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日午夜,中華汽車有限公司結束長達65年的公共巴士服務專營權,由香港新世界發展夥拍英國第一集團成立的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接辦旗下88條[1]巴士路線。
這是香港史上首次有專營巴士公司更替,其時中巴已提供巴士服務超過六十年,加上新巴接棒當日適逢9月1日全港中小學開學日,因此引起傳媒廣泛報導,作出全方位紀錄。
目錄
背景
在1933年至1991年9月間,中華巴士是唯一一間營運香港島專營巴士服務之巴士公司。自1980年代起,中巴服務水平開始急速下滑,不少路線無故脫班,甚至縮減班次;車隊的車齡偏高,不少更已超過20年;1985年地下鐵路港島綫通車後,中巴管理層面對此新興交通工具的劇烈競爭,仍然無心改善服務,導致大量乘客流失。
面對以上種種情況,加上中巴於1989年爆發大罷工事件,導致南區對外交通服務嚴重癱瘓長達兩天,政府決定著手整頓港島巴士服務,首先以中巴已取消的12A線作試點,引入城巴為新經營者,試圖以競爭改善中巴服務水平。可是中巴依然故我,政府繼而於1992年把28條中巴路線公開競投,城巴憑藉過往在港島提供居民巴士服務的經驗,成功投得該批路線的專營權,於1993年9月1日(請參閱26新里程條目)接辦該組路線;復於1995年,政府再把另外14條中巴路線直接交予城巴接辦。
中巴遭兩度削減路線後,服務水平並無任何改善跡象,車隊的車齡仍然偏高,空調巴士的比例則依舊偏低,更接連發生多次嚴重服務失誤:
- 1995年9月8日(農曆八月十四日):當晚15線於山頂開出的最後兩班車(當時尾班車為23:45)無故消失,凌晨後有近200至400名在場賞月的市民滯留山頂,導致警方要出動大卡車接載市民下山,一眾乘客翌日早上致電名嘴鄭經翰主持的電台烽煙節目《風波裡的茶杯》投訴。最終總督會同行政局首次引用《公共巴士服務條例》作出懲罰,判中巴罰款8,000元[2][3]。
- 1997年3月至6月期間,中巴自行取消4條虧蝕路線3、41、45及47,令城巴即時開辦路線相同或相若的3B、41A、40P及47A代替。
- 地鐵於1994年引入八達通電子票務系統取代通用儲值票,聯同九鐵、九巴、城巴及香港小輪成立聯俊達有限公司(2002年改名為「八達通卡有限公司」),唯獨中巴拒絕參與,並表明不會為旗下路線引入八達通系統。[4]
中巴為期3年的專營權於1998年8月31日期滿,政府會以乘客利益為大前提,並根據法律條文,處理專營權的問題;只要行政局滿意中巴表現,其專營權可根據《公共巴士服務條例》第230章第6(3)條延續。當時營辦123條路線的中巴雖曾建議成立新公司,專注提供專營巴士服務[5],又在1998至2002年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擬增設兩條新路線及實施20個服務改善項目,以應付港島東區和南區新住宅發展區所帶來的需求增長,以及建議在未來五年購置250部新巴士[6],卻遲遲未根據該條例第6(2)條向當局申請延續專營權。
當局隨即全面檢討中巴在過往兩年的表現,並根據多個指標進行評估,包括可供使用的巴士數目、脫班次數、投訴個案數目,以便與其他專營巴士公司比較,亦會考慮公眾及區議會意見。此項檢討一旦完結,政府原則上會在1997年8月前決定,中巴在下世紀能否為港島居民提供專營巴士服務。
經過全面審視中巴服務水平,政府「沒有信心中巴日後能夠提供水準合乎市民要求的服務」[7],不得不對中巴施以專營巴士公司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懲處,在1998年2月17日行政會議通過「不延續中巴專營權議案」[8]。
中巴被拒延續專營權
1998年2月17日傍晚召開的記者會上,時任運輸局局長吳榮奎公布行政會議決定不再延續中巴之巴士專營權,指中巴於1997年6月過了限期才申請延續專營權。政府在同年11月開始與中巴展開談判,三個月後宣佈談判破裂,他透露雙方談判分歧主要有四方面[8]:
- 政府要求中巴若獲批新專營權,首三年內須更換車隊內400輛車齡達18年或以上的巴士,改善車隊老化問題。中巴初時拒絕,收到政府最後通牒後才承諾投資10億元購買新車,但只會貸款,不會用股東資金承擔,更要乘客承擔利息,政府不同意這種做法;
- 政府提出重整中巴網絡,由125條巴士線削減為88條,中巴不肯;
