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無編輯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波箱]]控制器
 
* [[波箱]]控制器
 
* [[油門]]及[[煞車掣]]
 
* [[油門]]及[[煞車掣]]
* [[門掣]]
+
* [[門掣]](控制[[車門]]開關)
 
* [[車燈]]控制台
 
* [[車燈]]控制台
 
* [[倒後鏡]]
 
* [[倒後鏡]]
 
* [[水撥]]開關
 
* [[水撥]]開關
* [[路線牌]]控制桿/電控制台
+
* [[路線牌]][[牌布]]或[[膠牌]]控制桿/[[牌]]控制台
 
* [[空調系統]]控制台(適用於[[空調巴士]])
 
* [[空調系統]]控制台(適用於[[空調巴士]])
   

於 2020年5月26日 (二) 01:22 的修訂

KMB SH172 bus driver cabin

九巴富豪B9TLAVBWU292/SH172)駕駛室

駕駛室Bus driver's cab),俗稱司機位,是巴士車長日常工作的地方,也是控制巴士行駛的核心部份之一。

設計

前置引擎巴士

早期的巴士都是前置引擎式設計,駕駛室多為半艙式(half-cab),並與引擎相連,使駕駛室與車廂分隔,而香港的巴士是右軚車,因此司機車門設在駕駛室的右方。

昔日,每部巴士除了司機外,亦設有售票員拉閘員以至稽查,他們會各自執行職務,使司機可專注於駕駛巴士。可是,一部巴士同時有二至四人當值,並不合符成本效益;加上巴士公司在自七十年代起實施一人控制模式車長須同時監察乘客繳付車資的情況,經常要轉頭向後觀望,即使有倒後鏡潛望鏡輔助監察,對司機來說仍有困難。

不過,後置引擎巴士技術在1970年代時尚未成熟,丹拿/利蘭珍寶巴士設計亦不太適應香港的氣候,因此九巴及中巴分別引進佳牌勝利J型艾莎富豪B55等可配合一人控制模式的前置引擎巴士作試驗,最終購入利蘭勝利二型丹尼士喝采艾莎富豪B55等巴士作過渡。這類巴士的駕駛室與車門並排,但因駕駛室與引擎相連,地台相對較後置引擎巴士高,而且入口亦較為狹窄,駕駛室與車門之間被引擎保護罩佔用。

小巴方面,現時所有在路面上行走的小巴都是前置式引擎,駕駛室的地台較車廂高,並有引擎保護罩分隔,因此仍為高地台設計,駕駛室設有獨立車門,旁邊也不設座椅[1]。唯一分別是駕駛室與車廂之間並無明顯分隔,司機可以直接跨過引擎並打開欄杆進入車廂。

後置引擎巴士

有利一人控制模式的操作的後置引擎巴士,其駕駛室與車門並行,巴士司機無須向後觀看車門,可直接利用倒後鏡及潛望鏡便可監察車廂運作。同時,司機也可打開駕駛室門直接進入車廂,無須繞過車外,方便與乘客交流。自1970年代,巴士公司便大量引進這類巴士,以全面推行一人控制模式和應付日益增長的客量。

1980年代,後置引擎的技術日趨成熟,加上前置式已不合時宜,巴士公司便不再購入,後置引擎成現代巴士的標準。現時絕大部份服役的巴士都是後置引擎式。隨著巴士生產技術日新月異,駕駛室的配備也不斷改良,並趨向電子化,外觀上也有所改進。

1990年代中期,依據後置引擎巴士底盤而成功發展出低地台型號,駕駛室離地面的高度亦較低,樓底亦相應較高,巴士司機操作樓底上的按制相對較為不便。

架構

巴士及小巴的駕駛室與其他車輛一樣,是控制車輛的核心部份,重要性與底盤引擎等相等。一般而言,香港巴士的駕駛室在右邊前端,以配合香港「左上右落」駕駛模式及右軚車標準。[2] 中國大陸的駕駛模式與香港不同,採用歐陸、美國等國家常用的「右上左落」模式,不少在內地行駛的香港跨境客車採用左軚車標準,駕駛室在左邊前端。

巴士及小巴駕駛室的車窗是可開動式車窗,以便車長發出手號。在大多數情況下,此為空調巴士中唯一可以開動的車窗。大部份城市巴士的駕駛室裝上閘門,但客車的駕駛室較少裝上閘門。

一般巴士/公共小型巴士的駕駛室配備包括但不限於:

目前,不少香港專營巴士及專綫小巴的駕駛室已安裝以下附加設備: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早期公共小巴合法化而引進日產Echo小巴的駕駛室旁邊也裝有2個座位及左右兩邊駕駛室門。
  2. 不少英聯邦國家及前英國殖民地採用「左上右落」的駕駛模式,除了英國外,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國家/地區都採用這種駕駛模式。日本、泰國和澳門雖沒有被英國統治,但採用英式駕駛模式。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駕駛艙駕駛席司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