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總站(Bus Terminus),俗稱「站頭」,是巴士路線的起點站或終點站,規模無分大小,理論上只要不阻礙交通,任何一處道路路旁也可以設置巴士總站。
本港不少巴士總站設於大型住宅區及各區的工商業集中地,提供巴士掉頭、輪候及乘客候車的設施,站內可容納多條巴士路線。截至2018年12月,全港共有298個巴士總站與公共運輸交匯處。[1][2]
政策[]
政府既定政策,是公共交通服務應由私營機構按照商業原則營運,以提供具成本效益及有效率的公共交通服務。當局會按需要建造巴士總站與連接道路等必要基礎建設,以支援公共交通服務[3]。一直以來,當局為專營巴士公司免費提供巴士總站與公共運輸交匯處等設施,以維持適當而有效率的專營巴士服務。[4]
巴士總站、公共交通總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的設計標準和選址因素,載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準則》)第八章「內部運輸設施」,而總站位置及設計詳細指引則載列於運輸署及路政署擬備的《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手冊》)。當相關部門規劃新發展項目(例如公共房屋)時,會評估項目帶來的交通需求,並就項目可用土地,參照《準則》及《手冊》,規劃合適公共運輸設施(包括巴士總站)。
規劃期間,運輸署會與有關部門(如房屋署、規劃署)緊密聯繫,並會視乎項目規模、預計社區人口及其交通需求、該地區既有交通設施和服務網絡等,就擬建公共運輸設施,包括巴士總站位置、面積、巴士灣數目和設計、站長室或其他附屬設施等提供意見。運輸署亦會就站長室等設施的安排諮詢巴士公司。
開辦新巴士路線與巴士總站空間的關係[]
在各大網上討論區,經常有巴士迷流傳當局批准開辦新巴士路線與否,與巴士總站剩餘車坑是否足夠有著必然關係。
在現行機制下,專營巴士路線開辦與否,基本上並非受制於巴士總站空間,而是取決於乘客對新服務的需求。現時,各專營巴士公司每年均會向運輸署提交開辦新路線及調整服務等建議,以配合乘客需求。在接獲建議後,運輸署會考慮人口及乘客需求的轉變和基建發展等因素,並參考《巴士路線計劃中有關改善及減少服務的指引》,在聽取所屬區議會意見後施行。
事實上,各巴士總站可容納巴士路線數目須視乎多項因素而定,包括巴士總站面積和形狀、巴士灣長度、闊度和設計、巴士班次與服務時間長短等。在某些情況下,若個別巴士總站停車灣已全數被現有路線使用,但該處仍有開設新路線或加密班次的實際需要,運輸署與專營巴士公司會以滿足乘客需求為大前提作出相應措施,例如安排兩條或多條班次較疏的路線共用停車灣、在總站附近道路增設上落客灣位、將新路線總站設於區內其他巴士總站,或以循環線形式營辦合適路線,以善用巴士總站空間及滿足乘客需求。
種類[]
巴士總站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只有巴士提供服務的傳統巴士總站,可以在很多公共屋邨找到;另一種是集合多種公共交通工具車站於一身的公共運輸交匯處。現時不少港鐵站均附設包括巴士總站、專綫小巴總站、的士站,以及車輛一般上落客貨區的公共運輸交匯處,使乘客便捷地接駁鐵路,例如青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九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屯門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等。無論是那種巴士總站,大部分只限專營巴士駛入及停泊。
大多巴士總站均設於公共屋邨、市中心及港鐵站等人流繁多的地點,隨著周邊社區發展和市民出行習慣改變,個別巴士總站逐漸人煙稀少,甚至淪為車長休息處和巴士停泊處,尤以臨近渡輪碼頭的巴士總站為甚,例如觀塘碼頭總站。
部分巴士總站位處繁忙道路,或者總站空間狹小,難以停泊等候開出,故僅有調節巴士路線班次的功能。車輛到達此類巴士總站時,會清客及重新上客並折返,最多只停留數分鐘以等候指定開車時間,甚至「即捕即解」,不會停留。此類總站主要為假循環線使用,部分雙向路線亦有此情況,例如新巴720P線、城巴98線、城巴S52線等。
