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場運輸研究(Transport Study for the New Airport,簡稱TRANSNA)是香港政府運輸署於1995年6月委託弘達交通顧問(MVA),目的是為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及北大嶼山制定由1997年至2006年間的公共運輸策略。
顧問研究報告內的大部分建議皆獲政府採納,於東涌新市鎮入伙後逐步實行。本條目就《研究》中涵蓋公共巴士和專綫小巴的內容,作出簡述。
概況[]
1995年6月,運輸署向MVA亞洲有限公司借調人員,展開《新機場運輸研究》,以便為新機場和大嶼山制定一套提供公共運輸服務策略,供當局在1997年至2006年期間施行。研究團隊在1995年末擬備初步建議,並在當年12月至次年4月諮詢各區議會、立法局交通事務委員會及運輸業界。[1]
整項《新機場運輸研究》在1996年完成,並於同年12月出版研究報告。此前政府已在1996年3月29日刊憲推出研究中建議開設的兩組路線,供公眾投標營運。
初步建議[]
研究團隊在1995年年底擬備初步建議,提出開辦以下巴士與小巴路線:
- 機場巴士(Airbus)路線
建議開辦五條機場巴士路線,往返:
上述五條機場巴士路線當中,首三條乃是根據當時服務啟德機場的機場巴士路線(即A2、A3及A1)而制定;荃灣則是在研究過程中「Extended Network」的三個額外目的地之一,其餘兩個(沙田和港島南區)因會導致虧蝕而早被放棄。
- 普通巴士(Conventional Bus)路線
建議開辦八條使用一般空調巴士行走的普通巴士路線,主要服務對象為機場職工以及東涌居民,包括(除另有註明外,皆往返機場):
政府認為新界各新市鎮的交通需求不足以開辦多條機場巴士路線,故當中來往沙田、屯門和元朗的路線定位為「multifunctional services」(多用途服務),需一併兼顧航空旅客的需要,定線、收費等會作相應調整。
- 穿梭巴士服務
建議在機場投入運作後,開辦五條專營巴士路線,提供機場島對內以及東涌往返機場島的短途接駁服務:
其中由東涌機鐵站往返赤鱲角碼頭和地面運輸中心的兩條,擬提早於1997年中開辦,服務首批遷入機場辦公的人員。
另建議開辦四條專綫小巴路線:
- 夜間巴士服務
顧問報告提出開辦班次為每30或60分鐘一班的常規通宵巴士路線,連貫赤鱲角與市區中的士、通宵巴士和通宵小巴服務充足之地點,包括下列三線:
最終方案:建議公共交通網絡[]
普通及機場巴士服務[]
建議公共交通網絡包括六條機場巴士(Airbus)路線及八條普通巴士(Conventional Bus)路線。普通巴士服務當中,往返大角咀機鐵站和九龍城碼頭的路線皆會在1997年中率先投入服務,以配合東涌新市鎮入伙。其餘各線則會在1998年新機場開始運作前陸續開辦;尖沙咀往返赤鱲角碼頭的路線則視乎需求而於2001年決定開設與否。往返市區的路線,以赤鱲角碼頭為總站;三條往返新界的「多用途」路線因一併接載外遊旅客,故應使用地面運輸中心內有限的站位接載乘客。
各巴士路線使用的車輛規格,交由投標者自行決定。顧問公司在進行研究時,假設機場巴士路線使用單層空調客車,與日後實況大相逕庭;普通巴士路線則採用雙層空調巴士。
有別於原有建議,最終方案補回在初步建議預計虧蝕而放棄的往返沙田機場巴士路線,而原定往返太古城和九龍城兩條機場巴士路線,則分別延長至西灣河碼頭以及藍田地鐵站。服務沙田和元朗的多用途普通巴士路線,亦建議延長至大埔中心與天水圍。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機場巴士網絡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市區總站 | 備註 | 最終編號 | 實施情況 | |
九龍車站 | 即原定往返尖沙咀一線 | A21 | 機場1998年7月6日啟用當日開辦 | |
銅鑼灣(摩頓台/天后地鐵站) | 即原定往返中環及銅鑼灣一線 | A11 | 機場啟用當日開辦,總站當時定為天后地鐵站 | |
西灣河碼頭 | 即原定往返太古城一線 | A12 | 機場啟用當日開辦,1998年12月延長至柴灣(東) | |
藍田地鐵站 | 即原定往返九龍城一線 | A22 | 機場啟用當日開辦 | |
荃灣(愉景新城) | A31 | 機場啟用當日開辦,2016年12月3日分拆為A31及A32兩線 | ||