- 政府要求中巴實施一系列措施改善人事管理,並由政府委聘顧問督導,中巴不同意;
- 政府要求中巴改善顧客服務質素與公共關係,包括引入八達通系統,中巴也拒絕。
吳榮奎說,中巴專營權會在同年8月尾到期,政府不可能無了期與中巴再作冗長談判,遂向行政會議匯報雙方談判結果,建議基於公眾利益,馬上將中巴112條常規專營巴士線其中88條,以單一網絡方式公開招標,甄選另一間營辦商在中巴專營權屆滿後接手經營,繼續為港島每日40萬人次提供巴士服務。[9]
中巴其後發出聲明反駁,指雙方談判分歧已經收窄,最終不能達成協議的原因在於中巴對政府再行削減24條常規路線表示不滿,因為當中包括五條具盈利能力的路線,可用來補貼其他虧蝕路線,以及在主要路線上能與城巴維持公平競爭,亦為中巴提供發展網絡的機會。
政府勒令重整24條路線
政府一向認為港島區巴士路線有重整空間,運輸署在考慮重整中巴路線網絡時有三個原則:
- 促進港島各區巴士服務良性競爭;
- 確保每個經營者有一個平衡及財政上可行的巴士網絡;
- 平衡每一個網絡內港島線及過海線比例,避免經營者過分側重可帶來盈利的過海路線。
基於以上原則,當局認為中巴11條路線客量偏低,會在中巴專營權屆滿後取消服務[8]。另外13條路線中,過海線300交由九巴獨營,餘下12條路線直接交予城巴經營,以便與旗下路線合併;運輸署強調,在這12條巴士線中,只有3條在中巴經營下錄得盈利。至於將中巴欲保留的五條重要巴士線直接交予城巴經營,而非透過公開競投挑選營辦商,主要是考慮提高整體巴士營運效率。
經重組網絡後,城巴有86條巴士線,而新經營者則有88條,相信兩者能取得平衡,否認有關安排偏袒城巴。[10][11]
被政府勒令重整的24條路線 | ||||
---|---|---|---|---|
中巴路線 | 起訖點[12] | 備註 | ||
勒令直接停辦的11條路線 | ||||
10A | 城市花園→中環(機利文街) 中環(機利文街)→北角碼頭 |
|||
38A | 天后地鐵站↔置富花園 | |||
79 | 華貴邨↺香港仔 | |||
302 | 慈雲山(北)→上環 | 此線最終獲得保留,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改由新巴與九巴聯營 | ||
303 | 耀安→上環 | 中巴專營權結束後城巴與九巴營辦相若走線的681P替代 | ||
305 | 美林→上環 | 此線最終獲得保留,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改由新巴與九巴聯營 2015年8月22日由經青沙公路及西區海底隧道之985線取代 | ||
336 | 梨木樹→上環 金鐘(東)→梨木樹 |
此線最終獲得保留,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改由九巴獨營,並取消往梨木樹班次 2014年6月16日由經西區海底隧道之936線取代 | ||
337 | 葵盛(東)→上環 中環(港澳碼頭)→葵盛(東) |
|||
504 | 灣仔碼頭↔華富(南) | 新巴最初有意接辦該線,但遭運輸署反對;最後新巴開辦新路線4X代替 | ||
721 | 中環(交易廣場)↔太古城 | 新巴720線增設往返太古城特別班次,2002年6月10日特別班次獲獨立編號720P | ||
A20 | 中環(交易廣場)↔啟德機場 | 1998年7月6日啟德機場關閉,中巴史上唯一機場路線亦同步停辦 | ||
轉交九巴營辦的一條路線 | ||||
300 | 太子地鐵站↔上環 | 1999年5月17日取消服務 | ||
轉交城巴營辦的12條路線 | ||||
10 | 北角碼頭↔堅尼地城 | |||
11A | 勵德邨↔灣仔碼頭 | 城巴重整兩條路線為新路線25A及25C | ||
25M | 灣仔(會展新翼)↺寶馬山 | |||
80 | 小西灣↔中環(永和街) | 與城巴另一條小西灣特快路線8X重疊,結果柴灣老牌半直通路線80於中巴專營權結束後停辦;新巴同日開辦新路線8P取代部份服務 | ||
102 | 筲箕灣↔美孚 | 與九巴聯營 | ||
307 | 大埔中心↔上環 | 與九巴聯營,2002年12月28日提升至平日全日服務,2003年6月20日再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 | ||