露天、有蓋及室內巴士總站[]
以往巴士總站普遍設於露天地方,上方沒有任何建築物,稱為「露天巴士總站」(Open-air Bus Terminus)。
現時當局為全新巴士總站選址時,噪音對附近民居的影響是主要考慮因素之一。有關部門會根據《準則》指引,從土地規劃及建築物設計佈局著手。露天巴士總站會盡量避免設於易受噪音影響用途(例如民居)毗鄰;或利用能耐噪音建築物,例如社區會堂、商場、多層停車場等,阻隔巴士總站與民居所處位置。
不過巴士在站內行走和在進出總站時,其引擎或剎車掣所發出的噪音對鄰近居民造成滋擾。縱使環境保護署和運輸署持續要求專營巴士公司採取有效措施,包括提醒車長加倍注意在民居附近行駛時巴士所發出的聲響;保持良好駕駛習慣避免無故發出響號、減速或加速;以及為巴士提供定期維修及保養,監測巴士引擎和剎車時所發出的聲響,以減少巴士產生的噪音,政府有關部門仍不時接獲有關由巴士總站產生噪音滋擾的投訴。[5]
要設置一個基本的露天巴士總站,最少也需要兩三條巴士停車灣及乘客候車月台,所佔地皮面積不少。為免浪費珍貴土地資源,以及巴士噪音滋擾附近民居,自九十年代起愈來愈多巴士總站藏身於建築物地下[6],例如私人住宅(馬鞍山市中心公共運輸交匯處)、商業大廈(奧運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多層停車場(逸東邨總站)、酒店(香港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或平台花園(屯門市中心總站),這類巴士總站稱為「有蓋巴士總站」(Covered Bus Terminus with superstructure),或「室內巴士總站」(Indoor Bus Terminus)。這些建築物已根據《標準》與《準則》採用較佳建築物設計佈局,使永久性巴士總站位於大廈平台、商場或停車場之下,讓那些能耐噪音影響的建築部分發揮隔音作用,以減低巴士總站所產生的噪音對附近居民影響。
有些露天巴士總站隨著周邊樓宇及社區發展及重建,多年後輾轉變為室內總站,例如坪石公共運輸交匯處、屯門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北角碼頭總站等。
路邊巴士總站[]
-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路邊巴士總站。
個別地區礙於土地不足,沒有空間闢建傳統巴士總站,由於當區居民或出入該區的市民對巴士服務需求甚殷,當局在區內行車流量不多的道路旁邊設置巴士總站,稱為「路邊巴士總站」(On-Street Bus Terminus)。
八十至九十年代中期,港島中西區多條街道路旁均設有巴士總站,例如機利文街、德忌利士街、荷蘭街等;而位於灣仔區威非路道、東區百福道、健康中街及祐民街等街道的路邊巴士總站,更一直沿用至今。
位於屯門、元朗、北區、西貢等鄉郊地區的巴士總站,大多是路邊巴士總站,讓唯一一條服務當地的巴士路線使用。
受道路設計影響,部份巴士總站更設於迴旋處、迴圈或迴旋路內,方便巴士掉頭及作短時間停留後,隨即上客及開出。
位於迴旋處、迴圈及迴旋路的巴士總站 | |
---|---|
巴士總站名稱 | 位置 |
黃石碼頭總站 | 位於新界大埔區西貢北北潭路盡頭的迴圈,現時九巴94線、289R及96R的總站 |
興華邨總站 | 位於柴灣翡翠道盡頭,近興華(二)邨樂興樓,沿迴旋處設有三個站位 |
浪翠園總站 | 總站雖位於第一期內,實施上巴士在屋苑外面迴旋處載客 |
大欖總站 | 原本是迴旋處,現時是港鐵巴士K51綫的總站,以及多條巴士路線的中途站 |
龍鼓灘總站 | 位於龍鼓灘路近龍鼓灘村,是港鐵巴士K52綫的總站 |
建生總站 | 位於屯門良運街建生邨,現時是過海隧巴960線,以及58M與58X線特別班次的總站 |
流浮山總站 | 位於流浮山道北端盡頭迴旋處旁,為港鐵巴士K65綫的總站,以及多條小巴路線的中途站和總站 |
鳳園總站 | 位於大埔區鳳園谷鳳園路9號嵐山外,鳳園村村公所對面,現時是72C及74E線的中途站,以及新界專綫小巴20P線及新界專綫小巴20M線的總站。 |
港鐵大學站總站 | 位於香港中文大學車站路,是大學穿梭校巴的總站 |
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 | 位於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通道的盡頭,九巴14S線以此站為總站 |