沙田(圓洲角) | A41 | 機場啟用當日開辦 |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普通巴士網絡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起訖點 | 備註 | 最終編號 | 實施情況 | |
大角咀機鐵站↔東涌機鐵站 | 建議提前在1997年中開辦,來往美孚與東涌第10區(即富東邨和裕東苑),以接載首批遷入東涌新市鎮的居民 | E21 | 青嶼幹線1997年5月22日通車當日投入服務,1999年3月28日延長至赤鱲角碼頭 | |
荃灣(愉景新城)↔東涌機鐵站 | E31 | 青嶼幹線通車當日投入服務 | ||
九龍城碼頭↔赤鱲角碼頭 | 建議提前在1997年中開辦,以接載首批遷入東涌新市鎮的居民 | E22 | 1997年6月開辦 | |
葵芳地鐵站↔赤鱲角碼頭 | E32 | 1997年12月投入服務 | ||
大埔中心↔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E41/E42 | 因應地區人士要求分為兩條路線,往返沙田的E42線1998年4月開辦,來往大埔的E41線於1998年6月開辦,配合後勤區啟用 | ||
屯門市中心↔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E33 | 1998年5月投入服務 | ||
天水圍市中心↔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E34 | 後勤區1998年6月啟用時開辦,2014年12月分拆為E34A及E34B線,後在2021年為配合屯門赤鱲角隧道巴士重組計劃,更名為E36及E37線 | ||
尖沙咀↔赤鱲角碼頭 | 建議在2001年考慮開辦 | 至今仍未開辦;類似現時E21X線 |
穿梭巴士網絡[]
穿梭巴士之角色,在於連繫東涌公共運輸交匯處與機場,有覆蓋機場島上所有工作地點之需要。研究報告提出開辦八條穿梭路線,包括: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穿梭巴士網絡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起訖點 | 備註 | 最終編號 | 實施情況 | |
東涌機鐵站↔航空旅客終點站 (經東涌碼頭) |
率先於1997年中開辦 | S61 | 機場後勤區1998年6月22日啟用當日開辦;1999年6月重組時與S51線合併為S1線 | |
東涌機鐵站↔赤鱲角碼頭 (經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S64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 | ||
東涌機鐵站↔航空膳食區 (經國泰總部) |
S63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2002年4月重組時併入S64線 | ||
東涌機鐵站↔貨運大樓/航空膳食區 | S62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1999年6月重組時併入S63線 | ||
東涌機鐵站↔航空保養區 | 擬安排專綫小巴於1997年中率先提供服務 | S52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 | |
東涌機鐵站↔航空旅客終點站 (經貨運大樓) |
S51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1999年6月重組時與S61線合併為S1線 | ||
赤鱲角碼頭↔航空旅客終點站 | 擬安排專綫小巴行走,為方便航空旅客乘搭渡輪,車輛需配備行李設施 | S53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因應赤鱲角碼頭改建,最後於2002年12月停辦 | |
赤鱲角碼頭↔航空保養區 | 擬安排專綫小巴行走 使用低載客量車輛(如小型單層客車)較為適合,到繁忙時間以雙層巴士支援即可 |
S54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1999年6月重組,與S53線合併為S55線 |