537 | 置富花園↔金鐘(西) | 城巴重組路線為37X | ||
606 | 小西灣↔彩雲 | 與九巴聯營 | ||
619 | 中環(港澳碼頭)↔順利 | |||
690 | 中環(港澳碼頭)↔康盛花園 | |||
780 | 小西灣↔中環(永和街) | |||
788 | 小西灣↔中環(永和街) | 同年10月19日提升為全日服務 |
註:城巴接辦以上中巴路線後,隨即提供全線空調服務,不過690線九巴個別班次部份仍以非空調巴士行走,直至2002年9月8日。
中巴88條路線公開競投
在行政會議宣佈不延續中巴專營權後,運輸局隨即出版憲報號外,推出88條中巴路線,以公開招標方式尋找新營辦商,新專營權為期五年[13]。時任運輸署署長羅范椒芬向臨時立法會解釋,決定把88條路線以整個網絡的形式而非分拆招標,乃鑑於港島區面積不大,如分開招標會影響巴士服務網絡盈利率和吸引力;如有太多巴士公司在港島區經營,在提供地點設置巴士站及車廠等土地資源分配的事宜上亦會出現問題。[14]
基於標書條款規定投得專營權的公司至少一年內不能加價的同時,亦要保證在兩年內淘汰所有車齡達18年或以上的舊巴士,以及優先聘用中巴員工包括車長、維修人員和交通管理人員,並且需要安排他們返回與巴士服務有關的工作崗位,因此車資水平、公司財務及人事管理能力亦為評估因素之一。新營辦商對改善服務的誠意,如會否引入八達通方便乘客,亦是能否擊敗其他入標者的關鍵;若競投者條件相同,沒有經驗的經營者將獲優先考慮,以保持專營巴士公司之間的競爭性[15]。
政府除了協助新營辦商臨時接管中巴資產外,亦會撥出兩幅位於柴灣合共約2萬平方米土地予新營辦商興建車廠與維修工場。當局有計劃在中巴專營權結束後,即時收回位於黃竹坑香葉道以私人協約方式批予中巴作車廠用途的土地,並以一年的短期租約租予新專利權公司使用;至於一年後會否再續約,視乎新專利權公司的車廠發展計劃而定。
到1998年3月13日截標當日,政府共接獲6份標書,計有:[16][17]
- 九龍巴士控股與招商局國際和丸紅株式會社合組的聯營公司「新香港巴士有限公司」;
- 城巴集團夥拍長江基建集團、北海集團和香港中旅國際投資,合組「香港聯合巴士有限公司」。當時身兼城巴董事的香港聯合巴士公司董事鄭偉波,形容集團股東組合乃鋼鐵陣容,既具巴士營運經驗,又有豐厚財力,再加上矢志擴充中國及香港交通業務的中旅,以及有多年投資於公共巴士營運經驗之北海[18];
- 嶼巴母公司冠忠巴士集團與大昌貿易行合組「香港公共巴士有限公司」;
- 雅高巴士服務與得高企業、新加坡政府投資(創業投資)及香港興業國際集團組成「躍陞有限公司」;
- 從無營辦香港巴士服務經驗的新世界發展與英國第一集團(FirstBus Investments Limited)合股組成的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
- 剛遭運輸局拒絕延續專營權的中巴,亦與一直渴望進軍香港專營巴士業務的英國巴士公司Stagecoach Holdings plc合組「Affluent Dragon Island Limited」入標競投。
政府列出的88條可供競投路線
過海隧巴115P線於1998年8月才投入服務,並未列入可供競投路線的名單中,故新巴最終得以接辦的路線實際上為89條路線。
政府原計劃全數取消的非常規路線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擴充,歡迎協助擴充來改善這個條目或者段落。 更多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找到。 歡迎擴充條目完成以後除掉本模板。 |
據報政府擬於中巴專營權結束當天全數取消共13條非常規路線[8],但當時中巴營運的非常規路線事實上不止13條。最終新巴專營權生效後,這些路線絕大多數都有至少一次營辦紀錄。
政府公佈將取消的前中巴非常規路線資料 | ||||
---|---|---|---|---|
巴士路線 | 起訖點[12] | 備註 | ||
15A | 筲箕灣↔山頂 | 新巴於1998年10月28日起接辦此路線,2013年10月13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15M | 金鐘(東)↔山頂 | 新巴於1998年10月28日接辦此路線,當天是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15X | 中環(交易廣場)↔山頂 | 新巴於1998年10月5日起接辦此線,2004年1月23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19] | ||