分站式巴士總站[]
此類總站即使用一般巴士分站作為終點和起點站。與路邊式巴士總站不同,由於分站多數與其他路線共用甚至不設停車灣,為免影響交通,巴士不會於分站作長時間停留,於清客後駛回車廠或指定巴士停泊處(Bus Stand),再駛往分站開始載客。
此類總站在外國例如英國倫敦較為常見。而在香港則多數用於繁忙時間的特別路線,例如過海路線960B、960X、962C、952C(前962E)、968X、969C的鰂魚涌(英皇道)總站實際上為新威園東西行分站,但巴士會於康怡廣場以東的泊車處停泊,並不作上落客。
臨時巴士總站[]
部分巴士總站因所處的位置進行道路或其他工程而暫時封閉,因而需要在鄰近位置設置臨時巴士總站,盡量減低對原有乘客的影響,故此臨時巴士總站多為路邊車站,例如沙田禾輋豐順街北行;有些在巴士總站展開的工程,可能要歷時數年才能完成,而須另覓用地闢建臨時總站,例如佐敦(匯翔道)與渡華路。
此外,部分位於新發展區的公共屋邨,由於工程關係邨內各座樓宇需要分批入伙,當首批居民遷進新居時,邨內的永久巴士總站往往未能同步落成啟用,因此需要在邨內尋找合適的位置設置臨時巴士總站,來滿足首批居民的交通需求。個別例子如下:
- 勵德邨於1976年落成,當時巴士在勵德邨道路旁泊街(於勵德邨德全樓站落客後,需駛往勵德邨道近怡景道的盡頭掉頭往勵德邨邨榮樓站上客)。1983年1月20日一輛23A線巴士倒車時,失控撞毀路旁護欄後跌落百米高山崖,迫使政府興建現時永久巴士總站,總站最終於1989年4月28日啟用。
- 赤柱馬坑邨第一期和龍欣苑於1993年入伙,當時邨外的一段環角道尚未與佳美道貫通,今天馬坑邨駿馬樓外的停車場出入口處曾是環角道盡頭,設有迴旋處供車輛掉頭,以馬坑邨為總站的巴士及專綫小巴路線,掉頭後使用南行停車灣作馬坑邨臨時巴士總站。赤柱廣場近佳美道的馬坑邨公共運輸交匯處於2000年2月28日啟用,所有駐站路線遷往該處,此站則改為中途站,並增設北行站位。
- 東涌第二個公共屋邨逸東邨分兩期發展,逸東(一)邨總共13座樓宇早於2001年初已入伙,臨時巴士總站在3月15日率先啟用,設於清逸樓及康逸樓對開的裕東路東行路旁,為居民先行提供對外交通服務;直至逸東(二)邨於2004至2005年入伙,邨內三號停車場地下的永久巴士總站在2004年5月30日啟用,臨時巴士總站亦隨即停用。
- 天水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因應屏欣苑工程而須於2015年2月27日停用及拆除,由臨時總站橋昌路東公共運輸交匯處取代之,但隨着工程進展,橋昌路東公共運輸交匯處亦須於2016年5月29日停用及拆除,原有使用該總站之路線現時已經沒有任何總站空間可供使用,只能像繁忙時間特別路線一樣在普通分站落客後離開,並駛往泊車處停泊,到編定時間才返回起點站上客,情況極度罕見。此情形至2018年10月2日屏欣苑內之公共運輸交匯處落成啟用為止。
設計[]
無論是巴士總站或公共運輸交匯處,目前主要採用兩款設計——「平行式」與「圍邊鋸齒形」。[7]
平行式[]
「平行式巴士總站」(Parallel Bus Terminus),俗稱「車坑型」或「坑狀」巴士總站,是最傳統及普遍的巴士總站設計。巴士總站內設有多條並排而不同闊度的停車灣(車坑)供巴士停泊及輪候,並於左邊設有乘客候車月台(Bus platforms with parallel boarding bays)。車坑分為一條車道的「單坑」及有兩條車道的「雙坑」,雙坑通常編配予用車較多的巴士路線使用,而屯門大興總站和沙田秦石總站甚至設有三條車道的「三坑」。
根據《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一個典型平行式巴士總站應設有六條車坑,包括一條7.3米闊雙坑,及五條3.5米闊單坑,每條車坑長度為40米,一條單坑可供一輛巴士上落客,同時讓兩輛巴士停泊在後方。個別位處渡輪碼頭對開的平行式巴士總站,為了容納更多巴士路線,方便乘客轉乘渡輪,巴士總站設有前後兩組平行式月台,兩組月台之間為行車通道,以便巴士進出前後月台及離開總站,例如中環碼頭總站、九龍城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及已拆卸的北角碼頭總站。
