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位於九龍半島南部,由油麻地尖沙咀旺角三大部份組成,西面和南面以海傍為界,東至九廣鐵路(今東鐵綫),北至界限街

油尖旺區是十八區中面積最少的一區,僅699公頃[1]

歷史[]

油尖旺區歷史悠久,油麻地(原稱油蔴地)、尖沙咀(正寫為尖沙嘴)和旺角(舊稱「芒角」,別稱「望角」)[2] 都是殖民地時代以前鄉民聚集的地方,油麻地原是曬麻製品之地,尖沙咀設有碼頭,是海岸交易中心,旺角則原是農地,現在旺角不少街道以農作物(如西洋菜通菜等)為名。

1860年,油尖旺區的地方被割讓給英國,以界限街為界,是當時九龍區唯一完全由英國統治的現有行政分區。

油尖旺區的地方於二十世紀初葉已有良好發展,於1920年代更出現巴士服務,是香港境內最早出現巴士的地方之一,現在油尖旺區仍是九龍區交通最密集的地區。彌敦道(舊稱羅便臣道)經時任總督彌敦爵士飭令擴建至油麻地,後來又擴建至旺角,於1926年擴建至界限街,貫通九龍半島。

此外,西九龍填海區機場核心計劃的一部份,共填取334公頃土地[3]渡船街以西、櫻桃街以南大部份地方都是填海後的土地,包括現在九龍站香港西九龍站奧運站,都建於該計劃所填得的陸地。

油尖區議會和旺角區議會於1982年成立,前者範圍包括登打士街以南的地區,後者則在登打士街界限街之間。兩個區議會於1994年合併,地界也維持至今。

現在油尖旺區的經濟活動以商業為主,旅遊業與輕工業為輔,是不少旅客喜愛的購物地方,也設有多個文化景點,包括舊九龍火車站鐘樓、尖沙咀碼頭廟街通菜街亞皆老街以南路段稱「女人街」)等。

街道結構[]

油尖旺區的街道錯綜複雜,骨幹街道有縱行的彌敦道上海街新填地街渡船街廣東道漆咸道南等,橫行街道則有界限街太子道西旺角道亞皆老街窩打老道加士居道佐敦道梳士巴利道等。當中界限街深水埗區與油尖旺區的分界,惟巴士分站多設於屬深水埗區的一方。區內不少街道只准單程行車,包括巴士行經的上海街、新填地街等;亦有多條縱行街道因地區發展而分割成數條互不連接的路段,如廣東道、西洋菜街(後分成北街及南街)等,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僅次於深水埗區

幹線公路於1970年代或以後才通車,包括一號幹線康莊道海底隧道三號幹線西九龍公路西區海底隧道,以及五號幹線加士居道天橋、西九龍走廊及西九龍走廊西。

由於油尖旺區是早期發展地方,人口稠密,街道狹窄,加上是商業中心,路邊空氣污染情況嚴重,政府擬將油尖旺區主要街道劃分為低排放區,限制商用車輛進出前述街道。[4]

油尖旺區的巴士總站非常集中,現有巴士總站多在沿岸或鐵路沿線地區,現存巴士總站中,除了尖沙咀碼頭總站外,其餘都於1980年代或以後才啟用,大部份舊巴士總站則已經消失。尖沙咀碼頭總站在尖沙咀天星碼頭旁,為現存最早的巴士總站,也是多條九龍區高載客量巴士路線的總站。政府曾計劃在總站現址興建露天廣場,巴士迷和部份保育人士爭取保留尖沙咀碼頭總站,詳見香港網絡大典之政府計劃清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事件,最終政府於2012年8月宣佈擱置整項計劃。

紅色小巴的活動範圍集中在旺角至佐敦一帶,佐敦道以南的街道皆禁止紅色小巴駛入。

巴士及小巴總站[]

巴士總站[]

隧道收費廣場[]

小巴總站[]

已荒廢巴士總站[]

Emblem-important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擴充,歡迎協助擴充來改善這個條目或者段落
更多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找到。
歡迎擴充條目完成以後除掉本模板。

巴士路線[]

註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油尖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