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為一港島中西區半山區的主要道路,東端於近花園台處連接馬己仙峽道花園道,西面則以盡頭路形式於巴丙頓道以西的景翠園外終結。

柏道以東的一段羅便臣道屬主要東、西行雙程道路,惟專營巴士現時只行經東行道路。柏道至屋蘭士街為單向西行,而屋蘭士街至西面盡頭為東、西行雙向,惟該兩段均沒有專營巴士行經。

羅便臣道一帶主要屬住宅區,附近亦設有多間學校,另外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也連接著羅便臣道。

歷史[]

羅便臣道建於1870年代,以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命名。羅便臣道當時西於正街般含道,東於亞彬彌道花園道。介乎羅便臣道近今英華女學校至景翠園一段道路當時稱為「Richmond Road」(中文名稱已無從稽考,後方便與Lower Richmond Road分辨而改稱Upper Richmond Road)。

1904年1月26日,介乎今英華女學校至般咸道一段羅便臣道改稱柏道,而Upper Richmond Road則併入羅便臣道[1]。1957年11月22日,當局建議將介乎亞彬彌道至花園道一段由花園道改歸羅便臣道[2],並於翌年1月3日落實。[3]

位於九龍的彌敦道最初亦命名為羅便臣道,其後為避免混淆,於1909年3月19日易名為彌敦道。[4]

隨著半山區的發展,羅便臣道的車流越來越多。港府在1970至80年代實施多項措施應付流量,包括在1979年12月13日落成的己連拿利天橋,以及在衛城道口興建相若的分層天橋等。

使用狀況[]

最早使用羅便臣道的巴士路線是城巴12線,開辦初期於半山區順時針行走,途經花園道西摩道之間的羅便臣道西行,1963年擴大服務至途經幾乎整段羅便臣道西行。

1974年4月16日,港英政府為了鼓勵半山區居民改用巴士往來以減低該等路面交通擠塞情況,實施半山區巴士專綫,當中包括介乎柏道與花園道的羅便臣道東行線,12線隨即改為逆時針行走改行東行綫,且不再服務西摩道以西的羅便臣道,而該服務則由新線1323A23B線取代,多條原本來回程均途經堅道的巴士路線於往市區方向亦改經柏道及羅便臣道東行。

自此於平日日間,除巴士、私家小巴及持有特別許可證的車輛外,一般車輛(包括的士)欲由般咸道前往柏道以東的羅便臣道必須繞經堅道東行綫、西摩道上亞厘畢道折返羅便臣道西行。不過於1985年1月18日[5],此路的巴士專綫已與卑利士街以南的柏道東行綫一併被撤銷,自此所有車輛均可合法行駛全段羅便臣道東西行。

雖然如此,現時仍有不少專營巴士途經羅便臣道東行線,少數路線經衛城道下山往堅道,另有少數則由堅道或般咸道經西摩道上山往羅便臣道,其餘路線均由般咸道經柏道登上羅便臣道,再經花園道下山前往中環金鐘;西行線則沒有專營巴士途經。

港島專綫小巴56系各線同以羅便臣道88號外的半山(羅便臣道)為總站,當中56及56B線東行只途經屋蘭士街以西的羅便臣道,西行則途經幾乎整段羅便臣道;56A線更來回均途經幾乎整段羅便臣道。此外,45A45S線途經己連拿利以西的大部份羅便臣道西行線路段;33A則雙向途經己連拿利以東的羅便臣道路段,2線於10:00前往中環(香港站)方向亦途經己連拿利以東的羅便臣道東行線。

居民巴士方面,HR49HR56HR96線分別為位於羅便臣道的樂信臺嘉兆台雍景臺的居民提供來往中環的服務。

巴士分站[]

羅便臣道只有東行綫有專營巴士行走並設站。

羅便臣道巴士分站列表(由西至東)
分站名稱 位置簡介 備註
巴丙頓道→(單向南行)
旭龢道屋蘭士街
柏道→(此路以西沒有專營巴士途經)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外
蔚巒閣 近蔚巒閣 設有兩個同名車站
衛城道(單向北行下山)→
雍景臺通道→
西摩道 近西摩道
西摩道(單向南行上山)→
摩羅廟交加街(單向西行)→
摩羅廟街(單向東行)→
嘉兆台通道→
樂信臺通道→
高主教書院 宏基國際賓館外
己連拿利(可通往干德道
舊山頂道/雅賓利道→
馬己仙峽道天橋
花園台 花園台對面 多條學校路線終點站
花園道→/↑馬己仙峽道(通往山頂道)↓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憲示第59號》‧香港轅門報‧1904年1月26日
  2. 憲示第1554號:〈市政局佈告:街道命名〉,《香港政府憲報》第99卷第54期,1957年11月22日。
  3. 憲示第16號:〈市政局佈告:街道命名〉,《香港政府憲報》第100卷第2期,1958年1月3日。
  4. 《憲示第184號》‧香港轅門報‧1909年3月19日
  5. 第227號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27卷第03期,1985年1月18日。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