有些平行式巴士總站設計成長條形,站內設有多組較長的雙坑,巴士停站及上落客時,右方通道可供其他巴士駛過,例如大埔中心總站及沙田市中心總站。其中沙田市中心總站是沙田區以至全港最具規模的巴士總站,佔地7,650平方米,面積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8]。位於新城市廣場一期地下的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設有三條西行與兩條東行車坑組成的四個候車區共19組巴士站;巴士總站佔盡地利優勢,毗鄰港鐵沙田站、沙田站大堂對開的公共運輸交匯處、新城市廣場、帝都酒店、商業大廈、沙田大會堂、多個私人屋苑與公共屋邨,從早到晚皆人流暢旺,每日使用沙田市中心總站之乘客高達96,000人次[9] 。九巴特別在站內設置顧客服務中心,更於2010年增添乘客資訊設施,在站內設置多塊大型巴士站位置圖,以便乘客尋找巴士路線的候車位置。
部分位處室內的平行式總站,由於人流眾多並主要來自巴士總站上層的平台,為了將乘客直接引導至巴士總站,以及方便乘客往返平台及各條路線的月台,每個月台均設有獨立樓梯通道往返平台,屯門市中心總站、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藍田公共運輸交匯處及已拆卸的荃灣運輸大樓同樣使用這種設計,這些巴士總站同樣於八十年代建成。
位於天水圍嘉湖海逸酒店對開的天水圍市中心公共運輸交匯處於1995年3月啟用,當時採用了平行式月台設計,各候車月台設有獨立樓梯連接通往嘉湖銀座第一期對開及天水圍公園的行人天橋。可是,當時巴士總站附近的人流不算多,行人天橋既不能直接通往嘉湖銀座內的商場,更不能直達咫尺之遙的輕鐵天水圍總站,以致行人天橋一直人煙稀少,2004年更因總站搬遷而拆卸。
圖集[]
鋸齒形[]
「鋸齒形巴士總站」(Saw-tooth Bus Terminus),是外國巴士總站(例如新加坡)所普遍採用的設計,有多種類型的設計。[10]
「圍邊鋸齒形巴士總站」(Peripheral Saw-tooth Bus Terminus)是其中一種設計,常見於近年建成的巴士總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根據現時規劃及標準,當局會視乎交匯處的地點、行車方向管理、巴士路線安排等,考慮於全新交匯處採用這種設計,讓乘客在上落巴士時無須橫過行車道或月台。
採用圍邊鋸齒形設計的巴士總站,總站內三面連接行人路邊緣的位置設有乘客候車月台及巴士停車灣,並以淺鋸齒形(Shallow sawtooth)排列,中央是可供巴士停泊的停車處及行車通道。這種設計可為乘客提供更佳的候車環境,並容納更多巴士路線設站,令站內空間得以善用,例如青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逸東邨總站、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等。
圍邊鋸齒形巴士總站主要建於乘客流量最多的層數,對比平行巴士總站,它改善了後者每條車坑只可供一條路線使用的缺點,以及巴士須停在車坑內等待開出,阻礙其他巴士駛過。鋸齒形巴士總站中央主要供泊車用,因此可容納上蓋發展的大型樁柱,卻不會對站內乘客視線造成明顯影響。
不過圍邊鋸齒形巴士總站所需要的地皮面積較大,為了使巴士能在站內順暢移動,寬度最少要達60米;有些總站因設計不善,導致可供乘客上落的登車位置和面積不成比例,不能再容納更多巴士路線設站,造成很多車道只能供巴士停泊,例如西灣河(嘉亨灣)公共運輸交匯處。
受地理位置所限,有些圍邊鋸齒形巴士總站設計成長條形,並設有迴圈供巴士掉頭,例如機場(地面運輸中心)總站;有少數為不帶鋸齒狀的直線車站(linear stand),如落馬洲(新田)公共運輸交匯處。
現已拆卸的機場二號客運大樓旅遊車總站,採用平行鋸齒形設計,鋸齒形月台面向候車室平行地排列,車輛停泊角度較大,離開月台時需要先行倒車。
設施[]
總站站牌[]
-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巴士總站站牌。
候車月台、上蓋、指示牌及落客站[]
運輸署一直鼓勵專營巴士公司改善巴士總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的乘客指示牌及候車設施。當收到巴士公司的申請後,運輸署會從交通及行人安全等方面審核申請,並會與其他所涉部門協調及跟進。
