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標:22.368154N, 113.94595E,地圖:![]() ![]() |
望后石巴士總站(Pillar Point Bus Terminus)位於屯門區望后石望發街望后石越南難民中心外,是屯門區一個已停用的路邊巴士總站。
歷史
60年代越戰爆發,越共在當地進行種族清洗大屠殺,大批越南人逃離家鄉,飄洋過海到異國求生。1979年7月,英國政府簽署國際公約,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大批越南難民蜂湧而至。港英政府1988年6月實施甄別政策,將非法進入香港的越南人分為是受政治逼害的「難民」,抑或單純經濟原因離鄉的「船民」;難民會安排他國收容,而船民將被遣返越南。
1982年7月啟用的「望后石越南難民中心」(Pillar Point Vietnamese Refugee Centre),是用來收容越南難民;7年後,港英政府與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聯合國難民署,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達成協議,將中心建為開放式難民營,所有居民無須繳付租金,並可自行選擇是否在營中居住,亦獲准外出工作,自食其力。
難民營巴士總站
為解決難民交通需求,當局在難民營正門對面的停車灣設置巴士總站,並於1991年6月14日劃為只限專營巴士駛入的禁區[1],輕鐵輔助巴士路線A51往屯門碼頭方向率先繞經此站。九十年代初期,九巴為59A線增設繁忙時間特別班次,來往此站及深水埗碼頭,有關班次服務資料及取消日期待查。
香港特區政府於1998年1月9日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望后石越南難民中心關閉日子可期;同年起,專員署委託香港明愛管理難民中心。到1999年5月1日,九鐵將原有輔助巴士路線A51與接駁巴士路線520合併,成為全新輔助巴士路線A52,但不繞經此站,此站從始荒廢。
望后石越南難民中心也於2000年5月31日午夜關閉,[2]後獲改建成高球港,而望后石總站舊址就是高球港停車場。[3]
2012年底,高球港因政府收回土地而結業收場;其後部分用作建造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收費廣場。[4]
路線資料
曾使用望后石總站的巴士路線資料 | ||||
---|---|---|---|---|
巴士公司 | 巴士路線 | 當時目的地 | 當時調往之總站 | 調離/停用此總站日期 |
九巴 | 59A 特別班次 |
深水埗碼頭 | 路線取消 | 九十年代初期 |
九鐵巴士 | A51 | 踏石角→屯門碼頭 | 路線取消 | 1999年5月1日 |
NR77 | 長沙灣 | 路線取消 | 待查 |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第2026號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33卷第24期,1991年6月14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望后石越南難民中心本月底關閉〉[新聞公報],2000年5月29日。
- ↑ 望后石及踏石角巴士總站,hkitalk.net。
- ↑ 〈825TH-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及屯門西繞道〉,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2013年5月8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新界西已停用巴士總站列表 | |
---|---|
葵青區 | |
荃灣區 | |
屯門區 | |
元朗區 | |
離島區 |
香港各區 | |
---|---|
香港島 | |
九龍半島 |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葵青區>北葵涌 • 葵涌邨 • 葵盛 • 葵興 • 葵芳 • 荔景山 • 青衣 • 青衣市中心 • 葵青貨櫃碼頭 • 醉酒灣 <荃灣區>青洲仔半島 • 馬灣 • 小蠔灣 • 青龍頭 • 深井 • 荃灣西約 • 柴灣角 • 西樓角 • 荃灣市中心 • 海濱花園 • 大窩口 • 梨木樹 • 石圍角 • 大帽山 <屯門區>虎地 • 兆康 • 良田 • 大興 • 新墟 • 屯門市中心 • 三聖 • 掃管笏 • 散石灣 • 屯門碼頭區 • 望后石 • 稔灣 <元朗區>下白泥 • 流浮山 • 天水圍 • 嘉湖山莊 • 廈村 • 洪水橋 • 屏山 • 元朗市 • 雞地 • 元朗工業邨 • 元朗南 • 十八鄉 • 八鄉 • 橫台山 • 錦田 • 錦綉花園 • 牛潭尾 • 新田 • 落馬洲 <離島區>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 • 後勤區) • 赤鱲角 • 大嶼山 • 東涌 • 東涌市中心 • 東涌北 • 東涌西 • 大澳 • 昂坪 • 石壁 • 水口 • 塘福 • 長沙 • 貝澳 • 梅窩 • 愉景灣 • 小蠔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