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荃錦公路Route Twisk),南接荃灣區荃錦交匯處,北訖元朗區上村林錦公路錦田公路,跨越大帽山石崗軍營等地,全長約11.5公里。

沿途不少路段的斜度達1:10,歷年來九巴須使用設有手動減速器的巴士行走51線,以確保行車安全,而沿途巴士站編號前綴為RO01。

歷史[]

荃錦公路原是駐港英軍的軍用道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駐港英軍為改善新界地區交通,先後興建林錦公路粉錦公路后海灣路及荃錦公路以利軍運;荃錦公路於1950年10月起由英國皇家工程隊(Royal Engineers)連同本地華工修築,[1][2]由加溫第准將(Brigadier H. P. Cavendish)指揮建築工程,耗資500多萬元。該公路是當年少數採用機械建築的道路,由於當年香港建築道路主要是以人手鋪築,因此使用新型鑽石車開闢成為荃錦公路一大特色。[3]

1953年6月29日,荃錦公路正式通車[4],只准軍車及緊急車輛通行全段,其他車輛必須向警方申領通行證始准行走;而川龍至荃灣一段則有民用車輛使用。1961年,英軍將荃錦公路使用權交還殖民地政府,於同年5月25日起全段均開放給公眾使用,[5]但直至1977年11月25日才正式命名。[6]

荃錦公路的英文名字,異於香港其他道路慣用的音譯(Tsuen Kam Road),得名Route Twisk。因為公路原為軍用道路,英文名稱是「TW / SK」,其中TW代表荃灣(Tsuen Wan),SK則代表石崗(Shek Kong)。後來有關部門誤將TW/SK中的斜綫當成字母I,變成Route Twisk並沿用至今,亦有指英文字母I 為Interconnect 或 Interlink的縮寫。[7]

荃錦公路最初於現時西樓角路西端連接青山公路-荃灣段,但地下鐵路(今港鐵荃灣綫)動工後,改以荃錦交匯處作結。九巴51線(及其前身26、51M)由開線至今,一直是唯一途經全段荃錦公路的全日巴士路線,甚至專綫小巴營辦商也不願意承辦相似路線,因此即使連年嚴重虧損亦不能停辦。

除51線外,小巴7272M線途經雷公田村至上村一段的荃錦公路,而荃灣段亦有小巴8085線,以及居民巴士NR333NR335線覆蓋,最高可抵川龍村

巴士分站[]

荃錦公路共有10個巴士必停站,為全港設有最多必停站的道路。其中大帽山郊野公園分站更兩邊皆為必停站,亦是全港海拔最高的巴士站(約490米),南行與前一站石崗村是全港普通巴士路線高度落差最高的站間(約260米)。

荃錦公路巴士分站列表(由北至南)
北行分站名稱 南行分站名稱 位置簡介
錦田公路林錦公路(迴旋處)
石崗 石崗 石崗軍營兵舍北面盡頭
雷公田村 雷公田村 石崗軍營內,近雷公田村村口
新界專綫小巴72線總站
石崗軍營 石崗軍營內
石崗村 石崗村 石崗軍營兵舍南面盡頭
荃錦公路觀景台 瞭望台旁
大帽山郊野公園 近大帽山郊野公園通道
大帽山道(元朗區荃灣區分界線)
新開田村 圳下 近川龍圳下
川龍 川龍 川龍村村公所外
新界專綫小巴80線總站
大橋村 大橋村 近大曹石澗大橋
下花山村 光板田村四段 近大帽山蓮花山
朗逸峰通道
曹公潭戶外康樂中心 近曹公潭戶外康樂中心
寶雲匯通道
光板田村二段 光板田村北部
光板田村一段 光板田村一段 光板田村南部
木棉下村 近木棉下村
芙蓉山路
白田壩村 近荃錦交匯處
馬閃排路
荃錦交匯處(連接大河道北蕙荃路Route9象鼻山路

註:不列出任何軍營道路;巴士必停站

圖集[]

註釋、參考資料[]

  1. 〈荃錦公路 全部路基完成 路面開始填補〉,《華僑日報》,1951年1月5日。
  2. 〈荃錦新公路 未正式開放〉,《工商日報》,1951年10月2日。
  3. 〈荃錦公路月底完成 軍用車現已可來往行駛〉,《華僑日報》,1951年8月11日。
  4. 〈荃錦公路祇通軍車〉,《華僑日報》,1953年6月30日。
  5. 〈荃錦公路宣佈開放 一切車輛准通行 彎角斜坡司機必須小心 對元朗綫交通帮助至大〉,《工商日報》,1961年5月26日。
  6. 憲示第2860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19卷第47期,1977年11月25日。
  7. City of Victoria Hong Kong,〈荃錦公路的英文名是Route Twisk〉[Facebook帖文],2015年1月1日。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