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Transport Department

運輸署徽號

運輸署Transport Department),是香港政府運輸及物流局轄下掌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服務與運輸基建的部門。

總部設於油麻地海庭道11號西九龍政府合署南座16樓的運輸署,署長屬首長級第六級職位,過去一直由政務官擔任,現任署長羅淑佩在2020年9月9日接任[1]。運輸署署長亦以官方身份出任若干運輸相關公司董事,包括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龍運巴士有限公司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新大嶼山巴士(1973)有限公司城巴有限公司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天星小輪有限公司、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有限公司

歷史[]

昔日,香港交通政策由不同政府部門執行運輸、道路和交通的法定職能,結構上沒有一個核心可以從整體上研究、制定和協調運輸相關事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於1965年12月1日在布政司署轄下成立「交通事務處」[2];因應交通處職能增加,總督會同行政局批准於1968年12月1日將交通事務處改組成為政府其中一個獨立部門。[3]

為免警務處交通部的名稱與交通處混淆,當局在1974年1月7日將交通事務處易名為「運輸署」[4],更於1982年重組架構,確立執行交通工程及運輸管理的權力。

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前夕,署長羅范椒芬主導中巴新世界第一巴士就有關過渡安排的各項磋商,令中巴經營的港島專營巴士服務順利移交至新巴。

1998年11月16日,霍文接替羅范椒芬出任運輸署署長[5]。在六年多任期內,霍文政績最顯著是配合將軍澳支線西鐵馬鞍山鐵路三條新鐵路啟用,策劃及安排了多項公共交通服務重組。霍文亦引入了多項新運輸科技,過海隧道交通時間電子資訊系統八達通咪表等,均為駕駛人士帶來方便。行人專用區更是他力推的計劃,獲得公眾掌聲。[6]

職能[]

運輸署負責就下列五大工作綱領,推行政府政策:

  • 公共運輸規劃及發展:協助制訂運輸政策及基建發展計劃,以提升客貨運安全及效率,並推行政府就公共運輸發展、專營權及規管事宜所定下的政策,促進本港持續發展。
  • 簽發車輛牌照及駕駛執照:維持一個有效的車輛與司機登記和簽發牌照系統,以及透過對車輛與司機的有效規管,促進道路安全。
  • 區域交通及運輸服務:透過規劃和實施交通管理、道路改善和行人環境改善計劃、裝設和操控交通管制及監察系統、監察及規管公共交通運作、制訂和實施道路安全策略和措施,以及與區議會和其他公共機構定期保持聯絡,以確保行人和行車的安全和欣序,並提供有效率及有成效的公共交通服務。
  • 運輸服務管理:確保政府多層停車場、停車收費錶、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柯士甸道跨界巴士總站、政府私營隧道和橋樑、青馬管制區青沙管制區等運輸基礎設施及服務,均得到有效管理。
  • 為殘疾人士提供運輸服務:確保復康巴士服務得以有效管理及運作,以令殘疾人來往各處時更感方便。

在日常工作上,運輸署負責管理或營運下列各項主要設施:

巴士及鐵路科[]

運輸署轄下設有十個主要部門[7],其中「巴士及鐵路科」負責專營巴士非專營巴士電車服務的政策、策劃、發展、規管和監察工作;公共運輸交匯處的策劃工作;新發展項目的公共運輸策劃工作;新鐵路服務範疇事宜鐵路服務的規管工作

巴士及鐵路科以「助理署長/巴士及鐵路」為首,下設兩個分部-鐵路監察部和巴士發展部,各由一名首席運輸主任主管。巴士發展部的工作包括制訂和協調巴士政策與巴士安全有關事宜、審議三間主要專營巴士營辦商的服務發展申請及計劃處理有關調整專營巴士車費的申請、策劃專營巴士車廠的事宜、評估與新發展項目有關的公共運輸服務需求、檢討公共運輸網絡和遴選營辦商、協調有關非專營巴士的政策及管理非專營巴士業界。

公共運輸規劃及發展[]

