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Cross Harbour Tunnel,隧道出入口所標示的英文名稱為Cross-Harbour Tunnel),是香港第一條穿越維多利亞港的行車隧道,接通九龍油尖旺區紅磡及港島灣仔區銅鑼灣。
隧道兩端出入口鄰近維港兩岸最繁盛地區,南面連接灣仔交匯處,可經告士打道、維園道及堅拿道天橋等往返港島各區;北面則可經康莊道連接公主道、漆咸道北及加士居道等,貫通九龍各區。數十條客量高企的過海巴士路線均取道此隧道往返港九。目前,海底隧道是收費最便宜的過海隧道,因此吸引不少公共小巴路線使用。
海底隧道又名為「香港海底隧道」,因其九龍出入口位置,及與另外兩條過海隧道區別,亦稱「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或「海隧」;加上海底隧道是香港最早落成的過海隧道,亦有人稱之為「舊隧」。隧道專營權已於1999年8月31日午夜結束,現時由香港政府直接管理。
歷史
屬銅鑼灣第三期填海工程的海底隧道興建工程於1969年9月1日展開,隧道銅鑼灣出口對開的奇力島,因填海興建紅隧併入銅鑼灣北部。當時海底隧道還有多個建設方案,如在海底分開兩個出口,其一通往中環;鍾士元爵士曾建議來回各三線的方案,後因耗資過多而放棄。[1]
全長1.86公里的海底隧道,是香港首個使用「建造、營運及移交」模式落實的運輸工程項目[2],採用沉管方式建造管道,由15節沉管連接,每節重6000噸,約長350呎,寬30呎,高16呎,由兩條巨型鋼管組成,每方向各雙線。沉管是用三分厚鋼板鑄成,每一平方吋可擋7000磅水力,管外有7呎厚的混凝土保護。沉管呈緩斜型深入海底,最低的沉管離水面約40呎[3]。
耗資3.2億元建造的海底隧道於1972年8月2日通車,由香港隧道有限公司經營,香港政府佔25%股權。自此,港人過海交通模式亦被徹底改變,大部份車輛可以在九龍與港島之間自由來往,不受汽車渡輪服務時間所影響;乘客無需轉折地往返渡輪碼頭再乘搭渡海小輪,可直接乘搭巴士橫越維港兩岸。
過海隧道路線
政府在策劃海底隧道路線時,是根據所行走的幹線來定路線編號,海底隧道是一號幹線的一部份,因此途經的過海隧道巴士路線編號多以1為首[4]。在隧道通車後的第三天,首三條過海巴士路線101、102及103投入服務,打破了自1933年以來政府實施地區專營權,九巴與中巴互不交往的局面。當時兩巴均派出新款巴士服務過海路線,到維多利亞港對岸間接宣傳。
隧道九龍出入口來回方向均設有巴士站,讓巴士乘客轉車;加上巴士站旁邊的九龍車站(現稱紅磡站)於1975年啟用,自此乘搭過海隧道巴士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愈來愈多居住在新界東的乘客使用九廣鐵路(現東鐵綫)前往紅磡站轉乘巴士過海,引致繁忙時間通往隧道收費廣場巴士站的行人天橋經常人頭湧湧。

301自開辦以來一直深受乘客歡迎
為了紓緩地下鐵路「彌敦道走廊」往港島方向在繁忙時間的擠迫情況,運輸署於1991年5月批准九巴開辦300,途經海底隧道往返太子地鐵站及中環;更於6月增設301,在早上八時至九時最繁忙時段從隧道收費廣場開往中環,以疏導上述東鐵轉乘隧巴往港島的人潮。為了使300號運作暢順,早上繁忙時間在海底隧道收費廣場會以交通圓筒分隔地秤側的一條行車線,讓不停收費廣場站的300線巴士超越其他輪候車輛直接通過收費亭。
路線空調化方面,最早設有空調巴士服務的路線是105和182線,中巴於1991年6月19日同時加入空調巴士行走兩線,而九巴則於同年12月15日為101線加入空調巴士行走,往後數年不斷有路線加入空調巴士行走。首批由原有冷氣及熱狗巴士混合行走提升為全線空調巴士服務的路線是107和170線,雙雙於1993年9月1日因城巴取代中巴取得經營權,而與九巴一同提升為全空調服務。110線是於1995年6月25日起,九巴時段提升為全空調服務,是首條九巴時段轉為全空調服務,而另一公司未有此安排的路線。九巴所有紅隧路線於1998年1月26日前已提升為全空調服務,最後兩條路線是102和104線。新巴方面,在2000年初為全數行經三條過海隧道路線實施全面空調化。