以2013年為例,為配合北區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運輸署批准九巴申請,提升粉嶺華明總站及上水總站的配套設施,包括乘客候車站牌、乘客指示牌及排隊設施等。
空調候車亭[]
全港專營巴士總站首個「空調候車亭」(Passenger Waiting Longue)位於藍田站的九巴42C線候車月台,於2002年10月9日啟用。[11]
空調候車亭面積約400呎[12],亭內可同時容納40位乘客候車,並設有照明設施、座椅、排隊設施、班次顯示屏,更裝設廣播系統,定時以廣東話、英文及普通話提示乘客下一班車的開出時間和車費,以及在有需要時為候車乘客提供最新九巴資訊。
相隔16年後,龍運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置「乘客候車室」,設有空調、座椅、班次顯示屏,提供基本設備及龍運路線資訊,但不設排隊設施。
於2021年落成的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一共提供8個鋸齒形巴士上落客區,並與商場室內空間整合,成為全港首個設有空調候車區的巴士總站[13]。
行人過路及無障礙設施[]
根據現時的規劃及標準,當局會考慮於新的公共運輸交匯處採用圍邊鋸齒形的月台設計,讓乘客在上落巴士時無須橫過行車道或月台。
至於傳統的平行式單排車站月台,會有約1.5米闊的行人輔助線連接月台,並設有安全島及髹上黃色條紋的道路標記,而月台首尾兩端也會髹上黑白條紋標誌,令道路使用者容易辨識。
政府亦會在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置無障礙設施,輔助行人及有需要人士橫過巴士總站之間的車道來往車站月台。這些設施包括觸覺引路徑、觸覺警示帶、下斜路緣、斜道、殘疾人士優先等候區、來往候車月台的行人輔助線等。
實時巴士服務資訊顯示屏[]
-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班次顯示屏。
為向乘客提供更多服務資訊,專營巴士公司已於個別巴士總站及公共交通交匯處裝置實時巴士服務資訊顯示屏,目前大部分的顯示屏由九巴及龍運巴士提供;而城巴及嶼巴已承諾在分別於2016年6月及2017年3月開展的新專營權下,分階段在已設有上蓋及供電設施的巴士總站安裝約100個電子顯示屏,顯示實時巴士服務資訊。
站長室、員工休息室及洗手間[]
一般而言,巴士總站在規劃階段,會視乎周邊環境和實際需要預留地方,讓專營巴士公司設置站長室等設施。在總站投入服務後,專營巴士公司亦可因應其實際運作需要,向負責管理巴士總站的部門,申請在站內加設站長室及其他設施供前線職員使用,運輸署會按需要給予協助。
自2006年起,政府規定新建成的巴士總站,必須設有站長室或洗手間;至於在2006年之前落成的巴士總站,運輸署會與巴士公司合作設置站長室,惟須解決地理環境限制或區內人士提出反對等問題。當時全港有超過280個巴士總站,當中逾96%設有洗手間,步行3分鐘便可到達;餘下巴士總站的洗手間則設於4至7分鐘步程範圍內。運輸署已獲得各巴士公司同意,讓屬下車長共用巴士總站的洗手間設施。[14]。
71個巴士總站支援設施在2009年得到改善。截至2010年6月初,超過70%巴士總站設有員工休息室及洗手間;約80%免費供應飲用水;約50%設有微波爐及雪櫃。[15]
到2017年,站長室、員工休息室及洗手間均已被定為全新巴士總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基本設施。就九巴而言,176個巴士總站(即約89%)已設有可供車長使用的休息室,194個巴士總站(即約98%)已設有洗手間或在三分鐘步行距離內有洗手間,餘下的基本上在約四至七分鐘步行距離內有洗手間,於一般巴士營運時段可供使用。未能在總站內提供車長休息設施或洗手間原因是環境所限(如巴士總站處於狹窄行人路旁、缺乏電力供應)或因附近居民意見所致。[16]
視乎擬設置的設施的大小及所在位置,巴士公司會向運輸署、其他政府部門或私人機構提交設置站長室、員工休息室及化學廁所等的申請。運輸署自2017年起已成立工作小組,成員包括相關政府部門(如政府產業署、地政總署和房屋署)及專營巴士公司的代表,共同檢視有關申請個案的進度。運輸署會繼續與相關政府部門跟進及協調處理這些申請,以期令設施能盡早設置,便利專營巴士公司員工。[17]