夜間巴士服務[]
新機場為24小時無間斷運作,研究團隊預料深宵時段的巴士服務需求將會偏低,但航班有可能延遲抵港,加上機場員工與東涌居民深宵乘車之需要,於是建議營辦四條每30分鐘一班的通宵巴士路線: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通宵巴士網絡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起訖點 | 備註 | 最終編號 | 實施情況 | |
旺角火車站↔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經深水埗、駿坪路、 駿運路及航膳區 |
N21 | 1997年6月開辦。 | |
尖沙咀↔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經尖沙咀、大角咀、 駿坪路及駿運路 |
N22 | 機場後勤區1998年6月22日啟用當日開辦,1999年12月取消並併入N21 | |
銅鑼灣(摩頓台/天后地鐵站)↔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經中環、 觀景路及航膳區 |
N11 | 機場1998年7月6日啟用當日開辦 | |
荃灣(愉景新城)↔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經駿裕路及航膳區 | N31 | 機場後勤區啟用當日開辦 |
南大嶼山路線[]
報告建議在1998年第二季開辦四條往返南大嶼山路線,與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嶼巴的提議相若,包括: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南大嶼山巴士服務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起訖點 | 備註 | 最終編號 | 實施情況 | |
東涌機鐵站↔梅窩 | 13 | 青嶼幹線通車當日開辦;2001年6月1日改稱3M線 | ||
東涌機鐵站↔昂坪 | (23) | 青嶼幹線通車當日,將23線提升至每日服務,並延長至東涌市中心 | ||
東涌機鐵站↔大澳 | 11 | 青嶼幹線通車當日開辦 | ||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梅窩 | 車輛需配備行李架,以配合旅客及機場員工需求 | A35 | 機場正式啟用當日開辦 |
東涌區內路線[]
東涌新市鎮早期發展皆是圍繞公共運輸交匯處(即東涌站)而建,對外巴士服務規劃亦以此為據,暫無增設區內線的需要。將來,有關方面需要評估以何種巴士服務接駁遠離市中心的屋邨,以配合新市鎮日後擴展:
- 所有對外巴士路線以東涌機鐵站為總站,並增辦接駁巴士路線往返區內各屋邨;
- 視乎入伙進度,對外巴士路線最終會延長至各屋邨;或
- 一如(2),而東涌第30區(即逸東(一)邨)與第36區(東涌河口一帶填海區)各自設有相若的巴士服務。
顧問報告認為選項1雖有逼使大多數乘客中途轉車之弊,不過經營成本方面較為合理,可免除對外路線將來直達各屋邨後,路程增長以至車費增加的問題;亦可在非繁忙時間維持較頻密班次,增進整體服務質素。因此報告內容以選項1為基礎,策劃各條對外路線與下述區內路線網絡: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2006年東涌市內路線網絡 | |||
---|---|---|---|
編號 | 起訖點 | 主要途經(街道為現稱) | 備註 |
T1 | 東涌第36區↔東涌第53區/ 渡輪碼頭 |
裕東路、順東路、達東路、東涌站總站、達東路、順東路、裕東路及怡東路 | 第53區 即香港東涌世茂喜來登酒店和香港東涌福朋喜來登酒店所在地, 最初預留作東涌渡輪碼頭 |
T2 | 東涌第30區↔東涌機鐵站 | 松仁路、裕東路、順東路、達東路、東涌站總站 | 嶼巴38線 (2001年3月開辦) |
T3 | 東涌第19區↔東涌機鐵站 | 健東路、文東路、迎禧路、怡東路、裕東路、順東路、達東路、東涌站總站 | 第19區 即現時映灣園第二至五期 |
T4 | 東涌第36區↔東涌機鐵站 | 裕東路、順東路、達東路、東涌站總站 |
機場鐵路接駁服務[]