86 | 柴灣(東)↔銅鑼灣(維園花市) | 已經取消。[20] | ||
260X | 中環(交易廣場)↔淺水灣 | 新巴於1999年6月18日接辦此路線,當天為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304 | 華富(南)↔銅鑼灣(維園花市) | 新巴於1999年2月16日起接辦此路線,2002年2月12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308 | 小西灣↔銅鑼灣(維園花市) | 新巴於1999年2月16日起接辦此路線,2002年2月12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347 | 中環(渡輪碼頭)↺香港仔 | 城巴於1998年10月25日起接辦此路線,至今仍有提供服務。 | ||
388 | 柴灣地鐵站↺柴灣墳場 | 新巴於1998年10月28日起接辦此路線,至今仍有提供服務。 | ||
389 | 筲箕灣↺柴灣墳場 | 新巴於1998年10月28日起接辦此路線,至今仍有提供服務。 | ||
392 | 海怡半島↔銅鑼灣(維園花市) | 此路線於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未曾提供服務。 | ||
N2 | 中環(港澳碼頭)↔筲箕灣 | 新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2002年1月1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4 | 華富(南)↔中環(渡輪碼頭) | 新巴於1999年2月16日起接辦此路線,2000年1月1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9 | 筲箕灣↔石澳 | 新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後來改稱9S,至今仍有提供服務。 | ||
N10 | 堅尼地城↔北角碼頭 | 城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2010年2月14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15 | 中環(交易廣場)↔山頂 | 新巴於1998年10月4日起接辦此路線,後來改稱15S,2016年1月1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23 | 北角碼頭↔蒲飛路 | 新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後來改稱23S,2014年1月1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25 | 銅鑼灣↔勵德邨 | 此路線於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未曾提供服務。 | ||
N38 | 置富花園↔北角碼頭 | 新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後來改稱38S,至今仍有提供服務。 | ||
N38A | 置富花園↔天后地鐵站 | 此路線於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未曾提供服務。 | ||
N111 | 彩虹↔銅鑼灣(興發街) | 新巴於1999年2月16日起接辦此路線並與九巴聯營,2002年2月12日九龍區總站遷往慈雲山(中)並改稱N116,後者至今仍有提供服務。 | ||