事實上,專營巴士公司持續在多個巴士總站增設員工休息室、洗手間、飲水機、微波爐或雪櫃等支援設施,以供車長及其他前線人員使用。九巴亦已在大部分巴士總站及車長休息室供應飲用水、微波爐、雪櫃或自動販賣機等自助設施供員工使用。政府在日後規劃新巴士總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時會安排設置該等基本設施,以期為專營巴士公司員工提供更佳的工作環境。
命名及編碼[]
九巴及龍運巴士的巴士總站會加上「總站」或「巴士總站」字眼,過去曾把設於巴士總站內而以該總站作中途站的路線的站名亦帶有「總站」或「巴士總站」字眼,後來為免乘客混淆而大多刪去;至於純作上/落客的單向路線頭/尾站則作一般巴士站處理,不帶有相關總站字眼;而城巴、新巴、嶼巴及港鐵巴士亦不帶有相關總站字眼。
站牌編號方面,每間巴士公司亦各有不同。
九巴及龍運巴士[]
編號的格式與其他巴士站相同,格式為「XX00-T-0000-0」,中間以「T」代表「Terminus 總站」,首兩位取總站英文命名的首兩個字母,再加上兩位數字(當有其它車站重複字母時數字遞增);T後面之四位數字為站牌的編號,以「1000」為基數,基本上為遞增50。惟個別路線巴士總站的編號可能會以一般中途站處理。
注意的是設於巴士總站內而以該總站作中途站的路線的站牌,亦採用巴士總站的編號。但純作上/落客的單向路線頭/尾站則作一般巴士站處理。
城巴及新巴[]
編號的方式與一般巴士站相同,均為巴士站組編號的六位數字(00開首)加上代表特定站牌的英文字母。
新大嶼山巴士[]
編號碼方式與城巴及新巴相同,惟巴士站組編號的是四位數字而不會加上英文字母。
已知巴士總站[]
現時各區所有專營巴士總站,以及設有專用站位的非專營巴士總站如下:
分類[]
巴士車站分類 | ||
---|---|---|
按地區 | 所有車站 | 東區 ‧ 灣仔 ‧ 中西區 ‧ 南區 ‧ 觀塘 ‧ 黃大仙 ‧ 九龍城 ‧ 油尖旺 ‧ 深水埗 ‧ 西貢 ‧ 沙田 ‧ 大埔 ‧ 北區 ‧ 葵青 ‧ 荃灣 ‧ 離島 ‧ 屯門 ‧ 元朗 |
巴士總站 | 東區 ‧ 灣仔 ‧ 中西區 ‧ 南區 ‧ 觀塘 ‧ 黃大仙 ‧ 九龍城 ‧ 油尖旺 ‧ 深水埗 ‧ 西貢 ‧ 沙田 ‧ 大埔 ‧ 北區 ‧ 葵青 ‧ 荃灣 ‧ 離島 ‧ 屯門 ‧ 元朗 | |
中途站 | 東區 ‧ 灣仔 ‧ 中西區 ‧ 南區 ‧ 觀塘 ‧ 黃大仙 ‧ 九龍城 ‧ 油尖旺 ‧ 深水埗 ‧ 西貢 ‧ 沙田 ‧ 大埔 ‧ 北區 ‧ 葵青 ‧ 荃灣 ‧ 離島 ‧ 屯門 ‧ 元朗 | |
邨巴總站 | 東區 ‧ 灣仔 ‧ 中西區 ‧ 南區 ‧ 觀塘 ‧ 黃大仙 ‧ 九龍城 ‧ 油尖旺 ‧ 深水埗 ‧ 西貢 ‧ 沙田 ‧ 大埔 ‧ 北區 ‧ 葵青 ‧ 荃灣 ‧ 離島 ‧ 屯門 ‧ 元朗 | |
巴士總站 | 總分類 ‧ 公共運輸交匯處 ‧ 大型巴士總站 ‧ 路邊 ‧ 私家路 ‧ 同時為中途站 ‧ 已荒廢 ‧ 臨時 ‧ 居民巴士 ‧ 跨境巴士 ‧ 興建中、已興建但未開放或計劃中 | |
中途站 | 中途站 ‧ 分段 ‧ 循環線折返站 ‧ 定時點 ‧ 繁忙時間上落客 ‧ 大型轉車站 ‧ 隧道及公路轉車站 ‧ 私家路 ‧ 曾用作起終點的分站 ‧ 已荒廢 | |
周邊設施 | 港鐵車站 ‧ 公立醫院 ‧ 公營房屋 ‧ 碼頭 ‧ 墳場 | |
命名 | 一站多名 ‧ 中文名含英文字母 ‧ 與所屬路名相同 ‧ 含錯別字 ‧九巴龍運命名相異 ‧ 沿用已拆卸設施名稱 ‧ 沿用不曾出現之建築物名稱 ‧ 與所命名設施的行政分區不同 ‧ 中小學 ‧ 大專院校 ‧ 酒店 ‧ 教堂 ‧ 長站名 ‧ 分成2行播報短站名 ‧ 短站名但播報長站名 | |
其它特性 | 非專營巴士 ‧ 邊境禁區 ‧ 跨區 ‧ 高海拔 ‧ 必停站 ‧ 逆時針行車 ‧ 多體式車站 ‧ 已安裝夜光水晶站柱 ‧ 受特別交通安排影響 ‧ 無顯示站名(嶼巴) ‧ 窄身上蓋(九巴) ‧ 綠色巴士站 ‧ 只有通宵服務停靠 | |
條目管理 | 合併列出多個巴士站名稱 ‧ 顯示中途站收費 ‧ 多個巴士站使用同一名稱 |
香港島[]
中西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西區 | |
中上環 | |
金鐘 | |
半山區及山頂 |
