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華道(Java Road),為一港島東區北角的道路,位於英皇道以北,西起電氣道及電廠街,東訖英皇道,屬東行單向道路。
歷史[]
渣華道初期稱為「爪哇道」,當中「爪哇」指印尼爪哇島。1900年代,有一間「爪哇輪船公司」於北角設立辦事處。1933年,此道路落成,由於鄰近「爪哇輪船公司」,香港政府便以公司為名,將道路命名為爪哇道。1950年代,香港政府大規模發展北角,爪哇道被更名為渣華道[1]。
1959年,渣華道向西延至電廠街,接通同期東伸的電氣道。[2]
結構[]
-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英皇道#1982年單向迴旋交通系統。
政府在1980年聘請顧問,於全港52個問題地點提出並實行改善公共交通服務的方案,當中包括塞車日益嚴重的英皇道。顧問在翌年9月發表初步報告,建議推行四項主要措施,當中包括設立單向迴旋交通系統(Gyratory system),將渣華道改為單向東行,英皇道則主要用作西行。1982年5月經由運輸政策統籌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及行政局相繼通過,有關措施分階段實行。主要措施至同年8月已取得明顯效用,巴士和其他車輛的車速得以提升,道路安全受益於人車分隔亦得以改善。顧問指實施首年,在繁忙時間對巴士乘客及其他車輛的經濟效益,已超越計劃成本。
計劃實施初期,渣華道除以城市花園為總站的路線、過海隧巴312線和九巴A5線外,缺乏專營巴士行駛。然而,英皇道東行大部分路段僅單線行車,連同沿線交通燈使巴士無法順暢行走,行車變得緩慢;踏入九十年代後有更多東行專營巴士路線改經渣華道,但路線數目仍遠不及與之平行的一段英皇道東行。
使用狀況[]
現時不少專營巴士路線均僅受道路設計影響而取道渣華道。由於英皇道西行並無道路接駁東區走廊東行,所以606、606A、608、613、613A、682、682A、682B及694S線往九龍/新界方向需以電照街掉頭,經一小段渣華道前往東區海底隧道(專營巴士受長度限制影響不能由電照街右轉英皇道東行);同樣,由於英皇道東行無法直接右轉健康西街,所以新巴18、18P及過海隧巴112線需取道電照街、渣華道及民康街前往北角總站,前述兩組路線皆不於渣華道設站。
另外,由糖水道駛進往東區的18X、33X、A12及X9線因不能直接左轉英皇道東行,需先途經渣華道,再經民康街/琴行街轉出英皇道東行,另23X、933、976、976A、986及989線則由糖水道駛出後轉入渣華道到尾;亦有大量路線經東區走廊6號出口(港島巴士路線77X、99X、722、X8與過海隧道路線102P、106A、106P、948E、955、960B、960X、962C、968X、969C、982C及988)或電照街(81A、85、85A及N72線)駛出渣華道,停靠北角消防局分站後直駛往英皇道前往鰂魚涌一帶。
至於沒受道路設計影響而仍取道渣華道的專營巴士路線,則有41A、A11及NA11線途經電氣道至電照街之間一段前往北角碼頭;8S、110及N118線往東區方向途經電氣道至民康街之間一段;2018年1月8日起投入服務的過海隧巴962E線往港島方向更途經全段渣華道,是九巴A5線取消後相隔近20年再次出現此情況,962E線於2022年7月25日更改編號為952C,繼續途經全段渣華道。
2016年5月14日,新北角渡輪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啟用以取代原有的北角碼頭總站,各線均途經書局街至電照街之間的一段渣華道進入總站,但沒在該段渣華道設站。
專綫小巴方面,港島專綫小巴33線往康怡花園方向途經書局街以東的渣華道,56線往北角方向則途經電氣道至電照街之間的路段,65線往東區醫院方向途經北角道以東的路段,65A線往鰂魚涌方向途經民康街以東路段,65X線往北角碼頭及東區醫院方向分別途經書局街至電照街及琴行街至民康街之間路段,69線往鰂魚涌方向途經糖水道以東路段,61線往九龍方向與各東隧巴士路線一樣受道路設計影響,需經電照街及渣華道前往東隧。因北角道以東的英皇道東行只供專營巴士、持有相關許可證及出入該帶樓宇停車場的車輛行走,各服務北角一帶的公共小巴及居民巴士路線東行方向均途經渣華道。
巴士分站[]
此路為單向東行。
渣華道巴士分站列表(由南至北) | |
---|---|
分站名稱 | 備註 |
電氣道/電廠街 | |
城市花園 | 三巴均誤把此站歸入電氣道 |
月園街 | |
北角道 | |
北角道# | |
糖水道(可通往東區走廊西行) | |
渣華道市政大廈 | 九巴稱為「渣華道街市」 |
書局街 | |
琴行街 | |
琴行街 | |
電照街# | |
電照街 | |
民康街(可通往東區走廊東行及東區海底隧道) | |
健康東街 | |
北角消防局 | |
海裕街(可通往海澤街) | |
英皇道 |
註:過去新巴將#之巴士站命名為「渣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