機場鐵路(Airport Railway/Lantau and Airport Railway,LAR)為機場快綫和大嶼山綫的統稱;大嶼山綫在通車前正式命名為「東涌綫」。
機場快綫[]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機場快綫接駁交通服務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線號 | 目的地 | 描述 | 繁忙 時間 班次 |
預測1998年日均接駁鐵路客量 | 最終 編號 |
實施情況 | |
中環機鐵站 | |||||||
AF20 | 太古城 | 經灣仔北 | 15 | 200 | M21 | 由新巴於1998年9月1日專營權生效當日開辦。 另提供免費穿梭巴士 | |
C1A | 海怡半島 | 全新路線,經薄扶林道 | 10 | 450 | 沒有成事。 | ||
九龍機鐵站 | |||||||
K1A | 尖沙咀東部 | 全新循環路線 | 8 | 400 | M1 | 機場快綫1998年7月6日通車當日開辦 | |
K2A | 達之路 | 全新路線,經九龍塘地鐵站及歌和老街 | 10 | 450 | M2 | 機場快綫通車當日開辦;最終定線改經又一村,不經歌和老街 | |
K3A | 太子道西 | 全新循環路線 | 10 | 250 | 沒有成事 | ||
K4A | 紅磡碼頭 | 全新路線,經黃埔花園 | 5 | 950 | 沒有成事,改為機場快綫穿梭巴士服務 | ||
215X | 藍田(廣田邨) | 現有路線,延長至九龍機鐵站 (大堂外停車灣) |
8.5 | 100 | 東涌綫1998年6月22日通車當日實施;九龍站總站改設於東涌綫巴士總站 | ||
青衣機鐵站 | |||||||
Y1A | 上水 | 全新路線,經太和及大埔,用單層空調巴士行走,青衣站設於地下層機場快綫停車灣 | 10 | 1700 | 沒有成事 | ||
Y2A | 天水圍 | 全新路線,經元朗,用雙層空調巴士行走,青衣站設於平台層大嶼山綫巴士總站 | 15 | 5000 | 264M (?) |
1999年7月開辦 | |
Y3A | 屯門第18區 | 全新路線,用雙層空調巴士行走;屯門第18區即龍門居,青衣站設於平台層大嶼山綫巴士總站 | 15 | 15000 | 居民巴士NR754線 | 擬議開辦九巴259M線,最終改為居民巴士服務。 | |
Y4A | 石籬 視乎總站車坑安排 |
全新路線,用雙層空調巴士行走 青衣站設於平台層大嶼山綫巴士總站 |
15 | 15000 | 沒有成事 |
東涌綫[]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地鐵大嶼山綫(即東涌綫)接駁交通服務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線號 | 目的地 | 描述 | 繁忙時間班次 | 預測1998年日均 接駁鐵路客量 |
最終編號 | 實施情況 | |
九龍機鐵站 | |||||||
5 | 彩虹 | 大嶼山綫通車時,由尖沙咀碼頭遷至九龍機鐵站 | 4 | 500 | 沒有成事 | ||
6 | 荔枝角 | 稍後由尖沙咀碼頭遷至九龍機鐵站 | 7.5 | 350 | 沒有成事 | ||
14 | 油塘 | 大嶼山綫通車時,由中港碼頭遷至九龍機鐵站 | 9 | 250 | 東涌綫通車當日實施;因成效不彰,同年11月遷回中港碼頭 | ||
36B | 梨木樹 | 稍後由佐敦道碼頭遷至九龍機鐵站 | 8 | 150 | 沒有成事 | ||
95 | 翠林 | 稍後由佐敦道碼頭遷至九龍機鐵站 | 8 | 150 | 沒有按計劃搬遷;到2022年因應其他計劃遷至九龍站 | ||
203 | 又一村 | 大嶼山綫通車時,由尖沙咀東遷至九龍機鐵站 | 8.5 | 150 | 沒有成事,由新路線M2覆蓋 | ||
203E | 富山 | 大嶼山綫通車時,由佐敦道碼頭遷至九龍機鐵站 | 8.5 | 50 | 東涌綫通車當日實施 | ||
K1L | 九龍城碼頭 | 全新路線,擬於大嶼山綫通車時開辦 | 8 | 900 | 沒有成事 | ||
K2L | 何文田 | 全新路線,擬於大嶼山綫通車時開辦 | 8 | 2000 | 沒有成事;類似現有小巴74線 | ||
大角咀機鐵站 | |||||||
T1L | 亞皆老街 | 全新循環路線 | 8 | 1200 | 沒有成事 | ||
青衣機鐵站 | |||||||
