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Lam Tin)是觀塘區的其中一個區域,位於翠屏、秀茂坪與油塘之間,是區內主要住宅區,以公營房屋為主。
歷史
在英國佔領九龍半島前,藍田屬九龍灣鹽田一部份,早年稱為「咸田」(Ham Tin),因該處泥土鹽份高而得名,村民都以務農為生;加上附近蘇茅萍(今秀茂坪)的礦業均獲長足發展,使官塘愈見蓬勃;後來清政府放棄鹽田,而官塘一帶連同咸田也漸漸沒落。
二次大戰後,港府於官塘發展衛星城市及改稱「觀塘」,大舉在雞寮與秀茂坪興建徙置區,安置災民和舊區拆遷戶。咸田亦有23幢徙置大廈於1966年落成,名為「咸田徙置區」(Ham Tin Resettlement Area)。當時區內街道結構較為簡單,巴士總站亦只得一個,所有咸田的巴士路線一律以咸田巴士總站(今藍田(北))為總站。
由於「咸田」一名源自「鹹田」,徙置區居民認為「咸田」一名暗示他們居於貧瘠之地,因此向當局申請改名,遂取「藍田種玉」之意,於1970年9月1日起正式改稱「藍田」,寓意當地人才輩出[1];徙置區亦於1973年改稱「藍田邨」,區內交通需求大增,巴士公司亦開辦多條路線應付,而藍田(南)總站亦於當時啟用。
東隧和藍田站
藍田南部碧雲道一帶公屋及居屋
東區海底隧道與地下鐵路觀塘綫東隧段在1989年通車,藍田站與提供接駁交通服務的藍田巴士總站亦同步啟用,令藍田對外交通大大改善,藍田站上蓋建有私人屋苑「滙景花園」。
政府在90年代初於藍田東部大力發展公共房屋,德田邨、廣田邨等屋邨以及多條居屋屋苑相繼於藍田半山落成,當局亦將碧雲道大幅延長連接新區。
藍田邨重建計劃
為改善舊式屋邨居民的生活環境,房屋委員會自1992起為原來的藍田邨進行大規模重建計劃,分期清拆殘破的徙置大廈,逐步建成平田邨、啟田邨、安田邨、康逸苑及新的藍田邨。當局亦在區內設置更多巴士總站,以方便居民出入,如1992年啟用的藍田(廣田邨)總站及2003年啟用的平田總站等。
- 第1期:平田邨
- 第5期:康逸苑
- 第6期:安田邨與平田公共運輸交匯處
- 第7和第8期:全新藍田邨,由四座樓高40層的住宅樓宇組成。
- 第9期:藍田綜合大樓,即藍田(北)總站對面的市政大廈。
- 第10期:休憩用地
歷時近20年的重建計劃在2010年圓滿結束,房屋委員會特於5月9日在藍田邨廣場舉行「藍田邨重建計劃完成暨新邨揭幕儀式」,以作誌慶;著名演藝人兼藍田邨第15座前居民劉德華,應房委會邀請為該邨題字,大廈外牆的書法就是出自他手筆。[2]
街道結構
鯉魚門道為區內主幹道路
藍田現以鯉魚門道及將軍澳道作為主幹,鯉魚門道屬西北—東南走向,藍田段中央屬二號幹線段;將軍澳道屬東北—西南走向,屬七號幹線段,連接將軍澳隧道。鯉魚門道以北輔以多條小型道路連接山上的住宅區,有命名有巴士或小巴途經的道路包括啟田道、德田街、安田街、平田街、良田里[3]、連德道及碧雲道。鯉魚門道以南則為主要為為麗港城而設,有巴士或小巴途經的包括茶果嶺道、偉業街(藍田範圍以外)及茜發道。
現時由觀塘來往藍田站的非過海跨區路線部分會加經啟田道,以平田或廣田邨為總站,以服務更多居民。此外,亦有由平田開出,經碧雲道返回鯉魚門道的跨區路線。
除此之外,由於鯉魚門道及將軍澳道屬幹線道路,不少來往將軍澳的路線及經大老山隧道再駛進東隧過海的路線,途經該等道路但在藍田區域範圍不停站。
巴士站
巴士總站
下列巴士總站以啟用年份順序排列。
- 小巴總站
巴士分站
以下以九巴命名作準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香港各區 | |
---|---|
香港島 | |
九龍半島 |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葵青區>北葵涌 • 葵涌邨 • 葵盛 • 葵興 • 葵芳 • 荔景山 • 青衣 • 青衣市中心 • 葵青貨櫃碼頭 • 醉酒灣 <荃灣區>青洲仔半島 • 馬灣 • 小蠔灣 • 青龍頭 • 深井 • 荃灣西約 • 柴灣角 • 西樓角 • 荃灣市中心 • 海濱花園 • 大窩口 • 梨木樹 • 石圍角 • 大帽山 <屯門區>虎地 • 兆康 • 良田 • 大興 • 新墟 • 屯門市中心 • 三聖 • 掃管笏 • 散石灣 • 屯門碼頭區 • 望后石 • 稔灣 <元朗區>下白泥 • 流浮山 • 天水圍 • 嘉湖山莊 • 廈村 • 洪水橋 • 屏山 • 元朗市 • 雞地 • 元朗工業邨 • 元朗南 • 十八鄉 • 八鄉 • 橫台山 • 錦田 • 錦綉花園 • 牛潭尾 • 新田 • 落馬洲 <離島區>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 • 後勤區) • 赤鱲角 • 大嶼山 • 東涌 • 東涌市中心 • 東涌北 • 東涌西 • 大澳 • 昂坪 • 石壁 • 水口 • 塘福 • 長沙 • 貝澳 • 梅窩 • 伯公坳 • 愉景灣 • 小蠔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