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景山(Lai King Hill),又稱荔枝嶺,指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邨、麗瑤邨至瑪嘉烈醫院一帶山頭,以公營房屋及社區設施為主。
歷史
荔景山的起源說法不一,有指是可觀賞「荔」灣「景」色[1],另一說法是可欣賞藍巴勒海峽(即貨櫃碼頭所在地)的美「麗景」色;而荔枝嶺名字的歷史痕跡則可見於該山嶺上的「荔枝嶺路」。
無論如何,政府在1970年代於荔景山一帶大興土木是不爭事實。各公營房屋計有荔景邨、麗瑤邨、祖堯邨[2]於1975年起陸續入伙,而瑪嘉烈醫院及葵涌醫院則分別在1975年及1981年啟用。為配合荔景山發展,荔景山路在1970年代通車,早期並不途經九華徑,而是途經現今盈暉臺以南;九巴亦相繼開辦多條路線,當時須行經葵涌交匯處往返九龍。至於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建議的地鐵系統,原本計劃興建「貨港站」,服務葵涌貨櫃碼頭。後來房屋委員會決定興建荔景邨,地鐵站於是易名為荔景站,1982年啟用[3]。
座落荔景山頂部的荔景山安置區,本為興建葵涌貨櫃碼頭時採集填料的借土區[4]。安置區落成初期有九巴45B及46B線服務,當局後來以道路狹窄,不適合專利巴士行走為由,好景專線小巴接辦相關路線,並擴充服務,路線網絡覆蓋區內各屋邨,成為荔景山主要專綫小巴營辦商。
私人屋苑華景山莊和華員邨座落大窩,與荔景岬同樣是採泥築建貨櫃碼頭而得出土地,亦只有專綫小巴行走。到1990年代中期,荔景山路改善工程完成,車輛可駛經荔景山路瑪嘉烈醫院至荔灣道一段往返美孚。荔景山安置區改建為浩景臺後,專綫小巴總站名稱也易名「浩景臺」。
青山公路 – 葵涌段近華員邨的交匯處名為「大窩交匯處」,九巴網站將「華員邨」、九華徑甚至荔枝角的「荔枝角醫院」分站歸入「荔景/麗瑤/祖堯」分項。[5]
街道結構
荔景邨一帶以荔景山路為主要道路,現時途經荔景山路的九巴路線都途經大部份路段。數條路線繞經祖堯商場,但敬祖路不適合長車身的巴士行駛,故此有關路線的巴士型號長度不可超過10.6米;以麗瑤邨為總站的巴士路線則途經聯接街及麗祖路,沒有特別用車限制。
念祖街、麗瑤街、華瑤路、荔枝嶺路等道路並不適合專營巴士行駛,加上該處是公共小巴政策下的新發展區,所有途經這些道路的小巴都是專綫小巴,位於大窩的華景山路亦同。不過,公共小巴可以途經青山公路 – 葵涌段,有數條巴士路線也在「華員邨」停站,但不方便乘客往返荔景山的屋邨。
瑪嘉烈醫院及葵涌醫院都有獨立通道連接荔景山路,專綫小巴可以進入醫院通道。
巴士及專綫小巴總站
總站
荔景山巴士及專綫小巴總站資料 | ||||
---|---|---|---|---|
總站名稱 | 位置 | 性質 | 備註 | |
荔景 (北) 總站 | 荔景邨和景樓外 | 專利巴士總站 | ||
麗瑤總站 | 麗瑤邨貴瑤樓外 | 專利巴士總站 | ||
祖堯總站 | 祖堯邨商場外 | 專利巴士總站 | 即「祖堯邨商場」分站 | |
浩景臺總站 | 荔崗街浩景臺外 | 專綫小巴總站 | 舊稱「荔景山」總站 | |
華員邨總站 | 華員徑盡頭 | 專綫小巴總站 | 青山公路 – 葵涌段有同名巴士站 | |
華景山莊總站 | 華景商場外 | 專綫小巴總站 | 屬私家路範圍 | |
瑪嘉烈醫院 | 瑪嘉烈醫院G座及K座外 | 專綫小巴總站 | 巴士站在荔景山路 | |
葵涌醫院 | 葵涌醫院大樓外 | 專綫小巴總站 | 巴士站在荔景山路 | |
荔景 (南) 總站 | 荔景邨樂景樓對面 | 已消失專營巴士總站 | 現為荔景社區會堂 |
巴士中途站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香港各區 | |
---|---|
香港島 | |
九龍半島 |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葵青區>北葵涌 • 葵涌邨 • 葵盛 • 葵興 • 葵芳 • 荔景山 • 青衣 • 青衣市中心 • 葵青貨櫃碼頭 • 醉酒灣 <荃灣區>青洲仔半島 • 馬灣 • 小蠔灣 • 青龍頭 • 深井 • 荃灣西約 • 柴灣角 • 西樓角 • 荃灣市中心 • 海濱花園 • 大窩口 • 梨木樹 • 石圍角 • 大帽山 <屯門區>虎地 • 兆康 • 良田 • 大興 • 新墟 • 屯門市中心 • 三聖 • 掃管笏 • 散石灣 • 屯門碼頭區 • 望后石 • 稔灣 <元朗區>下白泥 • 流浮山 • 天水圍 • 嘉湖山莊 • 廈村 • 洪水橋 • 屏山 • 元朗市 • 雞地 • 元朗工業邨 • 元朗南 • 十八鄉 • 八鄉 • 橫台山 • 錦田 • 錦綉花園 • 牛潭尾 • 新田 • 落馬洲 <離島區>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 • 後勤區) • 赤鱲角 • 大嶼山 • 東涌 • 東涌市中心 • 東涌北 • 東涌西 • 大澳 • 昂坪 • 石壁 • 水口 • 塘福 • 長沙 • 貝澳 • 梅窩 • 伯公坳 • 愉景灣 • 小蠔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