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金鐘Admiralty),位於中西區東部,處於灣仔中環之間。

經歷多年發展,金鐘與中環同樣是香港重要的商業及旅遊中心,甲級商廈、五星級酒店及大型購物商場雲集。香港政治核心亦位處金鐘,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暨中環軍營、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及立法會大樓皆集中於此。

歷史[]

軍事要塞[]

香港正式割讓給英國後,英軍開始覓地建造軍營。1843年6月,皇家工程師愛秩序(Edward Aldrich)抵港出任工程兵指揮官,負責興建軍事設施,立時看中政府山東鄰一幅臨海土地,建立龐大的軍事區,由後來的軍器廠街伸延至大草埔馬路(即花園道)。陸軍先在現美利尼依格羅酒店、花園道三號至中銀大廈一帶建成美利軍營(Murray Barracks),然後向東擴展,建立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太古廣場香港公園現址)和威靈頓軍營(Wellington Barracks,今統一中心、夏慤花園等地)。陸軍地段中部小山崗上則建有三軍司令官邸[1],而皇家海軍則在海旁建立基地,海軍按照傳統稱基地所在為「Admiralty」,意指少將級或以上海軍司令坐鎮的基地,建有海軍船塢(Naval Dockyard)。在此軍事要塞之中,僅留下中間的皇后大道東(後稱金鐘道)供平民通過。

海軍船塢於1858年尚未成形,只是一個簡陋的登陸用碼頭。由於用地不足,在世紀之交皇家海軍已向陸軍要求撥出土地供其擴充。經過多番冗長談判,兩軍終能達成共識,陸軍於1901年開始逐步撤出大道東以北的威靈頓軍營,將該處營地完全撥歸海軍,陸軍則擴充南面的域多利軍營;以皇后大道東為界,南陸軍、北海軍的格局就此形成。海軍於1902年開始擴建船塢,使之兼備浮塢和旱塢,以應對軍艦技術的改進,工程歷時六載,至1908年方告完成。[2]

當時皇后大道東路旁的威靈頓軍營樂禮大廈(Rodney Block),大門口懸有一個金色銅鐘,每逢中午及下午便敲打,作為士兵、文職人員及工人的午膳及下班訊號,故此附近居民稱此營房為「金鐘營房」,此地區亦順應稱作「金鐘」。

死亡彎角[]

皇后大道東在1841年沿海而建,是來往中環及灣仔的主要路徑。戰後初期,車輛激增,塞車司空見慣。在威靈頓軍營前的一段皇后大道東(現金鐘道政府合署對出),更形成了一個幾乎90度的彎角,交通意外頻生,是不少司機的惡夢,「死亡彎角」之名不逕而走[3]。政府礙於道路兩旁全是軍事用地,無法收回土地作改建或擴闊道路,這個樽頸地帶令灣仔通往中環的交通殊為不便。

1948年2月,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公布英國國會決定縮減太平洋艦隊的規模,香港海軍船塢亦要跟隨該項決定。1957年11月29日,本地報章皆報道了英國政府以「重整女皇陛下海軍以適應現代條件」為由,決定關閉香港海軍船塢的消息。港府於1959年與海軍部達成協議,以七百萬英鎊贖回夏慤道與皇后大道東之間的地段,並撥出北面臨海地皮予海軍部,填海興建新的海軍基地。根據協議,海軍船塢於1959年11月30日起分階段遷往新址,並於1962年1月前完成移交[4][5]。為紀念在二次大戰時,節節敗退的英軍不欲添馬艦落在日軍手中而被迫沉沒,新海軍基地命名為「添馬艦海軍基地」(HMS Tamar Headquarters British Forces)。

港府於1960年填海興建新海軍基地的同時,在新舊基地之間開闢夏慤道接通港島西與東,於1961年3月31日通車,自此中環和灣仔兩區便連繫在一起。然而當局無意拉直「死亡彎角」的一段皇后大道東,只於該處豎立警告牌了事,因彎角導致的意外依舊頻仍。當局一直拖拉至1973年,才用部份威靈頓兵房土地修直道路,1975年12月26日完工。

軍轉民用[]

金鐘營房及海軍基地長年盤踞中環以東海濱大片土地,窒礙該區發展,為歷任港督以至普羅大眾所不滿,要求軍方交還軍營的呼聲日益高漲。香港在六七十年代開始籌劃興建地下鐵路,當中港軍船塢站(建造時易名為金鐘站)會成為連接港九的樞紐。與此同時,倫敦方面亦面對減省海外支出的問題。種種原因促成英軍在1964年和1979年進一步削減本港軍事用地,將威靈頓軍營和域多利軍營交回港府發展,並在添馬艦海軍基地另建威爾斯親王大廈取而代之。[6]

海軍基地北遷後騰出的地皮曾闢作小巴扣押場所,供扣押違例公共小巴之用,當時俗稱「小巴監獄」,其後於1972年關閉,變成興建地下鐵路金鐘站工地。不同於其他已發展地區的地鐵站,當時金鐘四周皆是軍營搬遷後騰出的空地,使車站能以明挖隨填方式建造。

