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園道(Victoria Park Road),為一港島灣仔區銅鑼灣北的道路,依銅鑼灣避風塘海岸線而建,東起興發街近銅鑼灣消防局,西端連接灣仔交匯處近海底隧道港島出口,全段東、西行雙向分隔行車。
維園道是連接銅鑼灣與海底隧道、香港仔隧道,以及中環與灣仔區的重要市區主幹道路;而銅鑼灣天橋把來自海底隧道、中區及灣仔的車輛引往維多利亞公園外的一段告士打道,是前往銅鑼灣、大坑及跑馬地最直接路線。
中環及灣仔繞道通車前,介乎告士打道至東區走廊之間的一段維園道是四號幹線一部份。
歷史[]
位處銅鑼灣北面的維園道,沿維多利亞公園北面海岸興建,屬海傍大道一部分。維多利亞公園原為避風塘,於1950年代中填海而成,避風塘則遷至維園北面。海底隧道於1969年動工,政府在港島出口建造連接路,包括於維園以北填海,建成今天的維園道,並於1972年12月29日命名。
當時憲示對維園道的描述如下:[1]
起點與灣仔交通總滙(按:今天稱為「灣仔交匯處」)會合向東行約三千呎,至興發街。
重建銅鑼灣天橋及擴闊維園道[]
過去銅鑼灣天橋為單線行車道,經常交通擠塞,阻塞告士打道往東區的交通,嚴重時車龍更伸延至海底隧道管道;同時有關之路面及天橋結構顯得過時[2]。有鑑於此,路政署於1997年擬把該條天橋重建為一條雙線不分隔車道,分流前往銅鑼灣及經由大坑道天橋前往大坑的車輛。全新銅鑼灣天橋還會南移至維園道東行線右方,改善前往銅鑼灣、跑馬地及東區車輛分流的情況,以免阻塞維園道沿線及告士打道東行線[3],亦有助紓緩銅鑼灣天橋及維多利亞公園外東區走廊西行線的交通擠塞情況。
然而該工程計劃遭東區臨時區議會的區議員質疑,更指如油站及巴士站不遷移,而是將維園道及告士打道全面擴闊,不可能決解擠塞問題;其後該會交通運輸委員會經商討後,鑑於當局就有關計劃諮詢灣仔區議會,故在未諮詢有關區議會前不作支持與否決。[4]運輸署代表其後於會上稱,有關工程是由於存在技術上問題,故未能在原有天橋位置或上橋位在維園東行線慢線近海興建新天橋,因此只能將上橋位設於東行線的快線,有別於既有慢線進入告士打道之模式;而大部份區議員均支持有關工程,惟反對將維多利亞公園内的珍貴樹木砍伐。[2]
銅鑼灣天橋重建及相關維園道擴闊工程於2004年6月10日展開,包括拆卸原有銅鑼灣天橋和毗鄰的行人天橋;建造一條210米長的雙線單程行車天橋,連接東行之維園道與南行之告士打道,右線專供前往銅鑼灣(告士打道西行)的車輛使用,左一線則供前往高士威道及大坑的車輛使用;建造一條橫跨維園道的有蓋行人天橋;把維園道西行線170米長的路段重新定線並擴闊為5條行車線;及為維園道東行線225米長的路段重新定線。[5]
結構[]
維園道東行路段由海底隧道港島出口至興發街,西行路段則由興發街至告士打道天橋盡頭近油站,較東行短一黠。東西行綫兩端連接多條主要道路,包括海底隧道、告士打道及天橋、銅鑼灣天橋、大坑道天橋、東區走廊及興發街,交通相當繁忙。
另外,東行綫設有名為「銅鑼灣避風塘」的巴士中途站,是維園道唯一的巴士站。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 ↑ 憲示第3318號〈市政局佈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14卷52期,1972年12月29日。
- ↑ 2.0 2.1 〈銅鑼灣行車天橋擬重建 交運會普遍支持新建議 惟反對砍代維園珍貴樹木〉,《東區星報》,1997年11月9日。
- ↑ 路政署官方網站:銅鑼灣行車天橋重建及相關的維園道擴闊工程
- ↑ 〈維園道告士打道擬重建 議員質疑改善塞車成效〉,《東區星報》,1997年6月24日。
- ↑ 〈銅鑼灣天橋重建特別交通安排〉,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05年6月8日。
外部連結[]
- 景聯(大中華)有限公司網站:2005~2006香港銅鑼灣行車天橋拆卸工程
- 維多利亞公園海濱新貌-灣仔至銅鑼灣海濱發展建議書,太古地產,2005年7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