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卡(Bunching[1])指兩輛或以上行走同一條路線往同一方向的巴士,一輛緊接着(或相距不遠)另一輛行走。實行聯合班次的路線,例如九巴290和290A線,如果兩線巴士互相緊接著另一輛巴士行走的話亦屬拖卡。
情況[]
拖卡是路線班次不穩的結果之一,營運者較難作出對策。即使巴士在總站或起載站依時開出,但當出現拖卡時便會令中途站的班次一時過密、一時過疏,和部份班次滿座,部分班次則少客的情況,難以維持運作效率,容易招致乘客投訴,甚至阻礙其他巴士入站。有車長會利用「424」埋站方式以提升行車效率,可是或會因後車飛站而備受爭議。
專綫小巴亦不時出現拖卡情況,主因乃小巴載客量較低,當大量乘客在小巴站候車時,不時會出現數輛小巴同時上客及開出的情況。
成因[]
路面情況[]
路面情況是導致拖卡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巴士路線行車時間越長(尤以循環線為甚)、班次越密、客量越高,便越容易出現拖卡。
假設在一條路線中,第一輛巴士遇到交通擠塞而延誤,擠塞地點以後的各站會累積更多候車乘客,令該輛巴士上客數目增加,使延誤情況加劇。而後續車輛如未有延誤,因前車已接載本應乘搭後續車輛的乘客,巴士站候車客數理應較正常少,使上落客時間所需時間縮短,加快整體行車速度。此消彼長下,前車慢、後車快,兩車距離縮短,在這個惡性循環下,在離開起點站較遠的地方,就會出現拖卡現象。
另外,路線途經交通燈之數目若較多,拖卡情況亦會較容易發生,原因是各班次等候綠燈的時間出現很大落差,令班次之間的分隔失衡。
此外,使用車海戰術的路線也容易出現拖卡。
上落時間[]
巴士停站上落客所需時間的長短對行車時間影響甚大。但在某些時候,到達巴士站候車的乘客,其頻率不是平均分配的,因此會出現前車在車站長時間上客,但後車卻只短暫停留,導致兩車相距縮短而拖卡。
車輛性能[]
車輛性能的差異讓它們行走同一路段的需時不一。因此若前車性能較差,就可能會被後車追上而導致拖卡。這情況沒有固定的發生頻率,但在快速公路或山路等對車輛性能要求較高路段比較常見。
駕駛速度[]
不同車長駕駛巴士速度的差異亦會導致拖卡問題。如果第一輛巴士的車長以一般駕駛速度行駛,而後續車輛的車長是車手的話,該路線同樣因後續車輛加快整體行車速度而造成拖卡。相反,車長故意碌車亦可是原因其中之一。例如九巴27線曾出現嚴重的拖卡,則是車長人為碌車,第一輛巴士的車長故意碌車,而後續車輛的車長以一般速度行駛或車手,亦會出現拖卡情況。[2]
聯合班次不協調[]
九巴290及290A線在寶達邨至彩雲邨白虹樓之間走線不同,經過差異路段之後,290線往往追及上一班290A線,而在寶達邨前往彩明,或白虹樓前往荃灣西站的路程出現拖卡。
路線需求量過多[]
有些地區因只有一條巴士路線直達目的地,乘客因而只能夠乘搭至該路線而發生巴士頂閘,甚至引起留後的情況,因此巴士公司需要以拖卡形式接載所有乘客,以避免發生留後情況,例如龍運巴士E37C線於往天水圍市中心尾班車開出時,由於大量乘客乘搭該路線返回新界西北,龍運巴士需要安排兩輛巴士以拖卡形式接載乘客。
解決方法[]
避免行走路況不穩定的路段[]
路面情況會導致拖卡,途經路況不穩定的路段是原因之一,巴士公司可以透過修改路線,避開相關路段,從而解決拖卡問題。
在中途站加派職員協調班次[]
對於因為上落時間誤差或路面情況而造成的拖卡,巴士公司可以加派職員到主要上落客站協調班次。
合併路線[]
聯合班次不協調造成的拖卡情況則可靠合併路線解決。
圖集[]
此圖集只存載部分與拖卡相關的圖片 只有有限數量、具代表性的圖片會在此圖集。如欲觀看更多圖片,請到分類:拖卡 |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 ↑ 新加坡新捷運(SBS Transit)對拖卡的解釋
- ↑ 27線最高紀錄是13輛拖卡回總站,詳情請參考碌車條目、香港討論區:你地心中的拖卡王及 中華巴士紀念館 香港巴士討論區精華輯錄:九巴27號的醜聞。
外部連結[]
- 〈3輛10號城巴同時駛過〉,《蘋果日報》,2014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