灣仔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灣仔 | |
銅鑼灣、大坑及掃桿埔 | |
跑馬地 | |
註:2015年12月31日及以前,維多利亞公園及其東面的銅鑼灣位於東區,並於2016年1月1日劃入灣仔區,可參照區議會選區分界圖。 |
東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北角及寶馬山 | |
鰂魚涌及太古城 | |
西灣河及筲箕灣 | |
柴灣及小西灣 | |
註:維多利亞公園以東的銅鑼灣於2016年第五屆區議會運作時改屬灣仔區。 |
南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薄扶林 | |
香港仔及田灣 | |
黃竹坑 | |
鴨脷洲 | |
赤柱、大潭及石澳 |
九龍[]
油尖旺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尖沙咀及油麻地 | |
旺角及大角咀 | |
西九龍填海區 |
深水埗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深水埗及西九龍填海區 | |
長沙灣及荔枝角 | |
石硤尾及又一村 |
九龍城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九龍城、土瓜灣及紅磡 | |
九龍塘 | |
何文田 | |
啟德 |
黃大仙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黃大仙、竹園及橫頭磡 | |
慈雲山 | |
鑽石山及斧山 | |
彩虹、新蒲崗及牛池灣 |
觀塘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觀塘市中心、觀塘商貿區及翠屏 | |
牛頭角、佐敦谷、九龍灣及坪石 | |
秀茂坪、四順及安達臣道 | |
藍田及茜草灣 | |
油塘 |
新界西[]
葵青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中葵涌 | |
北葵涌 | |
荔景山 | |
青衣島 |
荃灣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西樓角及荃灣碼頭 | |
荃灣南、柴灣角及荃灣西約 | |
荃灣區東部 | |
深井及青龍頭 | |
馬灣及青洲仔半島 | |
註:欣澳站及竹篙灣(香港迪士尼樂園總站)皆位於荃灣區,可參照區議會選區分界圖。 |
屯門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虎地及兆康 | |
屯門市中心及新墟 | |
大興、山景及建生 | |
良田、和田及菁田 | |
蝴蝶灣 | |
三聖、青山灣及置樂 | |
屯門郊區 |
元朗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元朗市 | |
天水圍 | |
洪水橋、屏山、廈村、 元朗工業邨及十八鄉 | |
錦田、八鄉、新田及邊境禁區 |
離島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赤鱲角 | |
東涌 | |
南大嶼山 | |
註:馬灣、陰澳、小濠灣及竹篙灣(香港迪士尼樂園總站)皆位於荃灣區,可參照區議會選區分界圖。 上表部份非專營巴士站名僅作顯示其位置之用,並不代表營辦商或政府對之之命名。 |
新界東[]
北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上水 | |
粉嶺 | |
邊境禁區及郊區 | |
註:九龍坑北行站位處北區,可參照區議會選區分界圖。 |
大埔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元洲仔及大埔墟 | |
太和邨及大埔西 | |
大埔中心及大埔北 | |
大埔工業邨及大埔東 | |
大埔滘及白石角 | |
西貢北 | |
註:西貢北的十四鄉、海下灣、黃石碼頭一帶以及九龍坑南行站皆位於大埔區,可參照區議會選區分界圖。 |
沙田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沙田市中心 | |
大圍 | |
沙田頭及沙田圍 | |