運輸署向來因應地區發展和人口變化規劃本港路面公共交通服務,當個別沒有鐵路直達的地區隨著大型新住宅項目落成而預期人口增長,署方會就該處的公共交通服務作出規劃,並適時配合人口增長步伐相應加強路面公共交通服務,例如開辦新專營巴士專綫小巴路線,同時調整現有服務,務求滿足新增人口對公共交通服務的需求。

新住宅項目入伙後,該署亦會不時派員作實地視察和調查,以定期檢視使用實況,參考《巴士路線計劃中有關改善及減少服務的指引》,在每年《巴士路線計劃》下與專營巴士公司研究完善該區巴士服務的建議,就此會諮詢所屬區議會轄下交通及運輸委員會。該署亦會因應乘客量的變化,按需要考慮加強專綫小巴服務及其他路面公共交通服務的建議。

另一方面,巴士及鐵路科會從公共運輸角度,為重要運輸研究提供策劃方面的意見,亦會在重要區域規劃項目的各個階段中進行預先策劃,使新發展項目得以順利推行,包括建設巴士總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巴士維修場和車廠及其他相關設施。

監察專營巴士服務[]

運輸署負責監察各公共交通服務營辦商的服務表現,如乘客對公共交通服務有任何意見或投訴,除可直接向營辦商反映外,亦可透過不同形式(包括電郵(tdenq@td.gov.hk)、熱線電話(2804 2600)、傳真(2804 2652)或郵遞(灣仔告士打道7號入境事務大樓41樓))直接向運輸署提出。此外,乘客亦可透過交通投訴組(電話:2889 9999;電郵:info@tcu.gov.hk)或1823電話中心,向運輸署反映意見或作出投訴。

專營巴士公司須按照運輸署核准的「服務詳情表」所訂路線、時間表、班次及巴士調配規定提供服務。此外,營辦商須向署方提交每條巴士路線的營運報表,包括調配行走有關路線的巴士數目、班次數目、行車里程和乘客人數等。運輸署透過審核營運報表,以及密切監察從上述渠道取得的市民意見,監察巴士服務運作情況。此外,署方定期進行各項調查,包括總站視察(Termini checks)、中途站調查(En-route bus stop surveys)、行車時間調查(Journey time surveys)、設定界線調查(Screenline surveys)及車上實地調查(On-vehicle surveys)等,以收集有關巴士服務水平的資料,並會因應接獲的投訴或建議,或從巴士公司定期報表發現的問題進行特別調查。

若某巴士路線的需求有明顯及持續改變,運輸署會與有關巴士公司商討,以調整服務配合乘客需求的轉變。如發現某路線或某組路線有任何問題或服務不足之處,例如受交通擠塞問題影響引致脫班,署方會與有關方面商討,針對問題建議改善方案,例如實施交通管理計劃、修改行車路線或調整行車時間表等。如有關問題在於營運方法、車長不足或巴士經常故障,署方會要求有關營辦商作出改善,並會透過實地調查和審核巴士公司提交的報表,密切監察其改善措施的成效。有關專營巴士公司如未能提供合理解釋及適時作出改善,署方會發出提示信,要求有關巴士公司在合理時間內執行改善措施,並會再作跟進調查,以確定改善措施的成效。

執行保鐵政策[]

政府自2000年起推行「以鐵路為骨幹」的主要運輸政策,優先發展鐵路,專營巴士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均為輔助角色。政府雖無明文提及「保鐵」一詞,巴士迷普遍以「保鐵」形容現行公共交通政策。

配額制度[]

這是運輸署自1999年起針對專營巴士營運的其中一項管制措施,限制專營巴士車隊增長及使用指定道路的巴士數量,引起巴士迷熱烈討論。

重組巴士路線[]

運輸署經常以巴士服務需求下降、優化巴士服務(Bus Service Rationalisation)、提升網絡營運效益、改善服務質素、紓緩交通擠塞和減少路邊空氣污染等作為理由,透過每年巴士路線計劃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以及當有新鐵路通車時,強行削減服務、取消巴士路線,甚至在沒有鐵路服務的地區亦削減巴士服務,進一步降低巴士數目,每每引起巴士迷和地區人士反彈。

