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卡(Bunching[1])指兩輛或以上行走同一條路線往同一方向的巴士,一輛緊接着(或相距不遠)另一輛行走。[2]
情況
拖卡是路線班次不穩的結果之一,營運者較難作出對策。即使巴士在總站或起載站依時開出,但當出現拖卡時便會令中途站的班次一時過密、一時過疏,和部份班次滿座,部分班次則少客的情況,難以維持運作效率,容易招致乘客投訴,甚至阻礙其他巴士入站。有車長會利用「424」埋站方式以提升行車效率,可是或會因後車飛站而備受爭議。
專綫小巴亦不時出現拖卡情況,主因乃小巴載客量較低,當大量乘客在小巴站候車時,不時會出現數輛小巴同時上客及開出的情況。
成因
路面情況
路面情況是導致拖卡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巴士路線行車時間越長(尤以循環線為甚)、班次越密、客量越高,便越容易出現拖卡。
假設在一條路線中,第一輛巴士遇到交通擠塞而延誤,擠塞地點以後的各站會累積更多候車乘客,令該輛巴士上客數目增加,使延誤情況加劇。而後續車輛如未有延誤,因前車已接載本應乘搭後續車輛的乘客,巴士站候車客數理應較正常少,使上落客時間所需時間縮短,加快整體行車速度。此消彼長下,前車慢、後車快,兩車距離縮短,在這個惡性循環下,在離開起點站較遠的地方,就會出現拖卡現象。
另外,路線途經交通燈之數目若較多,拖卡情況亦會較容易發生,原因是各班次等候綠燈的時間出現很大落差,令班次之間的分隔失衡。例如行走英皇道的城巴10線和新巴23線就是因此經常拖卡。
此外,使用車海戰術的路線也容易出現拖卡。
上落時間
巴士停站上落客所需時間的長短對行車時間影響甚大。但在某些時候,到達巴士站候車的乘客,其頻率不是平均分配的,因此會出現前車在車站長時間上客,但後車卻只短暫停留,導致兩車相距縮短而拖卡。明顯例子是九巴211線在黃大仙站上客時,前車往往已將站頭的大量乘客接走,使後車抵達後很快便可以開出,導致211線經常出現兩車拖卡情況。
車輛性能
車輛性能的差異讓它們行走同一路段的需時不一。因此若前車性能較差,就可能會被後車追上而導致拖卡。這情況沒有固定的發生頻率,但在快速公路或山路等對車輛性能要求較高路段比較常見。
駕駛速度
不同車長駕駛巴士速度的差異亦會導致拖卡問題。如果第一輛巴士的車長以一般駕駛速度行駛,而後續車輛的車長是車手的話,該路線同樣因後續車輛加快整體行車速度而造成拖卡。相反,車長故意碌車亦可是原因其中之一。例如九巴27線曾出現嚴重的拖卡,則是車長人為碌車,第一輛巴士的車長故意碌車,而後續車輛的車長以一般速度行駛或車手,亦會出現拖卡情況。[3]
聯合班次不協調
九巴290及290A線在寶達邨至彩雲邨之間走線不同,經過差異路段之後,290線往往追及上一班290A線,而在寶達邨前往彩明,或白虹樓前往荃灣西站的路程出現拖卡。近年,部分290車長於上午繁忙時間經常刻意碌車以於後方290A線車輛拖卡並行,導致坑口及寶琳之聯合班次失效,需要接近20分鐘方有一班車,甚至導致後一班290於白虹樓之後拖卡,出現三連甚至四連拖卡。
城巴8X及19線由跑馬地往小西灣(藍灣半島)的路程,因後者由跑馬地(上)開出,路線較長,故聯合班次經常失效而導致拖卡。
港鐵巴士K75取消前與K75P綫雖然行車路線大幅重疊,但其開車時間並沒有互相協調,兩者經常同一時間行走天盛苑及洪水橋之間造成拖卡。
龍運巴士N42A線往機場方向於04:00在聯和墟開出一班,並需時約15-20分鐘抵達上水,而N42P線則於04:15在上水開出,兩線在上水以後路段經常出現拖卡。
例子
事實上不少路線均有機會出現拖卡,以下只列出在任何時段都可能出現拖卡的路線。
另外,繁忙時間出現拖卡的機率亦較高。
部分著名及經常拖卡的路線 | |||||||
---|---|---|---|---|---|---|---|
|
圖集
![]() |
此圖集只存載部分與拖卡相關的圖片 只有有限數量、具代表性的圖片會在此圖集。如欲觀看更多圖片,請到分類:拖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