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Gnome-camera-photo

皇家碼頭巴士總站Blake Pier Bus Terminus),位於干諾道中畢打街交界、卜公碼頭(又稱皇家碼頭)的碼頭廣場海旁,鄰近香港大酒店,故此站又稱「香港大酒店」(Hongkong Hotel)。

在1933至1934年間,皇家碼頭總站曾是中西區以至全港島最重要的巴士總站;其地位後來被統一碼頭總站取代,成為當時大部份港島巴士路線的總站。

歷史

卜公碼頭命名自第十二任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1898-1903年在任),於1900年由畢打碼頭改建而成,位於干諾道中畢打街交界的海旁。卜公碼頭又名「皇家碼頭」,為接待港督和嘉賓上岸的碼頭,直至在1925年為皇后碼頭所取締。

1921年,香港上海大酒店開辦來往畢打街(即皇家碼頭總站)及淺水灣的路線(後改稱6號線),是首條以此站為總站的路線。不久後,再開辦一條來往皇家碼頭及大學堂的路線(後改稱3號線)。1923年2月10日下午10時至2月12日上午7時間,香港大酒店公共汽車臨時增設一條無編號巴士路線,來往此站及山頂教堂(Peak Church),以配合山頂纜車停用修理。[1]

皇家碼頭總站一直獨為香港上海大酒店的路線所使用,直至1929年香港電車開辦來往皇家碼頭及太古船塢(東閘)(後改稱2號線),將此局面打破。中巴投得港島巴士專營權後,重組為七條路線並配上路線號,當中有五條的中環總站遷往皇家碼頭。

1934年,港府在中環消防局大樓對開填海所建設新碼頭群啟用,命名為油蔴地碼頭,此站不再為巴士總站,改為路邊分站。日佔後,中巴在1946年4月16日起提供來往皇家碼頭及大坑5號線短程服務,令此總站一度復用;該短程服務後於5月13日延長至統一碼頭,此站變回普通分站。

卜公碼頭已於1965年隨維港填海工程而拆卸,其上蓋隨後轉移至黃大仙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2]。直至2005年,建築署為赤柱海濱改善研究規劃設計時,決定將上蓋重置赤柱公眾碼頭;2006年末,碼頭上蓋及支柱於赤柱美利樓旁重裝,成為「赤柱卜公碼頭」。

路線資料

營辦商 路線 目的地 進駐年份 遷出年份 備註
中巴 1 跑馬地 1933 1934 遷往統一碼頭
中巴 2 太古船塢(東閘) 1929 1934 遷往統一碼頭
中巴 3 大學堂 1921 1934 遷往統一碼頭
中巴 4 大學堂 1933 1934 遷往統一碼頭
中巴 5 大坑 1946 1946 遷往統一碼頭
中巴 6 淺水灣 1921 1934 遷往統一碼頭
香港大酒店公共汽車 無編號 山頂教堂 1923年2月10日 1923年2月12日 路線取消
香港大酒店公共汽車 無編號 摩星嶺 1920年代初 1933 路線取消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Temporary Suspension of the Peak Trams〉,《Hong Kong Daily Press》,1923年2月5日。
  2. 卜公碼頭上蓋 余仁生石柱幾湮沒 港府暴殄百年古物捱批,蘋果日報,2006年12月20日

外部連結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卜公碼頭皇家碼頭香港大酒店畢打街總站卜公碼頭總站香港大酒店總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