車輛檢驗[]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車輛檢驗

所有進口車輛必須進行驗車及首次登記,經類型評定後簽發車輛牌照;如車輛須續牌,亦需要於續領行車證前驗車。

簽發各類駕駛執照、客運營業證、牌照、許可證、通行證[]

運輸署根據《道路交通條例》及附帶規例執行牌照制度:

在運輸署發出的25種牌照及許可證中,有9種是沒有延續性的,持有人通常不會申請續牌。在16種有需要續牌的牌照及許可證中,有關條例訂明須以簽發當日作為續期證件生效日期的包括有「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快速公路許可證」、「行駛巴士綫許可證」、「禁區許可證」及「限制區許可證」。由於這些許可證的相關條例訂明許可證的生效日期必須由發證日期起計算,而不是以現有證件屆滿日期起計算,並且規定許可證的有效期不得超過12個月,若市民提早續牌,新證件可能會比在現有證件有效期完結時才申請續牌較早屆滿。[8]

管理道路交通[]

除了警方加強執法,運輸署一直關注違例泊車影響車輛流通及交通安全。因應具體情況,運輸署在全港各區道路制定切實可行的交通管理措施,例如設置限制區以禁止車輛在指定時間於路旁停泊上落客貨。署方亦於繁忙路口劃設黃色方格,以避免路口阻塞而導致交通擠塞,以及調整交通燈燈號的控制,以盡量提高路口行車流量,減少交通延誤等。

禁區[]

運輸署以劃分禁區的方式限制車輛駛入道路。除以時段、車輛種類、車輛重量或長度等參數作分類外,還包括:

  • 封閉道路:政府在若干地區劃分為封閉道路,只限獲運輸署書面許可的車輛進出。
  • 行人專用區:政府將若干鬧市街道劃分為行人專用區,車輛不得在指定時間內駛進。

巴士優先使用道路措施[]

現時香港各主要幹道,在情況許可下,均設有不同的「巴士優先使用設施」(Bus priority measures),讓巴士在較短時間通過繁忙路段,減少行車時間。巴士優先使用道路一直施行的主要具體措施包括:

運輸署在推展巴士優先使用道路措施時,會考慮實際路面及交通情況,包括道路及路口設計、行車線數目、巴士路線數目與班次、其他車輛流量、有否替代路線,以及對其他車輛的行車影響等,並小心評估其可行性以取得恰當平衡。署方並會持續留意各巴士專線和巴士專用入口在實施後的運作情況,適時檢討及優化有關設施安排。

區域交通控制系統[]

香港由1970年代開始發展智能運輸系統,東南亞首個電腦化「區域交通控制系統」(Area Traffic Control System)亦在該年代投入服務。

區域交通控制系統利用一台中央電腦,協調區內街道上交通燈號運作,目的是讓車輛駛經多個燈號控制路口時,能提供一連串綠色燈號,以減少車輛在燈位前停車等候和受阻的情況,達致交通暢順。該系統也讓「區域交通控制中心」的運輸署人員可實時監察交通情況,並因應交通情況即時調整交通燈的燈號時間,尤其用以紓緩重大交通事故所引致的交通擠塞。

目前,港九新界共有約1,800個燈號控制路口,連接至全港四個區域交通控制系統:

衝紅燈攝影機及偵速攝影機[]

為阻嚇衝紅燈,運輸署於1995年開始安裝衝紅燈攝影機系統,迄今已有155個地點裝設該系統並正在運作。

為打擊和遏止超速駕駛,署方於1999年於吐露港公路安裝偵速攝影機作為試點,並於2004年與2013年分別完成第一及第二期擴展工程。目前,全港120個地點設有該系統並正在運作。

交通管制及監察系統[]

安裝在主要快速公路和橋樑而不設實地控制中心的「交通管制及監察系統」(Traffic Control and Surveillance System) ,包括安裝於公路和橋樑的閉路電視攝影機、車輛探測器、可變車速限制標誌、行車線管制燈號和可變信息顯示屏,並設有中央電腦設施協助監察和控制交通流量。