每年一度的城中盛事渣打馬拉松,自2001年改用西區海底隧道港島方向作為賽道後,在賽事舉行當日,行經西隧的過海路線往港島方向均需改經紅隧。
雖然1970年代初期至2004年間公共交通服務的整體需求增加一倍,渡輪服務市場佔有率卻由最高的13.9%降至1.4%,多條港內渡輪航線乘客量逐年遞減,到了九十年代更因客量偏低而陸續停航。至於汽車渡輪服務的使用率更下降至無法繼續經營的地步。由於營運持續虧損,汽車渡輪最後一條航線於1998年停辦[5]。
2019年正值反修例集會期間,紅隧多次因被示威者堵塞而全線封閉,導致大量紅隧路線均全線暫停服務;有關情況於11月尤其嚴重,隧道由14日起一直被長期封閉,多條過海路線史無前例地大規模停駛近兩週。為減輕對乘客影響,三巴於18日起陸續安排部分路線改行東隧或西隧來往港九,如108、118P、182線,直至11月27日紅隧重開為止。
使用狀況
海底隧道是三條過海隧道之中隧道費最便宜的一條,也是香港最繁忙的過海隧道,隧道兩邊入口近乎每天全日都出現擠塞情況,連帶附近多條道路亦長期出現車龍。事實上,紅隧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據運輸署資料,紅隧設計容量為每日78,000架次[6],每小時每方向設計行車量為2,600架次,2019年繁忙時間使用率為1.0(北行)及1.1(南行)[7]。
早於1999年,政府收回紅隧專營權,並着手研究改善紅隧出入口的擠塞問題。2003年,政府首次提出「三隧分流」構思,建議調整三條過海隧道行車量,改善困擾多年的紅隧擠塞問題,同時提高整體社會效益,例如縮短行車時間、減少廢氣排放量、節省商用車營運成本等。為了紓緩過海隧道繁忙的情況,運輸署同年在港島區裝設「行車時間顯示系統」,協助駕駛人士選擇較佳的過海路線,以期達到分流作用;自2005年8月起,署方更透過網頁的網上行車速度圖向市民發放資訊。
2005年4月,政府提出12個方案改善三條過海行車隧道流量分布,包括:[8]
- 第一組:與隧道費有關的措施
|
|
2008年,政府批出700萬元,委託顧問公司研究「三隧分流」方案,集中探討專營權及隧道費兩個議題。經過約兩年研究,政府採納「紅隧加價、東隧減價」(「紅加東減」)建議,收窄兩隧收費,鼓勵用家改用東隧,紓緩紅隧擠塞情況,計劃在2011年實施。不過,在差不多時間,東隧申請加價,於是「紅加東減」計劃只有擱置。
2013年2月,政府為「紅加東減」進行新一輪公眾諮詢[9],有望最快在2014年年底前進行試驗計劃。2014年2月,政府卻宣佈擱置「紅加東減」,提出待東隧經營權於2016年歸還政府,再就「三隧分流」的整體策略和具體隧道費調整方案重新檢討。[10]
2016年8月7日,政府收回東隧經營權。正當大眾期待新一輪「三隧分流」研究展開,「紅加東減」得以盡快落實,政府宣佈擴大研究範圍,提出「六隧分流」。在三條過海隧道之上,加入貫穿九龍及沙田的三組隧道,它們是獅子山隧道、大老山隧道和青沙公路(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2017年1月中,政府批出350多萬元研究合約,預計2017至2018立法年度內完成「六隧分流」檢討。[11]
《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由2020年起,西隧減價、紅隧及東隧加價的「三隧分流」方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明白社會方對三隧分流方案有不同意見,當局建議的方案已經過科學數據分析,是解決過海隧道擠塞最理想方案;推出方案後,預計每年節省8億港元社會代價。社會應作出選擇,寧願在車上擠塞,或是願意支付隧道費,讓交通更順暢。[12]
路線資料
南行方向(往港島)
除101X線及各人力車觀光巴士外,以下專營巴士路線均停靠海底隧道收費廣場。
途經海底隧道的居民巴士路線資料(往港島方向) | ||||