Y1L | 長青邨 | 全新路線 | 3 | 31000 | 249M | 東涌綫通車當日開辦 | |
Y2L | 長亨邨 | 全新路線 | 4 | 22000 | 248M | 東涌綫通車當日開辦 | |
Y3L | 長康邨 | 全新路線 | 2.5 | 36000 | 沒有成事 | ||
Y4L | 馬鞍山市中心 | 全新路線 若馬鞍山市中心總站沒有剩餘車坑,選址區內其他巴士總站 |
10 | 6500 | 沒有成事 | ||
Y5L | 屯門(建生) | 全新路線 | 10 | 10000 | 沒有成事 | ||
Y6L | 大埔中心 | 全新路線 | 10 | 2000 | 沒有成事 | ||
Y7L | 豪景花園 | 全新路線,途經青山公路及青荃橋 若未能在豪景花園覓地設總站,改以深井為總站 |
10 | 2000 | 沒有成事;類似現有小巴308M線 |
《新機場運輸研究》建議之專綫小巴接駁交通服務 | |||||
---|---|---|---|---|---|
研究報告建議 | 後續跟進 | ||||
線號 | 目的地 | 描述 | 最終編號 | 實施情況 | |
中環機鐵站 | |||||
1A | 麥當勞道 | 總站由天星碼頭遷往中環機鐵站 | 沒有按計劃搬遷;到2010年因應其他計劃遷至香港站 | ||
3A | 干德道 | 總站由添馬艦遷往中環機鐵站 | 沒有按此計劃搬遷;至2005年,因應其他計劃遷總站至香港站 | ||
6 | 海洋公園 | 總站由天星碼頭遷往中環機鐵站 | 沒有成事 | ||
45 | 西營盤 | 總站由天星碼頭遷往中環機鐵站 | 沒有成事,路線在機鐵通車前後已停辦 | ||
53 | 華貴邨 | 總站由統一碼頭道遷往中環機鐵站 | 沒有成事。 | ||
九龍機鐵站 | |||||
3S | 大角咀機鐵站 | 3號線增設之短途服務 | 沒有成事 | ||
8 | 何文田 | 由尖沙咀中間道經梳士巴利道、九龍公園徑、廣東道及佐敦道延長至九龍機鐵站 | 沒有成事 | ||
57M | 伊利沙伯醫院 | 由南京街經佐敦道延長至九龍機鐵站 | 沒有成事 | ||
GK1 | 窩打老道山 | 全新循環路線,途經佐敦道、加士居道、衛理道、公主道、亞皆老街、窩打老道、培正道、文福道、文運道、培正道、公主道、衛理道、加士居道及佐敦道 | 沒有成事 | ||
GK2 | 西九龍填海區 | 預留路線,詳細定線有待填海區道路發展 | 沒有成事。 | ||
GK3 | 西九龍填海區 | 預留路線,詳細定線有待填海區內道路發展 | 沒有成事。 | ||
大角咀機鐵站 | |||||
3 | 尖沙咀 | 由大同新邨延長至大角咀機鐵站 | 沒有成事;類似現時小巴78線 | ||
12 | 白田 | 由大同新邨延長至大角咀機鐵站 | 沒有成事 | ||
21K | 旺角火車站 | 由埃華街延長至大角咀機鐵站 | 沒有成事;類似現時小巴79K線 | ||
58 | 蘇屋 | 由大同新邨延長至大角咀機鐵站 | 沒有成事,路線在研究完成前已停辦 | ||
青衣機鐵站 | |||||
GY1 | 海濱花園 | 全新路線,經馬頭壩道、德士古道及青衣北橋 | 310M | 2000年3月公開招標,同年8月開辦 | |
GY2 | 恒麗園 | 全新路線,經青山公路-荃灣段、海興路、荃灣路及青衣北橋 | 沒有成事 |
招標安排[]
-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招標新機場及北大嶼山巴士路線專營權。
研究團隊建議當局將機場及北大嶼山路線分為兩組,以招標形式遴選營辦商:
- 第一組:市區機場巴士路線;市區普通巴士路線;往返飛機保養區的穿梭巴士路線;經貨運大樓往返航空旅客終點站的穿梭巴士路線;兩條赤鱲角島內穿梭巴士路線;以及往返市區的夜間巴士服務。
- 第二組:新界機場巴士路線(往返荃灣及沙田);新界普通巴士路線;往返航機膳食區及貨運大樓、國泰總部、赤鱲角碼頭及地面運輸中心的穿梭巴士路線;往返航空旅客終點站的穿梭巴士路線;以及往返荃灣的夜間巴士服務。
路線組別以服務地區而非功能劃分,是由於後者未能為營辦商提供拓展業務的空間(would not provide scope for growth for the airbus operator),且會令組別過於零散。此外,以地區分組亦能令車務運作更具效率。
運輸署按照研究團隊的建議,於1996年3月29日在憲報刊登招標公告,邀請有意營辦北大嶼山及新機場公共巴士服務者遞交申請。當局在同年5月17日截標前共接獲六份標書,其中龍運集團有限公司遞交三份申請,分別競投第一和第二組路線,以及兼辦兩組路線;城巴則遞交兩份標書,分別競投第一和第二組路線;冠忠巴士旗下永忠企業有限公司(截標後改名「冠忠公共巴士有限公司」)亦有入標競投第一組路線。