當發生道路事故,交通管制及監察系統可讓運輸署或隧道/橋樑/收費道路營辦商透過閉路電視確認事故,並適當地調整行車線管制燈號以顯示行車線的封閉;並調校可變車速限制標誌以降低車速限制;亦可透過可變信息顯示屏發放交通資訊,提醒位於較前路段的駕車人士。當完成交通事故清理工作後,運輸署或有關營辦商會將所有行車線管制燈號、可變車速限制標誌和可變信息顯示屏回復至正常狀態。

另一方面,運輸署自1980年代開始在全港策略性地點安裝閉路電視攝影機,以監察交通情況。截至2014年底,市區、新市鎮及主要公路共安裝了669部攝影機作交通控制及監察,並透過運輸署網站向市民廣播。署方亦已於通往青嶼幹線的主要幹線裝設可變信息顯示屏,包括西區海底隧道九龍出口後的西九龍公路青葵公路屯門公路昂船洲大橋汀九橋等,以便在青嶼幹線和汀九橋出現交通擠塞時,透過文字信息把有關交通資訊發放予駕駛人士。

自動收費系統[]

本港所有收費隧道及道路,均設有人手收費及自動收費通道,讓駕駛者可自由選擇以現金或電子方式繳付隧道費。在「自動收費系統」(Automat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方面,本港首個有關系統是由駕易通有限公司於1993年8月在海底隧道香港仔隧道裝設。其後易通咭有限公司分別於1995年9月及1997年10月於大老山隧道城門隧道將軍澳隧道裝設自動收費系統。

由於「駕易通」(Autopass)與「易通咭」(Electronic Toll)是兩個不同及獨立設計的自動收費系統,若駕駛人士有需要使用安裝不同自動收費系統的收費隧道,他們必須同時申請兩套電子標籤及繳付行政費給駕易通公司及易通咭公司,這情況對駕駛人士造成不便。自1998年10月起,本港各收費隧道及道路的自動收費系統已統一使用「快易通」(Autotoll)全自動收費系統。

使用「快易通」的車主,例如專營非專營巴士公司,必須在快易通有限公司開立帳戶,並獲發內藏有關車輛資料的標籤,以張貼於車內。當有關車輛駛過收費亭時不用停車,管理收費系統的公司會從使用者帳戶自動扣除通行費。

目前,本港九條收費隧道,即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西區海底隧道獅子山隧道香港仔隧道城門隧道將軍澳隧道大老山隧道大欖隧道,以及兩條收費道路,即青嶼幹線青沙公路沙田長沙灣路段),均裝有「快易通」自動收費系統。根據快易通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目前市面上約有25萬張快易通標籤流通。在2006年至2010年期間,每年使用「快易通」的車輛流量佔各收費隧道及道路的總車輛流量約40至60%不等,而平均使用量於過去五年維持在50%左右。[9]

另外,運輸署亦正逐步為全港政府收費隧道(大老山隧道除外)及收費道路的人手收費亭增設「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駕駛人士可使用八達通或本地發行的非接觸式信用卡(包括Visa、萬事達卡及銀聯)繳付隧道費,減少現金點算及找贖的時間。

為方便不同高度的車輛,每個人手收費亭將設置上下兩組讀卡器,每組左邊讀卡器接受八達通卡繳付,右邊則接受非接觸式信用卡繳付。若駕駛人士未能於人手收費亭成功拍卡繳費,仍可使用現金繳付隧道費。

行車時間顯示系統[]

運輸署在2001年5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展開在港島通往三條海底隧道入口的主要道路設置「行車時間顯示器」。這些顯示器會設置在重要位置,告知駕車人士到達隧道入口預計行車時間,並會記錄影響正常交通情況的事故。招標承辦系統安裝工作在2002年年初進行,需時一年完成。[10]

結果,「行車時間顯示系統」(Journey Time Indication System)在2003年登陸香港,現時全港10組行車時間顯示系統安裝於通往各條過海隧道的重要分流點,向駕駛人士提供由該分流點至過海隧道九龍出口收費廣場的預計行車時間,讓駕駛人士選定合適行車路線。

