅A95(AMNF)的落車門率先裝上護欄。2017年起,落車門護欄更成為各專營巴士公司新出牌巴士的標準配置;由該年起,原先不設護欄的巴士落車門亦陸續加裝,亦會在梯間加裝軟墊,減輕乘客失足滾落樓梯時的傷勢。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 ↑ 〈巴士男乘客跌出車外重傷 送院治理情況危殆〉,無綫新聞,2016年2月2日。
- ↑ 〈極罕意外 九巴掟彎時離座 乘客穿門飛出命危〉,《蘋果日報》,2016年2月3日。
- ↑ 〈撞力220磅 或門有裂縫釀禍〉,《蘋果日報》,2016年2月3日。
- ↑ 〈爆門飛出人 九巴設委員會檢討〉,《蘋果日報》,2016年2月4日。
- ↑ 〈女乘客一撼 九巴又爆玻璃門 半個月第二宗 運輸署急查同款巴士〉,《蘋果日報》,2016年2月18日
- ↑ 〈乘客撞爆九巴門 半月兩宗 扶手保命 運署設專組檢視安全〉,《明報》,2016年2月18日。
- ↑ 〈【蘋果早晨】九巴轉彎上斜 女乘客飛撞車門〉,《蘋果日報》,2016年6月9日。
- ↑ 〈男子狂撼埋站九巴 玻璃門碎晒成地血〉,《蘋果日報》,2016年9月15日。
- ↑ 〈九巴補鑊 車門加欄杆防撞爆〉,《東方日報》,2016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