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對面海(Cross the harbour,簡稱「過海」)本指橫渡對岸,在本港則泛指橫過維多利亞港往返香港島和九龍兩岸。由於現時交通發達,因此這術語不限於渡輪,車輛使用各條海底隧道(紅隧、東隧及西隧)亦能渡過維港。
雖然本港亦有其他大小跨海橋樑,如來往鴨脷洲、青衣或大嶼山等,另中環及灣仔繞道及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亦建於海底,使用該等橋隧卻並不被稱為過海。
起源[]
香港島與九龍半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車輛須途經任何一條海底隧道才能往返兩地。而在1990年代以前,汽車渡輪(車艇)曾是過海的一大途徑,但是自1998年起只限運載第一、二、五類危險品的車輛使用。[1]渡過維港來往兩地一直是市民生活一部分,過海一詞已深入民心。
一般職業司機與乘客或同業對話時,以「過對面海」或「過海」形容前往香港島/九龍的另一邊。80年代後期流行「潛水」一詞,現已較少應用[2]。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過大海」通常是指前往澳門,甚至暗示赴澳賭博。
公共交通[]
尖沙咀及中環兩個商業中心區歷史久遠,來往兩地的交通亦十分頻繁。1898年代初期先有天星小輪[3],1927年開辦往佐敦道載車渡輪服務,繼而到1972年本港第一條海底隧道(紅隧)通車,再到地鐵1980年起由觀塘直達中環,標誌著港九兩地連繫緊密。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政府為舒緩海底隧道的壓力,先後增建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以及修築更多過海地鐵路綫,分流來往兩地的龐大客量,然而現時紅隧仍為車流量最高的海底隧道。[4]
過去政府曾倡議之交通互相整合長遠計劃,建議乘客使用「維港線」之車船組合由尖沙咀前往東區,車資普遍較其餘交通工具(如地鐵)便宜,亦可兼享維多利亞港之景色。
過海隧道路線[]
-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過海路線。
海底隧道於1972年通車,自此乘客能乘坐汽車經陸路前往維港對岸,過海巴士路線隨即肩負來往兩地的通勤角色。隨著香港各區的不斷發展,現時三條過海隧道均有專營巴士及小巴路線來往港島及九龍新界。詳情請參見「過海路線」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 ↑ 這些車輛禁止使用各條海底隧道,故此仍需要乘搭汽車渡輪過海。現時只有油麻地小輪北角至觀塘航線(北角碼頭往返觀塘碼頭,設預約班次來往梅窩碼頭),及來往鴨脷洲與青衣等等。
- ↑ 有關作為網上用語的「潛水」,請見香港網絡大典的相應條目。
- ↑ 〈Regulations made by the Governor-in-Council under the Licensing Ordinance, 1887, (Ordinance No. 8 of 1887), this 19th day of July, 1909.〉,Government Notification - No. 449,the Hongkong Government Gazette,1909年7月23日。
- ↑ 行車隧道及管制區流量,運輸資料年報2018。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