N112 | 太子地鐵站↔銅鑼灣(興發街) | 新巴於1998年2月16日起接辦此路線並與九巴聯營,2012年1月23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590 | 海怡半島↔中環(交易廣場) | 新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後來改稱590S,2016年12月25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595 | 海怡半島↺香港仔 | 新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2003年2月1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
N970 | 香港仔↔蘇屋 | 新巴於1998年10月6日起接辦此路線,2009年10月4日最後一次提供服務。 |
新巴獲批專營權
由運輸署副署長擔任主席,運輸局、經濟事務局、運輸署、勞工處、律政司和廉政公署均有代表參與的政府跨部門投標評審委員會,對六份標書進行評審。評核內容包括建議巴士服務的水平、質素、票價;投標者就確保巴士服務能夠順利過渡所提出建議的質素,包括就僱用中巴員工而提出的建議;投標者的實力;為了促進競爭,於中巴專營權屆滿時沒有在香港經營專營巴士服務的投標者可獲加分。
1998年3月30日,行政會議通過把59條港島巴士線及29條過海隧道巴士線、合共88條巴士線的專營權,交予由新世界集團與英國第一集團合股組成的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專營權由同年9月1日起,至2002年7月31日,為期4年11個月[21]。
運輸局局長吳榮奎指出,新世界在標書中承諾會聘用中巴所有的現職員工,以確保巴士服務能夠順利過渡。他又指出,與新世界發展合夥的第一集團,是英國最大的巴士公司,在英國巴士市場佔有率達22%。政府相信新世界發展可以吸取夥伴的豐富營運巴士經驗,令本港巴士服務可以獲得革新。新世界第一巴士的標書取得最高分數,評審委員會因而建議把新專營權批予該公司,而行政會議亦同意上述建議。運輸署署長羅范椒芬將獲標通知書交予新巴時,讚揚其標書的建議「有創意、遠見及社會責任感」。
親身到運輸署領取中標通知書的新世界主席鄭家純承諾,新巴有信心為市民提供舒適而廉價的巴士服務[21]。新巴計劃為巴士業務投資20億元,推行一系列措施改善以巴士運作及乘客設施,包括在專營權期內購置500輛全新低地台巴士,所有新巴士已裝配溫度調控通風系統、方便傷殘人士的設施、八達通收費器、廣播設備、資訊展示系統、對講機及車速顯示器。與此同時,新巴承諾在兩年內淘汰所有車齡逾17年的巴士,興建一個新巴士車廠及每年設置100個新巴士站上蓋;雖然推行多項改善措施,新巴亦承諾至少會在新專營權生效首年內,票價不作調整。
交接經過
新巴投得88條路線專營權後,旋即與中巴展開談判,商討各項交接安排。其中最受大眾矚目的,包括中巴旗下710輛巴士、柴灣車廠、所有車長以至車廠員工,如何暢順地移交到新巴手上。
運輸署聯同新巴於8月22日舉行記者會,署長羅范椒芬表示中巴與新巴就有關過渡安排的磋商,進展良好,並已達成多項協議:[22]
- 中巴於8月14日召開股東特別大會,通過以3億3,500萬元出售710部巴士,以及三個車廠的相關機械和器材予新巴;[23]
- 中巴同意由9月1日起出租中巴柴灣車廠予新巴,為期三年,亦允許新巴於9月1日02:00進入柴灣車廠;
- 中巴與新巴原則上同意由8月31日早上開始,陸續進行移交巴士及與巴士運作有關的資產的工作;
- 新巴已聘用1,100名中巴車長及580名車廠員工;
- 中巴原則上同意出售全數巴士站牌、上蓋及站長室予新巴;
- 9月1日午夜的巴士服務,雙方原則上同意下列安排:[24]
至於新巴訂購的新巴士,截至8月31日已有51輛能夠即時投入服務,包括19輛12米丹尼士三叉戟(1001-1019),以及32輛丹尼士飛鏢(2001-2015、2017-2033)。雖然在移交的首日新巴未能有足夠巴士投入服務而影響清晨巴士服務出現機會不大,但當局已作好後備安排,在有需要時調動其他公共交通營辦商,包括九巴、城巴、九廣鐵路及公共巴士同業聯會的車隊,令對市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 新巴會調動其可徵用的車輛,維持最低限度的巴士服務;
- 倘若車輛有嚴重短缺,九巴會臨時負責營運部分或全部與新巴聯營的24條過海隧道線;而公共巴士同業聯會及九廣鐵路會提供超過100輛巴士去配合新巴的車隊;