---|---|---|---|---|
巴士公司 | 巴士路線 | 出發地 | 目的地 | 服務形式 |
城巴(非專利) | 88R | 沙田第一城 | 中環 | 每天服務,因應交通情況而改經● |
新達巴士 | NR10 | 華明邨 | 中環 | 週一至五上午繁忙時間去程● |
得利旅運 | NR69 | 穗禾苑 | →中環 | 週一至六上午繁忙時間服務● |
領鋒 | NR507 | 大埔(龍景別墅) | 中環 | 週一至六上午繁忙時間去程● |
金海客運 | NR805 | 隆亨邨 | →中環 | 週一至六早上繁忙時間服務 |
途經海底隧道的專綫小巴路線資料(往港島方向) | ||||
---|---|---|---|---|
營辦商 | 小巴路線 | 出發地 | 目的地 | 服務形式 |
運泰實業 | 49S | 兆康苑 | 灣仔(分域街) | 每天通宵服務● |
途經海底隧道的紅色小巴路線資料(往港島方向) | |||
---|---|---|---|
小巴路線 | 出發地 | 目的地 | 備註 |
觀塘至石塘咀線 | 觀塘(宜安街) | 西環(卑路乍街) | 每天上午服務 |
灣仔至荃灣線 | 荃灣(福來邨) | 灣仔站 | 每日19:00後班次途經 |
筲箕灣至旺角線 | 旺角(砵蘭街) | 筲箕灣(金華街) | 每天下午服務 |
銀行中心 | 天悅廣場 | 每天通宵服務 | |
銅鑼灣至西貢線 | 西貢(惠民路) | 銅鑼灣(堅拿道東) | 每天晚間服務 |
銅鑼灣至慈雲山線 | 慈雲山 | 銅鑼灣(鵝頸橋) | 每天17:00-02:00服務 |
灣仔至上水線 | 上水(龍琛路) | 灣仔(鵝頸橋) | 每天晚間至通宵服務 |
北行方向(往九龍)
除182X線及各人力車觀光巴士外,以下專營巴士路線均停靠海底隧道收費廣場。
途經海底隧道的居民巴士路線資料(往九龍方向) | ||||
---|---|---|---|---|
巴士公司 | 巴士路線 | 出發地 | 目的地 | 服務形式 |
城巴(非專利) | 88R | 中環 | 沙田第一城 | 每天服務● |
新達巴士 | NR10 | 上環 | 華明邨 | 週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回程● |
迅達巴士 | NR17 | 西灣河 | 欣盛苑 | 週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回程● |
CTBus | NR38 | 金鐘(海富中心) | 海濱花園 | 週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回程● |
迅達巴士 | NR83 | 中環 | 廣源 | 週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回程● |
迅達巴士 | NR501 | 中環(機利文街) | 大埔(太和邨) | 週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回程● |
領鋒 | NR507 | 金鐘 | 大埔(龍景別墅) | 週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回程● |
途經海底隧道的專綫小巴路線資料(往九龍方向) | ||||
---|---|---|---|---|
營辦商 | 小巴路線 | 出發地 | 目的地 | 服務形式 |
運泰實業 | 49S | 灣仔(分域街) | 兆康苑 | 每天通宵服務● |
途經海底隧道的紅色小巴路線資料(往九龍方向) | |||
---|---|---|---|
小巴路線 | 出發地 | 目的地 | 備註 |
灣仔至荃灣線 | 灣仔站 | 荃灣(福來邨) | 每日00:00後班次途經 |
筲箕灣至旺角線 | 筲箕灣(金華街) | 旺角(砵蘭街) | 每天下午服務 |
天悅廣場 | 銀行中心 | 每天通宵服務 | |
麗城花園至銅鑼灣線 | 銅鑼灣(糖街) | 麗城花園 | 每天下午晚間服務 |