運輸科、經濟科、運輸署、民航處、政務總署、新機場工程統籌署及廉政公署的代表組成跨部門委員會,負責評審各份標書。考慮各投標者服務水平、建議收費及公司能力,最終選出城巴營運第一組(市區)路線,而龍運經營第二組(新界)路線。經中方同意後(因專營權跨越九七,當局需同時取得中英雙方同意),總督會同行政局於1996年10月22日批准根據《公共巴士服務條例》授予上述兩組路線專營權,於1997年6月1日起生效。[2]
實施情況[]
青嶼幹線在1997年5月22日正式通車,《新機場運輸研究》提出並獲通過的建議亦在當日起逐步實現。投得北大嶼山及新機場公共巴士服務經營權的城巴和龍運巴士,同日起分別開辦E21和E31線,實屬大嶼山對外交通發展的一大里程碑;連接東涌新市鎮和南大嶼山的三條路線亦同時開設。此後一年多間,研究內各條普通巴士路線(往後正名為「大嶼山北部對外路線」)陸續投入服務。
香港國際機場定於1998年7月6日投入運作,而後勤區提早半個月在6月22日啟用,部分路線亦提早投入服務,包括全數八條穿梭巴士路線,以及多條大嶼山北部對外路線;舊稱「大嶼山綫」的地鐵東涌綫亦在同日局部通車,最終沿途各站接駁安排與顧問原有建議有不少出入。
機場開幕當日,研究報告提出的各條機場巴士路線亦同步開辦。不過,時值亞洲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引致訪港旅客數目下跌;機場啟用首四個月內,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往返機場者每日平均只有167455人次,較報告預測少38%。除機場巴士和對外巴士路線之外,其餘各種交通工具之客量皆低於研究報告最初評估。[3]
運輸署在1999年1月指出,部分機場及對外巴士路線(包括A11、A31、E32、E41、E42)服務過剩,需要輕微削減班次;全數對外路線在機場後勤區的定線異常迂迴,白白浪費乘客時間等指摘聲不絕於耳[4]。各條穿梭「S」線客量持續偏低,有合併路線及調整班次的需要[5]。凡此種種,反映顧問報告當初思慮有欠周詳。
經過詳細檢討,當局定於1999年6月20日重組機場穿梭路線,將八條路線整合為五條;一週後,再簡化多條「E」線在後勤區的行車路線,以圖節省行車時間。
相關條目[]
註腳[]
- ↑ 布政司署運輸科,〈Permitted Area for Lantau Taxis〉[立法局交通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1997年2月18日。
- ↑ 布政司署,〈《公共巴士服務條例》(第230章)-批出北大嶼山及新機場的公共巴士服務專營權〉[立法局參考資料摘要],1996年10月22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會一題:往返新機場的運輸服務〉[新聞公報],1998年12月9日。
- ↑ 〈機場E線不經貨運區〉,《星島日報》,1999年1月12日。
- ↑ 〈運輸署重組機場巴士線〉,《大公報》,1999年1月3日。
參考資料[]
- MVA Asia Limited,《Transport Study for the New Airport (TRANSNA) Final Report》(香港:運輸署,1996年)。
- 布政司署,〈《公共巴士服務條例》(第230章)-批出北大嶼山及新機場的公共巴士服務專營權〉[立法局參考資料摘要],1996年10月22日。</ref>
- 布政司署運輸科,〈Permitted Area for Lantau Taxis〉[立法局交通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1997年2月18日。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會一題:往返新機場的運輸服務〉[新聞公報],1998年12月9日。
外部連結[]
- 布政司署運輸科,〈新機場運輸研究〉[立法局交通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199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