- 城巴會加強港島線的服務,特別是學校區和遠離地鐵港島綫的地方;
- 地鐵與電車會適當地加強服務。
中巴最後一夜
8月31日早上,中巴罕有地採取合作態度,准許新巴派出油車,前往柴灣、黃竹坑及堅尼地城3個仍由中巴管理的車廠,為油缸注入12萬公升的燃油。傍晚6時許,中巴亦信守承諾,為710輛回廠巴士如常入油、加水及作簡單檢查,並貼上黄色標誌以避免混淆;同時為巴士注入燃油以便交予新巴[25]。中巴監理顏潔齡如常到柴灣車廠上班,並在傍晚親自監督巴士回廠卸下錢箱;為防銀房機密洩露,中巴把最後一日的錢箱工作外判,並聘用一批解款員以收集巴士上的錢箱,將集合的營業額運上解款車。[26][27] 8月31日深夜,新巴派出5名(另一説法為4名[28])員工到筲箕灣巴士總站為停泊該處的中巴巴士的車門上角、車廂內以及車身中間共七處貼上新巴標誌和標語。此外亦有數名員工清潔及檢查巴士。[29]
8月31日23:45,新巴企業傳訊總經理關則輝到達黃竹坑車廠外,並於9月1日00:00進入車廠,見證中巴代表顏潔玲丈夫簽署文件,把黃竹坑車廠交還政府[30][31];然後在00:05由署理總產業測量師李建毅(另一説法為地政專員[32])與董事總經理助理李偉庭簽署交接文件,將車廠交予新巴。[33][32]新巴於十分鐘後在黃竹坑車廠門外進行接收儀式,李偉庭從地政總署代表手上接過一份已簽署的法律文件,象徵新巴正式接收該車廠。關則輝、黃志釗與營運總經理蔡柏榮於04:00進入柴灣車廠,由於三人曾在中巴任職和有人不滿他們協助新巴,故一度被中巴拒諸門外。[26][34]此外,據報新巴亦接收新巴堅尼地城車廠。
基於保險責任問題,中巴臨時決定拒絕於9月1日午夜繼續營運共20條路線直至尾班車期間的班次,運輸署指出中巴此舉並無違反專營權條款,並表示新巴已經準備提早交接[35][36]。新巴與運輸署召開緊急會議後,決定派出僅有的數十輛新巴士,即時接辦在9月1日凌晨零時後仍有服務的路線,但由於巴士數量不足,班次被迫削減,而4條與九巴聯營的過海隧道路線,則交由九巴提供服務[26];其後新巴於午夜派出18輛新巴士,行走5條路線通宵巴士路線。[37]
9月1日00:05於柴灣地鐵站開出的84M線成為中巴最後一班車,由利蘭珍寶(LF105/BL482)負責,並於00:25抵達小西灣巴士總站[38][39];另一邊廂,於同一時間在北角碼頭開出的10線,成為中巴最後一班車。[28]
9月1日02:00,新巴董事總經理許雄和數十名官方人員進入柴灣車廠,並簽署為三年的租約,象徵中巴時代正式結束。[40]
新巴頭班車
踏入9月1日凌晨,N8線00:15由小西灣開出的頭班車,成為新巴官方首班開出的巴士,用車為新巴首輛領牌的巴士丹尼士三叉戟12米(1001/HU8370)。負責駕駛這趟甚具歷史意義班次的車長張雪表示心情緊張,他接過總經理許雄派發的50元開工利是後,提早於約00:10出發。車上乘客於巴士開出時鼓掌歡呼,並向車外冒雨到場觀看和拍攝新巴首航的市民、到場採訪的傳媒揮手;由於乘客眾多,新巴亦派出多一輛巴士接載乘客。[34]
許雄對首班新巴能夠客滿並順利開出感到非常鼓舞,又指為免在站乘客久候,決定提早5分鐘開出首班車。而同場穿上一身紅裝的時任運輸署署長羅范椒芬表示,很高興中巴能與新巴充分合作和順利交接。[29][39]
至於新巴實際上在9月1日開出的首班巴士,是84M線在同一總站開出的00:10班次,由丹尼士飛鏢單層巴士(2023/HV7858)負責。
新巴營運首日為開學日,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曾經啟動以應付突發狀況。據報新巴當日運作大致暢順,並無特別事故發生。
新巴及城巴於中巴專營權結束當日開辦的新路線
新巴及城巴於中巴專營權結束當日開辦的新路線 | ||||
---|---|---|---|---|
巴士公司 | 巴士路線 | 起訖點[12] | 備註 | |
新巴 | 4X | 華富(南)→灣仔碼頭 | 代替504線,已於2001年5月20日取消服務 | |
8P | 小西灣↔灣仔碼頭 | |||
城巴 | 25A | 灣仔(會展新翼)↺寶馬山 | 提早於1998年8月16日開辦,代替11A及25M兩線 | |
25C | 灣仔(會展新翼)↺寶馬山 | 提早於1998年8月16日開辦,代替11A及25M兩線, 已於2013年7月14日取消服務 | ||
