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碼頭巴士總站(Vehicular Ferry Pier Bus Terminus[1]),在1930至1970年代曾是中西區以至全港島最重要的巴士總站,位於當時統一碼頭的碼頭廣場,約為現今中環干諾道中恒生銀行總行對面、國際金融中心一期所在地。統一碼頭總站作為港島最大型巴士總站的地位,承繼皇家碼頭總站,在1970年代被規模更大的中環總站取代。
歷史
1933年,位於租庇利街對開的碼頭啟用,油麻地小輪為最大的用者,該碼頭又名「租卑利街碼頭」。及至1934年,港府在中環消防局大樓對開填海所建設新碼頭群正式啟用,命名為「油蔴地碼頭」。中巴將五條原以皇家碼頭為總站的路線遷往油蔴地碼頭的碼頭廣場作新總站,當時總站尚未設有車坑。在戰前的1941年,油蔴地碼頭總站已有八條路線作為總站。
日佔初期,日軍及香港自動車運送會社先後營運了三條以油蔴地碼頭為總站的巴士路線。到1943年夏季,為節省燃油及因應巴士日久失修,三條路線均被縮短,並撤離此總站。
光復後的1945年9月22日,1號線率先重新服務,而其他路線亦陸續恢復服務。有部分路線重新服務初期,不以油蔴地碼頭為總站。由於油蔴地碼頭在1946年4月正名為統一碼頭,之後遷回的路線亦順理成章地改總站名為統一碼頭,原本以油蔴地碼頭為總站的路線亦陸續改稱之為統一碼頭,巴士總站亦增設車坑。
此後大部份來往中區的路線都以此站為總站,直至此站不勝負荷,由1960年啟用的急庇利街總站分擔部份路線。1972年9月11日,此站停用,所有路線總站遷往建於東側填海地的中環總站,結束統一碼頭作為港島最大型巴士總站的歷史任務。雖然統一碼頭的巴士總站於1972年已經停用,但碼頭則繼續運作,直到1994年因應中環及灣仔填海工程而拆卸;航線改為停靠新的中環港外綫碼頭。
路線資料
巴士公司 | 巴士路線 | 出發地 | 目的地 | 進駐年份 | 遷出年份 | 備註 |
---|---|---|---|---|---|---|
中巴 | 1 | 統一碼頭 | 跑馬地 | 1934 | 1960 | 遷往急庇利街 |
中巴 | 2 | 統一碼頭 | 太古東閘 | 1934 | 1962 | 遷往急庇利街 |
中巴 | 3 | 統一碼頭 | 大學堂 | 1934 | 1960 | 改為來往急庇利街及蒲飛路 |
中巴 | 3A | 統一碼頭 | 摩星嶺 | 1935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4 | 統一碼頭 | 瑪麗醫院 | 1934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4號線 「特別快車」 |
統一碼頭 | 華富 | 1971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5 | 堅尼地城 | 大坑 | 1946 | 1946 | 日佔後臨時短途服務; 遷往水坑口 |
中巴 | 6 | 統一碼頭 | 赤柱 | 1934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6A | 統一碼頭 | 淺水灣 | 1938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7 | 統一碼頭 | 香港仔 | 1935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7B | 統一碼頭 | 黃竹坑新邨 | 1969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12 | 統一碼頭 | 羅便臣道↺ | 1955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12A | 統一碼頭 | 麥當奴道↺ | 1961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15 | 統一碼頭 | 山頂 | 1960 | 1972 | 遷往中環總站 |
中巴 | 17 | 統一碼頭 | 淺水灣 | 1962 | 1967 | 路線取消 |
中巴 | 24 | 統一碼頭 | 香港仔 | 1966 | 1966 | 路線取消 |
相關事件
六七暴動
- 1967年5月22日:時為六七暴動期間,一名左派巴士司機於下午1時25分駕駛中巴7號線的佳牌阿拉伯四型短陣單層巴士(AD4524),由此總站衝向駐守於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一帶的警方防暴隊。防暴隊施放催淚彈制止並拘捕司機,無人受傷。[2]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港島已停用巴士總站列表 | |
---|---|
中西區 | |
灣仔區 | |
東區 | |
南區 |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社區內容均使用CC-BY-SA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