整個系統24小時運作,分為四部分:資料搜集、通訊網絡、道路上顯示屏及中央控制中心。車速數據會透過偵速攝影機和安裝在82部巴士上的行車定位儀器來收集[11][12]。數據經過運算後,裝設在路上的顯示屏會用綠、黃、紅三種顏色顯示出行車時間,有關數字每5分鐘更新一次。若過海道路有嚴重擠塞,顯示屏會出現「路線嚴重擠塞」的標誌;當有緊急事故發生,顯示屏會出現「隧道封閉」的標誌。

  • 使用海底隧道行車時間如下:
    • 綠色:10分鐘或以下;
    • 黃色:11-20分鐘;
    • 紅色:20分鐘以上。

第一組時間顯示屏首先裝設於告士打道東行線稅務大樓外,於2003年6月21日實施;設置在堅拿道天橋北行線近香港仔隧道北面出口的第二組顯示屏於2003年12月7日啟動。第三組系統設在東區走廊西行,即北角城市花園對面,於12月21日啟用。

鑑於顯示屏在港島區表現理想,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2007年1月12日通過在九龍區設置行車時間顯示系統的撥款申請[13]。經過一輪籌備,運輸署在2010年5月31日公布該系統擴展至覆蓋九龍區及港島東區以下8個地點:[14]

行車速度屏[]

另一方面,運輸署2013年1月26日啟用了五個設於新界的「行車速度屏」(Speed map panels[15]。這些顯示屏以圖像方式展示,利用三種顏色顯示前面主要幹線不同路段的行車速度:紅色代表交通擠塞,行車十分緩慢;黃色代表行車較緩慢,而綠色則代表交通暢順,行車速度正常。

該五個行車速度屏設於新界往九龍方向的主要幹線分叉點前,其中三組安裝在新界東,兩組則位於新界西,詳細地點如下:

除使用顏色顯示行車速度外,系統亦提供相關路線的估算行車時間。顯示的行車時間以分鐘為單位,表示由該位置經行車速度屏所指示的路線通往九龍、荃灣汀九的估算行車時間。在新界西,行車時間會同時顯示在行車速度屏上。而在新界東,行車時間則會顯示在行車速度屏下游的方向指示牌上。行車速度及行車時間24小時均會顯示,並會每兩分鐘更新資訊一次,從而協助駕駛人士選擇合適路線。

為進一步加強交通資訊發放,署方於2018年初計劃在主要幹線及主要道路安裝約1,150組交通探測器,並在主要幹線重要分流點増設16組行車時間顯示系統,其中包括在西九龍公路朗天路洪天路各加設一組行車時間顯示系統,及優化在新田公路的一組行車速度屏,以向公眾提供更多前往機場的交通資訊。有關安裝工程會分階段進行,部分最早會於2018年底啟用,所有工程預計於2020年底前完成。

交通運輸資訊平台[]

運輸署網站[]

為了回應市民對運輸服務及交通狀況掌握更快更準確消息的期望,運輸署自2005年8月11日起利用新網站作為發放交通運輸資訊平台[16],如果有特別交通安排、改道措施或新提供運輸服務,更會提供詳盡交通安排及公共運輸服務資料。

新網頁在發放緊急事故信息方面有新安排,當有特別嚴重事故,如交通意外引致道路封閉或交通須改道,網頁會有閃爍橫額,寫上「特別交通消息」,以更明顯和吸引的方式,通知公眾有關事故最新發展。

現時全港十組行車時間顯示系統及五組行車速度屏的實時交通資訊,亦會透過運輸署網頁、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和政府「資料一線通」網站發放,供公眾參考,以更好規劃行程和選擇路線或交通工具。

香港行車易[]

運輸署在2013年1月26日公佈行車速度屏啟用的同時,亦推出「香港行車易手機應用程式試用版,提供駕駛路線搜尋服務及包括行車速度屏在內的實時交通資訊。[17]

兩個月後,「香港行車易」手機應用程式於3月26日正式推出。市民可隨時隨地使用點到點的駕駛路線搜尋服務,更可以獲取全港各主要路段詳盡的實時交通資訊,包括行車速度屏上顯示的行車狀況及時間、過海隧道時間、行車速度圖和交通快拍。而其他有用資訊如油站、限制區及路旁泊車位的位置也一應俱全。