銅鑼灣至西貢線 | 銅鑼灣(堅拿道東) | 西貢(惠民路) | 每天晚間服務 |
銅鑼灣至慈雲山線 | 銅鑼灣(鵝頸橋) | 慈雲山 | 每天17:00-03:00服務 |
灣仔至上水線 | 灣仔(鵝頸橋) | 上水(龍琛路) | 每天晚間至通宵服務 |
相關事件
- 在2019年8月3日遊行中,示威者曾兩度衝出紅隧收費廣場,導致交通受阻約一小時。為紅隧通車47年以來,首次遭到人為堵塞。而在8月5日「三罷行動」中,隧道收費廣場在早上再次被示威者佔據。
- 在2019年11月「三罷行動」中,紅隧再次被示威者堵塞。示威者除了佔據連接紅磡站和香港理工大學的行人天橋外,亦從橋上拋下雜物堵塞行車線、破壞行政大樓以及投擲汽油彈焚燒紅隧收費亭[14][15]。由於損毀嚴重,政府宣佈紅隧短期內無法重新通車[16]。經過逾100小時的搶修,政府於11月26日宣佈紅隧將於11月27日上午5時重新通車。[17]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維港百年 滄海桑「填」,蘋果日報,2015年7月9日
- ↑ 紅磡海底隧道——香港的重要運輸基建,政府新聞公報,1999年8月31日
- ↑ 港最老爺海隧歷40年,東方日報,2013年1月28日
- ↑ 香港商報:暢談巴士的陳年往事
- ↑ 油蔴地小輪北角至觀塘航線 (危險品車輛渡輪)為現時唯一一條港內線汽車渡輪航線,但只供危險品車輛使用。
- ↑ 立法會十八題:三條過海隧道的塞車情況,2010年3月3日
- ↑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2020-21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編號THB(T)120
- ↑ 改善三條過海行車隧道流量分布的情況,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2005年4月
- ↑ 改善過海隧道交通流量分布建議措施公眾諮詢,運輸及房屋局,2013年2月
- ↑ 立法會十五題:過海隧道交通流量分布,2016年6月15日
- ↑ 立法會十九題:行車隧道交通流量分布,2017年11月14日
- ↑ 陳帆承認三隧分流方案 要得到立法會支持有難度,香港電台即時新聞,2018年11月17日
- ↑ 13.0 13.1 13.2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07:00至08:40,以及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19:30起班次以尖沙咀東(麼地道)為終點站,不會折返筲箕灣。
- ↑ 東網:修例風波:紅隧收費亭疑再遭縱火 消防救熄,2019年11月15日
- ↑ 巴士的報:紅隧收費亭遭兩度縱火 傳出爆炸聲,2019年11月14日
- ↑ 頭條日報:【大三罷】政府:紅隧短期內未能開通 盡快擬定修復計,2019年11月17日
- ↑ 香港01:【紅隧通車.直播】封閉多日後 周三清晨5時重開 收費如常,2019年11月26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海底隧道巴士路線 | 途經||
---|---|---|
中西區 | ||
東區 | ||
灣仔區 | ||
南區 | ||
註:本模板中提及的「海底隧道」,是指「紅磡海底隧道」,又名「香港海底隧道」,九龍區入口位於紅磡。 |
隧道及大橋列表 | |
---|---|
過海隧道 | |
香港島 | |
九龍 | |
新界 | |
連接九龍及新界 |
香港主要幹線 | |
---|---|
一號幹線 | |
二號幹線 | |
三號幹線 | |
四號幹線 | |
五號幹線 | |
七號幹線 | |
八號幹線 | |
九號幹線 | |
十號幹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