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圍道(Ma Tau Wai Road),為一九龍城區的道路,橫跨土瓜灣及紅磡,北至馬頭涌道,南至蕪湖街,全段雙向南、北行。
歷史[]
馬頭圍道舊稱碼頭圍道,於1926年刊憲命名[1],當時為一直通馬頭圍與紅磡的街道,後於土瓜灣道及漆咸道交界形成八字型的大型迴旋處。當時其英文名稱為Ma Tau Wei Road,於1976年3月12日更為現稱。[2]
為改善該處的交通情況,當局於1965年10月17日把上述迴旋處重建,馬頭圍道於近江西街及啟明街交界處,近漆馬大廈(區內居民俗稱「維他奶招牌」[3])被分開為南北兩段,馬頭圍道北段的車輛需要轉入漆咸道北,土瓜灣居民多把該兩段路一帶地區合稱「上路」;土瓜灣道的車輛需要轉入馬頭圍道南段,居民多把該兩段路一帶合稱「下路」。自此車輛由馬頭圍道北段需繞經浙江街才能前往南段;南段則需繞經新柳街前往北段。[4]
為配合港鐵沙中綫工程,自2012年12月起,馬頭圍道介乎浙江街至上鄉道一段上路實施臨時交通安排,於4年內分3個階段進行;當中天光道至安徽街一段需要封閉部份行車綫,而落山道以南一段來回6條行車線,更減至兩條南行往尖沙咀方向,及1條北行往觀塘方向,並於靠背壟道增設替代路線。沿途多個巴士站需要重組,北行綫站距更因而拉長。2017年9月中旬,馬頭圍道再開通一條北行綫,直至2020年9月27日起才恢復原有南行站位,北行站位則要到同年10月4日起才陸續恢復。
使用概況[]
大多數途經土瓜灣的專營巴士均只取道上路或下路。同時途經馬頭圍道上路及下路的路線計有九巴6X(只限南行)、15、15X(只限北行)、275X、297(只限北行)線、城巴796X、E23(只限南行)、E23A線(只限南行)、九龍專綫小巴2號線及公共小巴佐敦道至藍田線(只限北行)。
巴士分站[]
馬頭圍道巴士分站列表(由南至北) | ||
---|---|---|
南行分站 | 北行分站 | 備註 |
南段起點,連接蕪湖街 | ||
差館里 | ||
紅磡街市 | 家維邨 | |
大環道 | ||
紅磡民裕街 | / | |
佛光街、民裕街 | ||
紅磡鶴園街 | 紅磡佛光街 | |
青州街 | ||
紅磡鶴園街 | / | |
鶴園街 | ||
北拱街 | ||
紅磡庇利街 | 北拱街 | |
庇利街、機利士北路 | ||
石塘街 | ||
榮光街 | ||
/ | 石塘街 | |
南段終點,連接土瓜灣道 | ||
北段起點,連接漆咸道北 | ||
江西街 | ||
浙江街遊樂場 | 江西街 | |
安徽街 | ||
浙江街 | ||
江蘇街 | ||
土瓜灣街市 | 土瓜灣落山道 | |
落山道 | ||
土瓜灣上鄉道 | 上鄉道 | |
上鄉道 | ||
馬坑涌道 | 土瓜灣天光道 | |
天光道/北帝街 | ||
/ | 農圃道 | |
農圃道 | ||
譚公道 | ||
新山道 | ||
北段終點,連接馬頭涌道 |
圖集[]
相關條目[]
香港鐵路大典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 ↑ 1926年2月12日憲示68號
- ↑ 憲示第580號〈市政局佈告:街道命名〉,《香港政府憲報》第118卷第12期,1976年3月12日。
- ↑ 街知巷聞﹕土瓜灣街邊講微歷史,明報,2014年6月15日。
- ↑ 〈取消馬頭圍道迂迴處 紅磡交通新措施 定明日開始實行〉,《香港工商日報》,1965年10月17日。
外部連結[]
- 港鐵沙田至中環綫,內含馬頭圍站附近第一階段臨時交通管理措施巴士站取消/遷移安排,九龍城區議會交通運輸委員會,2012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