香港乘車易[]

運輸署於2007年與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合作,研發了一套「公共交通查詢服務」的網上一站式路線搜尋系統,提供包括多種公共交通工具(例如︰鐵路、專營巴士電車等)及附有地圖顯示資訊。

經過多輪測試後,「香港乘車易」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與流動網頁版本先後於2009年和2011年推出,供市民隨時隨地按車程、票價、轉乘次數或擬乘搭的公共交通工具,查詢最適合公共交通路線。

因應部分海外旅客在港時或未能上網,運輸署於2014年11月在6個策略性地點安裝8個輕觸式屏幕「香港乘車易資訊站」,作為試點供遊客查詢與交通有關的資訊。

香港出行易[]

為方便市民選擇最合適的出行安排(例如步行、駕駛或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運輸署已於2018年7月將其原有的多個流動應用程式,即「香港乘車易」、「香港行車易」及「交通快訊」,整合為綜合流動應用程 式「香港出行易」,讓市民更便捷地搜尋不同出行方式的路線、行程時間及交通費用等資訊。

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自推出以來深受市民歡迎,截至2019年年中,下載次數已超過200萬次。運輸署會繼續豐富該流動應用程式內容,包括與地政總署合作,於2021年初或之前把步行路徑資訊擴展至18區,便利市民出行。

臨時交通安排[]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臨時交通安排

運輸署於2000年5月成立「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Emergency Transport Coordination Centre),以監察及處理交通與運輸事故。署方會因應各類情況,包括:

  • 大型活動(如區域性運動會、大型球賽、賀歲花車巡遊、煙花匯演、年宵市場等)
  • 道路工程
  • 嚴重交通事故

而實施臨時交通安排的措施包括:

  • 封路
  • 交通改道
  • 編訂臨時路線疏導乘客

提高道路安全[]

運輸及物流局負責就道路安全事宜制訂整體政策。運輸署協助局方提交道路交通法例,因應不同的客觀環境因素,持續改善道路網和運輸基建設施,以提高道路安全;同時制訂道路安全措施,並由警務處負責執行。運輸署及警務處都有參與教育大眾認識道路安全的工作。

此外,於1983年成立的「道路安全議會」,是政府諮詢組織(成員包括政府官員,以及由運輸及物流局局長委任來自社會不同行業的人士),負責統籌本港道路安全活動。運輸署亦透過宣傳和教育活動,向各道路使用者灌輸道路安全知識和正確使用道路的態度。

圖集[]

相關條目[]

Evchk
香港網絡大典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高層官員任命公布,香港政府新聞網,2020年8月13日
  2. 《Hong Kong Department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by the Commissioner for Transport 1968-70》(香港:香港政府交通事務處,1970年),第1頁。
  3. 《Hong Kong Department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by the Commissioner for Transport 1968-70》,第2頁。
  4. 〈避免與交通部名稱混淆 交通處易名運輸署〉,《華僑日報》,1974年1月5日
  5. 政府委任運輸署署長,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11月3日
  6. 開闢行人專區獲掌聲,蘋果日報,2005年5月27日
  7. 運輸署網站:組織圖
  8. 立法會二題:運輸署會檢討牌照及許可證續期安排,2005年6月8日
  9. 香港各港各收費收費隧道及道路隧道及道路的的「快易通」收費系统使用率,2011年5月4日
  10. 處理重大交通運輸事故的應變安排,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2001年12月
  11. 行車時間顯示系統提供行車時間,政府新聞公報,2003年6月19日
  12. 行車時間顯示系統方便駕駛者,運輸署新聞公報,2003年12月6日
  13. 實時交通信息發放向前邁進一步,運輸署新聞公報,2007年1月18日
  14. 行車時間顯示系統擴展至九龍及港島東區,政府新聞公報,2010年5月31日
  15. 行車速度屏本周六起啟用,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13年1月24日。
  16. 運輸署新網站加強網上發放交通運輸資訊,運輸署新聞公報,2005年8月10日
  17. 運輸署正式推出「香港行車易」手機應用程式,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13年3月26日。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