1979年,當域多利軍營毗鄰的軍人俱樂部準備交還港府之際,被臨時徵用作人民入境事務處華人延期居留辦事處。事情源於過往港府對從中國非法偷渡來港者幾乎來者不拒,引致人口急速膨脹,對香港構成沉重壓力。港府於1974年11月實施「抵壘政策」,內地非法入境者只要能抵達市區,並成功接觸在港親人,便可獲得居留權;若在其他地方被截獲,一律立即遣返內地。1980年10月24日,港府推出更嚴厲打撃偷渡潮的新措施,取消「抵壘政策」,改為實施「即捕即解」,所有非法入境者一經發現,須即時被遣返內地。在實行「即捕即解」之前,港府給予三天寬限期,已經抵港的偷渡者可獲發身分證;結果在10月24日至26日的寬限期內,大批偷渡者湧到金鐘道,由軍人俱樂部臨時改建而成的華人延期居留辦事處登記。

商廈林立[]

政府於七十年代末起,陸續拍賣金鐘多幅舊軍營地皮作商業發展。域多利軍營大部分營房被拆卸,在靠近金鐘道的地方興建高等法院、金鐘道政府合署和太古廣場,對上山坡建了兩座五星級酒店,旁邊開闢香港公園,公園內的茶具文物館就是當年三軍總司令官邸,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殖民地建築。太古廣場第一及二期是建築於陡峭斜坡上的建築項目,自金鐘道電車路至法院道的高度相差達二十多米。

昤至今日,金鐘已發展成香港著名的商業、購物及酒店區,力寶中心、統一中心、海富中心等商業大廈內均設有購物商場。金鐘廊更是香港首個行人天橋商場,由地鐵公司建造,建於連接太古廣場、金鐘及中環的高架行人道內,各式連鎖店紛陳,不乏國際知名品牌。

金鐘站是香港最繁忙的港鐵車站之一,為港島綫荃灣綫南港島綫東鐵綫之間的轉綫站,人潮絡繹不絕。金鐘站上蓋闢建了多個巴士總站巴士站,方便乘客於巴士與港鐵之間轉乘。由於巴士車站繁多,城巴新巴為區內各巴士站編配英文字母代號,並於區內多個地點豎立「尋找巴士服務-金鐘」指示牌,方便乘客找尋前往其目的地的路線及對應候車站。此外,新巴亦在金鐘(東)巴士總站設置顧客服務中心,供乘客查詢旗下巴士服務。

區內車站[]

Adm locmap

金鐘區內車站分佈圖

巴士站[]

城新金鐘
巴士站代號
名稱 行車方向 位置 類型
A 太古廣場,金鐘道 西行 金鐘道太古廣場外 路邊巴士中途站
B 高等法院,金鐘道 西行 金鐘道金鐘道政府合署外 路邊巴士中途站
C 金鐘站,金鐘道[7] 東行 金鐘道統一中心外 路邊巴士中途站
D 金鐘站,金鐘道 東行 金鐘道金鐘花園外 巴士總站
E 金鐘(樂禮街) 總站 樂禮街夏慤花園外 路邊巴士總站
F 金鐘(東)[8] 總站 統一中心地面 公共運輸交匯處
G 金鐘(添馬街) 總站 添馬街力寶中心外 路邊巴士總站
H 力寶中心,紅棉路 南行 紅棉路支路力寶中心外 路邊巴士中途站
I 金鐘(西) 總站 德立街(西)金鐘廊下 室內巴士總站
J 金鐘(德立街) 總站 德立街(東)金鐘廊下 坑狀室內車站(已停用)
K 海富中心,夏慤道 西行 夏慤道海富中心外 路邊巴士中途站
政府總部,夏慤道 東行 夏慤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新)外 路邊巴士中途站
中信大廈,龍匯道 東行 龍匯道中信大廈對面 路邊巴士中途站
金鐘(政府總部) 總站(南行) 添美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新)對面 路邊巴士總站

小巴總站[]

註釋、參考資料[]

  1. 馮錦榮、劉潤和、陳志明,《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香港工程發展130年》(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8月),第141-142頁。
  2. 馮錦榮、劉潤和、陳志明,第154-161頁。
  3. 香港舊照片:1月12日.金鐘死亡彎角正式消失
  4. 〈軍塢金鐘兵房地段 月內將交回政府 兵房遷往夏慤道北海軍基地〉,《工商日報》,1962年1月15日。
  5. 馮錦榮、劉潤和、陳志明,第184頁。
  6. 馮錦榮、劉潤和、陳志明,第184-161頁。
  7. 金鐘站東面路邊巴士站舊稱「統一中心」,於2010年8月歸併為金鐘站。
  8. 城巴新巴於2010年8月將金鐘(東)更名為金鐘站

外部連結[]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添馬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