37X | 置富花園↺金鐘(東) | 提早於1998年8月24日開辦,代替537線 | ||
新巴 | M21 | 中環(香港站)↺太古城 | 代替21線,已於2001年6月3日取消服務 | |
九巴、城巴 | 681P | 耀安→上環 | 代替303線 |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不計算節日路線,連同於中巴喪失專營權前不久開辦之115P線,實際上為89條路線。
- ↑ 《港督會同行政局决定向中巴罰款》,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6-07-16
- ↑ 去年迎月山頂線脫班 中巴被「秋算」罰八千,中華巴士紀念館轉載(來源不詳)
- ↑ 臨時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 (1997年10月22日會議) - 臨立會CB(1)624號文件第10段
- ↑ 中華汽車有限公司的專營權續期事宜,立法局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1997年6月13日
- ↑ 中華巴士汽車有限公司申請加價,臨時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1997年11月
- ↑ 臨時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 (1998年2月21日會議) - 臨立會CB(1)1307號文件,第1段
- ↑ 8.0 8.1 8.2 8.3 明報:中巴喪失專營權,1998年2月18日,中華巴士紀念館轉載
- ↑ 中巴專營權檢討,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2月17日
- ↑ 〈運輸署就巴士專營權回應〉,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3月9日。
- ↑ 城巴有限公司,〈城巴九月一日接收中巴多條路線增派一百二十部巴士及三百六十名司機 預期交接工作會順利進行〉[新聞稿],1998年8月4日。
- ↑ 12.0 12.1 12.2 12.3 以接辦路線當時作準
- ↑ 第1號特別公告:〈招標承投營辦59條港島及29條過海隧道路綫的公共巴士服務專營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1998年號外第1期,1998年2月17日。
- ↑ 臨時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1998年2月21日。
- ↑ 競投條件相若 「新手」將佔優,1998年2月19日,中華巴士紀念館轉載(來源不詳)
- ↑ 「四巴」、雅高及新世界入標 六財團競投中巴88條線,1998年3月13日,中華巴士紀念館轉載(來源不詳)
- ↑ 臨時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公共巴士服務條例》(第230章) 批出經營港島區公共巴士服務的專營權
- ↑ 長建組聯營集團競逐巴士專營權,長江基建集團,1998年3月13日
- ↑ 現時提供服務的15X為第二代。
- ↑ 有巴士迷網民指出此路線曾於新巴取締中巴後提供服務:HKiTalk:歷史問題:港島區特別路線86......,然而當時的新巴新聞稿並沒有此路線的資料:新巴新聞資料庫:新巴年三十晚特別巴士服務(archieve.org存檔)
- ↑ 21.0 21.1 新世界奪中巴88條線 允聘全部現職員工,1998年3月31日,中華巴士紀念館轉載(來源不詳)
- ↑ 22.0 22.1 中巴專營巴士服務過渡安排最後階段工作進展,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8月21日
- ↑ 文匯報:新巴三億三購中巴部分資產,1998年8月5日,中華巴士紀念館轉載
- ↑ [新聞](1998)中巴新巴達成交接協議,YouTube
- ↑ 〈夜雨揮別 交接逢開學日 新巴受十萬學生考驗第一班車〉,《蘋果日報》,1998年9月1日。
- ↑ 26.0 26.1 26.2 〈兩巴順利交接 頭班新車載9客 新巴出師不利撞油車〉,《東方日報》,1998年9月1日
