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專用區(Pedestrian precinct),是運輸署改善道路使用情況的措施之一,將某段行車道路以禁區形式禁止車輛駛入,改為開放予行人使用,巴士或小巴路線也會因行人專用區安排,不定期或定期實施改道。
概況[]
以往中區遮打道是本港唯一主要行人專用區,逢星期日和公眾假期都會封閉,不准車輛駛入。
自2000年開始,運輸署相繼在銅鑼灣、中環、灣仔、旺角、尖沙咀、佐敦、深水埗、赤柱、元朗及上水石湖墟實施行人環境改善計劃,當中包括全日或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一般稱為「行人專用區」),以改善行人環境。要將一個地區變為行人專用區,平均每平方米造價約一千至二千五百元,視乎涉及街道美化工程的規模、特別照明系統及所舖設路面物料而定。
如要封閉整條街道讓行人使用,涉及繁瑣的法定程序,政府需要根據《道路條例》刊登憲報,此後,讓公眾提出反對或解決遭反對的事宜,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花上約九個月時間。當行人專用區正式實施,政府各相關部門按其法例所賦予的權力,規管行人專用區的活動及情況。例如,運輸署負責就有關街道行人及行車的交通情況,制訂相應交通管理措施;警務處負責維持公眾安全和公眾秩序,若接獲有關行人專用區的噪音投訴,會派員處理;食物環境衞生署負責處理環境衞生、街道清潔及小販擺賣等問題;民政事務處則負責反映地區居民及區議會的意見,並在有需要時統籌及協調相關部門合作處理有關問題。
類別[]
行人專用區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
- 全日行人專用街道:在任何日子和時間均禁止所有車輛駛入,行人享有絕對優先權,只准提供緊急服務的車輛行駛,按個別地點或會容許送貨車輛在指定時間內駛入。如:銅鑼灣羅素街、百德新街及佐敦南京街等。
- 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街道只會在一日內某些時間及/或一個星期內某些日子禁止車輛駛入,並且不設路旁停車位,不過會設有上落客貨區,供上落客貨之用。如:旺角豉油街、佐敦廟街及中環蘭桂坊等。
- 悠閒式街道:全日均可行車,當局不會限制車輛在這些街道上行駛,不過會採取一些減低交通流量措施,例如設置較窄的行車線、減速平台或較低的車速限制,以減慢行車速度和減低非必要進入的汽車數量,行人路亦會擴闊並盡可能減少停車位。街道上現有的士站和專綫小巴站,只會在不能找到合適地方遷移時才會保留。如:旺角花園街、山東街、尖沙咀海防道及廣東道等。
位置[]
銅鑼灣行人專用區[]
銅鑼灣羅素街在2000年4月劃為全港首條行人專用街道後,廣受市民歡迎,並且大大提升了銅鑼灣的形象。
「百德新街行人專用街道計劃」在2000年逐步實施,政府2月在怡和街至記利佐治街之間的一段百德新街試行全日行人專用街道計劃。在得到灣仔區議會和地區團體的支持下,此計劃在9月便轉為永久措施。[1]
運輸署隨後將銅鑼灣行人專用街道改善計劃擴展至記利佐治街、白沙道、利園山道和恩平道。
旺角行人專用區[]
旺角行人專用區計劃2000年8月首次以試驗計劃形式引入,試驗實施數個月期間深受歡迎,並於12月15日起永久實施。由該日起,車輛逢星期一至六(公眾假期除外)的下午4時至午夜12時期間不准進入西洋菜南街介乎奶路臣街與豉油街之間的路段。[2]
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期間中午12時至午夜12時,車輛一律禁止進入下列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
- 通菜街介乎亞皆老街與登打士街之間的路段(不包括通菜街與山東街交界)﹔
- 西洋菜南街介乎亞皆老街與登打士街之間的路段(不包括西洋菜南街與山東街交界)﹔
- 奶路臣街介乎花園街與西洋菜南街之間的路段﹔及
- 豉油街介乎花園街與西洋菜南街之間的路段。
影響[]
正面影響[]
- 改善行人的安全及流通情況;
- 提倡以步行作為一種交通方式;
- 勸阻非必要的車輛駛入;
- 減少空氣污染;
- 改善整體行人環境。
負面影響[]
- 部分公共交通服務或受專用區影響而須改道或遷站:
- 造成附近道路擠塞及混亂[3];
- 聚集太多人流,造成噪音污染;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百德新街實施全日行人專用街道計劃〉[新聞公報],2001年6月21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旺角行人專用區計劃永久實施〉[新聞公報],2000年12月15日。
- ↑ 〈旺角行人區擬20日「殺街」〉,《蘋果日報》,2014年1月5日。
- ↑ 2016至2019年度油尖旺區議會第十六次會議記錄(第29-119段),2018年5月24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終止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新聞公報],2018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