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園(Chuk Yuen),位於黃大仙區北部,現指龍翔道以北、蒲崗村道以西的地段。
歷史
竹園是「九龍十三鄉」[1]之一,當時以周邊一大片竹林而得名,西面還有河流貫通竹園村及蒲崗村。
1921年,黃大仙祠在竹園村西面設立,以供奉黃大仙師,早年是道士潛修之地。1934年,黃大仙祠獲准在每年正月開放大殿;1956年,黃大仙祠更獲准全面開放,自此黃大仙祠成為香港宗教勝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中國爆發內戰,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當中不少難民聚居在竹園村一帶。1957年,政府開始清拆竹園村,將村民遷入附近新建的徙置大廈;從此時起,歷年的清拆行動使得竹園村範圍大大縮小,今天的竹園「古村」,只剩下龍翔道與沙田㘭道北面交界處、新光中心旁十數間石屋而已。[2]
1960年,位於沙田㘭道與親仁街交界處的「竹園巴士總站」落成啟用,並取代舊「九龍城」總站[3]。由於黃大仙祠名聲日噪,黃大仙區議會1969年成立後,取代竹園的歷史地位。
1980年代,政府清拆竹園徙置區,用作興建公營房屋。竹園(南)邨率先於1984年入伙,居民逐漸視竹園邨為竹園一帶範圍。竹園邨總站也在同年啟用,初期一度與黃大仙下邨的「竹園總站」混淆,九巴於1985年5月31日將後者易名為「黃大仙巴士總站」。
翠竹花園於1989年入伙,屋苑內的翠竹街屬於私家路。該屋苑業主立案法團就九巴211線道路使用權問題,多次與九巴爆發衝突。
街道結構
現時市民認知的竹園指竹園邨,以及鳳凰新邨範圍。黃大仙祠和新光中心雖包括在竹園範圍內,但大多數人將之歸入黃大仙的範圍。
竹園邨在沙田坳道以西、黃大仙道以北,分成竹園(南)邨及竹園(北)邨,以竹園道為分界線,而竹園道也是竹園邨、翠竹花園等居民的主要道路。在翠竹花園內的翠竹街是私家路,並裝有大閘識別。
沙田坳道以東則以單幢式私人住宅為主,即市民俗稱的「鳳凰新邨」地段,九巴稱之為「鳳德/鳳凰」,竹園邨現址正在此處。那裏的街道名稱大多數有「鳳」字,包括雙鳳街、鳳德道、鳴鳳街等,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便設於鳳德道,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聖母醫院、竹園兒童院(已拆卸)等也在此處。
巴士及小巴總站
竹園巴士及小巴總站資料 | |||
---|---|---|---|
條目名稱 | 位置 | 性質 | 備註 |
竹園邨總站 | 竹園道竹園商場外 | 專營巴士總站 | |
翠竹花園總站 | 翠竹街翠竹花園第10座外 | 專營巴士總站 居民巴士總站 |
私家路範圍 |
竹園街市總站 | 竹園廣場對出 | 專綫小巴總站 | |
竹園北邨總站 | 竹園北邨橡園樓對出 | 專綫小巴總站 | 私家路範圍 |
竹園南邨總站 | 竹園南邨秀園樓對出 | 專綫小巴總站 | 私家路範圍 |
天馬苑總站 | 金竹里天馬苑駿安閣外 | 專綫小巴總站 | 私家路範圍 |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香港各區 | |
---|---|
香港島 | |
九龍半島 |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葵青區>北葵涌 • 葵涌邨 • 葵盛 • 葵興 • 葵芳 • 荔景山 • 青衣 • 青衣市中心 • 葵青貨櫃碼頭 • 醉酒灣 <荃灣區>青洲仔半島 • 馬灣 • 小蠔灣 • 青龍頭 • 深井 • 荃灣西約 • 柴灣角 • 西樓角 • 荃灣市中心 • 海濱花園 • 大窩口 • 梨木樹 • 石圍角 • 大帽山 <屯門區>虎地 • 兆康 • 良田 • 大興 • 新墟 • 屯門市中心 • 三聖 • 掃管笏 • 散石灣 • 屯門碼頭區 • 望后石 • 稔灣 <元朗區>下白泥 • 流浮山 • 天水圍 • 嘉湖山莊 • 廈村 • 洪水橋 • 屏山 • 元朗市 • 雞地 • 元朗工業邨 • 元朗南 • 十八鄉 • 八鄉 • 橫台山 • 錦田 • 錦綉花園 • 牛潭尾 • 新田 • 落馬洲 <離島區>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 • 後勤區) • 赤鱲角 • 大嶼山 • 東涌 • 東涌市中心 • 東涌北 • 東涌西 • 大澳 • 昂坪 • 石壁 • 水口 • 塘福 • 長沙 • 貝澳 • 梅窩 • 愉景灣 • 小蠔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