- ↑ 〈洗車入油換錢箱 貼上黄色新標誌 中巴回廠維修大變身〉,《成報》,1998年9月1日。
- ↑ 28.0 28.1 〈New World order hits soggy streets〉,《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998年9月1日。
- ↑ 29.0 29.1 〈新巴首班車客滿 為免乘客久候許雄決定提前五分鐘出車〉,《大公報》,1998年9月1日。
- ↑ [珍貴電視節目](7-9-1998)剎那時空(送舊迎新) ,YouTube,見影片17:03-18:52段。
- ↑ [紀錄片]剎那時空 - 送舊迎新 (第二節) (7/9/1998),YouTube,見影片5:28-7:18段。
- ↑ 32.0 32.1 〈黃竹坑車廠準時交新巴 地政專員今晨零時與新巴簽署新約〉,《大公報》,1998年9月1日。
- ↑ 〈午夜交接順利完成 中華巴士駛入歷史 新巴今晨接棒投入服務〉,《成報》,1998年9月1日。
- ↑ 34.0 34.1 〈中巴服務六十載終退役 新巴接辦首班開出巴士〉,《香港商報》,1998年9月1日。
- ↑ 〈港巴交接務求不出亂子 中巴的服務較預期提早在昨日午夜前結束〉,《香港商報》,1998年8月31日;中華巴士紀念館轉載
- ↑ [亞視新聞](1998)新巴中巴交接前夕,YouTube
- ↑ 〈新巴中巴凌晨順利交接 新巴零時十分開出首班車〉,《文匯報》,1998年9月1日。
- ↑ 據《城市追擊》記者黎芷珊訪問負責駕駛該班次車長所述,這班車應於23:56開出,因被記者訪問而延遲開出。
- ↑ 39.0 39.1 [新聞]城市追擊(新巴接手代中巴),YouTube
- ↑ 〈行完新巴展服務 交接順利 車廠車隊易手〉,《新報》,1998年9月1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中新交接》-中巴喪失專營權至新巴接辦期間的詳盡剪報,960 Express
- 《中巴王國之墜落》,中華巴士紀念館
- YouTube:[珍貴電視節目](27-8-1998)新聞透視(兩巴交接)
- YouTube:城市追擊(新巴接手代中巴)
香港巴士大典目錄 | |
---|---|
專營巴士 | |
非專營巴士 | |
公共小型巴士 | |
巴士路線 | |
車務 | |
車廂 | 車身 • 亞洲車身 • 銘牌 • 車牌 • 粵港車牌 • 車輛牌照 • 行車證 • 車隊編號 • 車門 • 車窗 • 座位 • 企位 • 水塘位 • 輪椅位 • 輪椅斜板 • 輪椅升降台 • 關愛座 • 扶手 • 落車鐘 • 樓梯 • 直梯 • 滿座牌 • 紙牌 • 路線牌(電牌 • 布牌 • 膠牌) • 牌箱 • 鬼面罩 • 土泵 • 方向燈 • 倒後鏡 • 手掣 • 短暫停車掣 • 手動減速器 • 尾軸輔助轉向 • 輪差 • 潛望鏡 • 對講機 • 閉路電視 • 行李架 • 報站 • 動態巴士站顯示屏 • 滅火筒 • 太平門 • 緊急死火掣 • 可供敲碎玻璃手錘 • 車身廣告 • 城市脈搏 • 生肖巴士 • 綠悠悠巴士 • 藝術巴士 • 免費無線上網服務(KMB Free WiFi • WiFiBus • Webus) • 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九巴龍運 • 新巴城巴 • 嶼巴 • 愉景灣 • 大巴士) • 電視擋 • 路訊通 • Buzplay |
車站 | |
車費 | 車費等級表(九巴 • 城巴 • 新巴 • 專綫小巴) • 可加可減機制 • 車費顯示器 • 錢箱 • 分段收費 • 車資優惠 • 轉乘優惠(優惠列表) • 八達通 • AlipayHK易乘碼 • 大嶼通 • 全日通 • 九巴月票 • 直達票 • 逃票 • 義載 •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 • 學生長途路線即日回程半價 • 九巴與香港電車轉乘優惠 • 九巴與進智公交轉乘優惠 • 九巴車費優惠機 •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
政策與制度 | |
員工 | |
巴士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