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渣甸山Jardine's Lookout),位於港島灣仔區同名山峰之半山,屬高尚住宅區,處於跑馬地以東、大坑以南,鄰近銅鑼灣

城巴11線之循環線折返點名為「渣甸山」,實際上位於畢拉山道的「渣甸園」巴士站。

歷史[]

渣甸山住宅區以其東南面標高433米的渣甸山命名。而渣甸山作為山峰,則得名自開埠初年怡和洋行(即渣甸洋行)在山峰西面建立的瞭望處。當年通訊不便,怡和洋行為掌握其商船進出維港的最新情況,特於其根據地東角(即現在銅鑼灣)後山一處可眺望跑馬地以至維港西部的高地設置瞭望台。倘有旗下船隻入港,駐守瞭望台之職員即快馬加鞭下山,通知東角辦事處派駁船接應,以便得知船員帶來之最新情報。瞭望台所在山峰因而獲「Jardine's Lookout」之稱,中文譯為「渣甸瞭望山」或「渣甸山」(其時渣甸山一名亦指現今銅鑼灣希慎廣場一帶之山丘,即利園山),蓋過「爛泥山」之土名。

戰前本港曾鬧屋荒,不少市民曾於渣甸山搭建寮屋居住;在渣甸山發展後,附近的大坑、衛斯理村等地仍是木屋區、平房區等。戰後港府為解決屋荒,曾提議撥出多個地點供建屋團體申請,渣甸山與九龍仔為其中兩處。[1]兩地皮後批予香港房屋建造及投資會,[2]供興建190(一說為195)座互不相連的兩層樓房之用。[3]渣甸山建屋計劃反應踴躍,申請贊助建屋計劃者達三百餘之多(反之支持九龍仔計劃者寥寥可數,僅有四個),惟建屋會因財政緣故,僅能接納其中三十六個。[4]此即渣甸山發展低密度住宅區之緣起。

當局於1951年7月16日刊憲命名渣甸山住宅區內三條街道,包括白建時道軒德蓀道杞鯉詩道(後改「祈禮士道」),可視為渣甸山區發展之始。[5]三條街道皆以前任港府工務司(前稱量地官)為名,此後渣甸山新落成街道,除金文泰道(以港督金文泰命名)、畢拉山道畢拉山徑,無一不以政府工務部門高官命名(高士美道紀念之高士美官至助理工務司,其餘皆為部門首長)。[6]

街道結構[]

大坑道為出入渣甸山的必經之路,沿渣甸山住宅區的西面邊緣行走。以往由大坑道進出渣甸山住宅區,必須行經畢拉山道(時稱「畢喇山道」)或白建時道,自原為掘頭路的睦誠道於八十年代向北伸延後,車輛現亦可沿大坑徑春暉道與睦誠道出入渣甸山。

渣甸山住宅區內有多條街道,包括祈禮士道、高士美道、谷柏道衛信道包華士道裴樂士道軒德蓀道布思道等。除軒德蓀道因連結白建時道與畢拉山道而為城巴11511線所途經外,餘者皆只有專綫小巴行經甚或沒有任何公共運輸使用,因沿途人口密度頗低,且不少為只通往獨立屋的掘頭路,巴士既無必要駛入,路況亦未必足以供巴士行經。

巴士服務[]

現時全日專營巴士路線僅城巴11線一條深入渣甸山內部。該路線採循環運作,由春暉道睦誠道白建時道軒德蓀道畢拉山道返回大坑道,以畢拉山道「渣甸園」為循環點。以往該路線巴士會在畢拉山道停留,以調節班次,惟近年已無此安排。僅行走早上繁忙時間的城巴511線,從前駛至睦誠道後會經白建時道直接下山前往大坑道,惟2015年9月重組路線後,已改為跟隨11號線繞經畢拉山道,以便提供更頻密的班次予渣甸山南部居民。

城巴41A63線沿渣甸山外圍的大坑道行駛,不駛入渣甸山住宅區。

總站[]

巴士及小巴總站資料
條目名稱 位置 性質
畢拉山總站 畢拉山道111號政府宿舍內 專線小巴總站

中途站[]

圖庫[]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建屋團體紛請撥地九龍仔勝於渣甸山〉,《工商晚報》,1947年8月24日。
  2. 〈港府以渣甸山九龍仔公地批讓於香港建屋會〉,《華僑日報》,1948年5月16日。
  3. 〈渣甸山建屋〉,《工商日報》,1948年6月4日。
  4. 〈渣甸山建屋計劃申請參加者太多僅接納十分一〉,《工商晚報》,1948年6月20日。
  5. 憲示第754號〈Public Works Department: New roads〉,《香港政府憲報》第93卷第31期,1951年7月20日
  6. 馬冠堯,《香港工程考II: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2月),第20-21頁。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