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香港仔Aberdeen)是港島南區的一處地名,廣義上可指壽臣山置富鴨脷洲石排灣(現時漁光道一帶)之間的地區。

本條目所描述的為田灣黃竹坑之間的香港仔市中心地區,香港開埠前早已有大量漁民聚居。

歷史[]

香港仔昔日是香港一個主要轉口港,古時香港地區內生產的石磚,大多先運到香港仔海灣分行排列,以便運到廣州,因此該海灣得名為「石排灣」,海岸線大概為現有香港仔大道。當時「石排灣」指現今香港仔中心所在的海灣,後來政府把海灣填平作大規模發展。今天的「石排灣」則指香港仔半山、漁光道地區。

自明代開始,現在沙田瀝源及沙螺灣盛產香樹並製成香品,所有香品皆從尖沙咀用小艇運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因香木集中在石排灣轉運,遂稱該處為「香港」,毗連的村落則稱「香港村」。明代郭棐所著的《粵大記》地圖亦有記載「香港」,大槪是如今香港仔與黃竹坑一帶。不過經歷清初遷界,居民遷離家園,香港仔的香品轉口貿易及香港村早已消失。

早於香港開埠之前,已經有漁民在香港仔居住。開埠後,工業亦逐漸發展起來。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逐漸躋身本港四大船塢之一。20世紀初,香港仔東部設立了大成紙廠,到了1920年代香港仔水塘擴建,導致紙廠不能再使用該水源,業務需要結束,原址後來發展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今香港仔工業學校)。

魚業蓬勃發展[]

20年代開始,香港仔避風塘出現了不少由水上人開設的酒樓。50年代全盛時期,有十多艘海鮮舫在避風塘經營,其中又以商人王老吉旗下的「太白海鮮舫」規模最大,由原本只是一艘木船,到1960年更換成一艘長達150呎的新畫舫,可容納800多位客人;為了吸引遊客,更推出贈送象牙筷子的活動。

五、六十年代,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優良的海港衍生了蓬勃的捕魚相關行業,魚市場、船排廠、漁具店林立。在六十年代,香港仔三萬餘人之中,逾九成為漁民人口。初期居民聚居於香港仔黃埔船塢後面近香港仔舊大街,那處有十五間並排石屋,故稱為「十五間」(現時業漁大廈巴士分站一帶),而漁民則聚集於香港仔避風塘以及黃竹坑近涌尾海面。

海鮮舫[]

60年代尾,王老吉集資籌建規模更大的「珍寶海鮮舫」,委託中華造船廠建造,並於1970年9月動工。翌年9月17日,船身內外工程大致完成,工人將船拖往深灣海面停泊;可惜開幕前6日(10月30日)遭祝融光顧,整艘船焚毀,更造成了34死42傷慘劇。[1]

由於王老吉無力再重新投資,因此將業權售予何鴻燊和鄭裕彤。全新珍寶海鮮舫長76米、寬22米、高28米,共3層樓可容納超過2300人,於1976年10月19日開業。這座海上食府仿照中國宮廷設計,耗資超過3,000萬,單是金碧輝煌的裝潢及壁畫便花費了600萬。

南區首個私人屋苑[]

時移世易,香港仔大部分漁民早已遷到陸上居住,而香港仔船塢約於1970年關閉,該片土地亦開始進行填海,1979年建成了南區首個大型私人屋苑--香港仔中心。80年代,珍寶成功收購太白海鮮舫及海角皇宮,結束競爭局面;2003年下旬,更斥資數千萬重新裝修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統稱「珍寶王國」,至2020年3月不敵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停業,2022年6月被拖離香港。

目前,在本港7個魚類批發市場中,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的規模最大,內有逾20家批發商,供應市面七成至八成海鮮。市場一般凌晨3、4時開始運作,下午1時左右收市。另外,香港仔避風塘仍有數百漁民保留以漁船為家的傳統生活方式。

街道結構[]

香港仔的市中心被統稱為「香港仔中心」或「香港仔市中心」,前者與和記黃埔發展的物業香港仔中心同名。香港仔中心以香港仔大道香港仔海旁道之間的多條小街組成,這些街道多以中國城市或省份命名,其中東勝道洛陽街西安街成都道南寧街湖南街都曾經或現在設有公共交通總站。

巴士及小巴總站[]

香港仔中心內設有多個巴士/小巴總站,分佈在不同街道:

專營巴士總站[]

專綫小巴總站[]

紅色小巴總站[]

已停用總站[]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1971年珍寶海鮮舫四級大火,東方日報,2017年10月30日

外部連結[]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香港仔市中心珍寶海鮮舫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