沙田第一城、圓洲角、 小瀝源及石門 | |
火炭工業區 | |
馬料水 | |
馬鞍山 |
西貢區巴士總站列表 | |
---|---|
西貢、北潭涌及清水灣 | |
寶林及翠林 | |
坑口 | |
將軍澳市中心及調景嶺 | |
將軍澳南 | |
註:西貢北的十四鄉、海下灣、黃石碼頭一帶皆位於大埔區,可參照區議會選區分界圖。 |
已停用或廢棄[]
港島已停用巴士總站列表 | |
---|---|
中西區 | |
灣仔區 | |
東區 | |
南區 |
九龍已停用巴士總站列表 | |
---|---|
油尖旺區 | |
深水埗區 | |
九龍城區 | |
黃大仙區 | |
觀塘區 |
新界西已停用巴士總站列表 | |
---|---|
葵青區 | |
荃灣區 | |
屯門區 | |
元朗區 | |
離島區 |
新界東已停用巴士總站列表 | |
---|---|
北區 | |
大埔區 | |
沙田區 | 沙田總站(第一代) • 沙田墟 • 大圍(第一代) • 新田圍(第一代) • 沙角 • 富豪花園 • 小瀝源 • 海栢花園 • 大學站臨時總站 • 沙田第一城(寶城街) • 水泉澳(第一代) • 香港科學園(第三期) • 馬鞍山市中心(第一代) |
西貢區 |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 ↑ 立法會十七題:為專營巴士公司員工提供配套設施,2018年12月12日
- ↑ 立法會二題︰巴士車長作息安排及休息設施 ,2017年10月25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會二題︰紅磡渡輪服務〉[新聞公報],2011年3月2日。
- ↑ 問題編號:1333,管制人員的答覆編號:THB(T)182(第266頁),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2011-12年度開支預算。
- ↑ 立法會十六題:減少巴士總站噪音滋擾的措施,2004年7月7日
- ↑ 有蓋巴士總站的空氣污染,香港環境保護1997,環境保護署
- ↑ 〈【巴士站設計二】點解交通交匯處通常起喺建築物下 又冇自然風?〉,《香港01》,2017年8月26日。
- ↑ 〈九巴新資訊板 五秒知路線〉,《東方日報》,2010年11月18日。
- ↑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優化大型總站的乘客資訊設施〉[新聞稿],2010年11月18日。
- ↑ Bus Terminal Study
- ↑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空調候車亭全港首創〉[新聞稿],2002年10月9日。
- ↑ 〈藍田發現巴士站有陰風?〉,壹週Plus,2002年7月31日
- ↑ 〈觀塘設全港首個冷氣巴士總站〉,《明報》,2020年6月8日
- ↑ 提供洗手間及站長室供車長使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2016年6月21日
- ↑ 《職業司機的身體檢查》議案辯論進度報告,立法會,2010年5月5日
- ↑ 通過關於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巴士網絡新專營權的議案,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2017年2月24日
- ↑ 立法會十七題:為專營巴士公司員工提供配套設施,2018年12月12日
外部連結[]
- 《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第九卷:公共運輸,第二章:專營巴士,第七節:巴士總站設施的標準設計(只有英文版),香港大學圖書館
- 規劃署-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第八章:內部運輸設施
- 立法會五題:巴士總站內的設施,2014年2月12日
- 立法會八題:巴士總站,2017年11月22日
- 巴總路線相片庫,Albert Leung's Bus Route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