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廈路(Ping Ha Road)是新界元朗區的一條道路,南面起於青山公路-屏山段,經屏山、天水圍南、廈村市等地後,北面於鳳降村路路口處連接流浮山道,全長3.75公里,貫通廈村及屏山兩大鄉事轄區範圍內的多條村落。
港鐵巴士K65綫、新界專綫小巴33、35線及居民巴士NR941線走畢整條屏廈路。專營巴士只途經田廈路以東南的一段。
歷史[]
屏廈路早於1930年代落成,是屏山及廈村一帶的早期道路,與青山公路同期通車,初時與屏廈路與流浮山道及深灣路(Deep Bay Road)合稱后海灣路(Deep Bay Road),至1968年方分拆命名,再於1982年3月5日正式刊憲[1]。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道路網絡,近白沙仔(即今天盛苑及港鐵天水圍站西端一帶)及上璋圍的一段屏廈路在1991年重新定線,與天福路及天耀路交接;為此,屋宇地政署在1991年12月13日刊憲命名天水圍南部新街道時,一併將屏廈路重新刊憲命名[2];現今天水圍站對開一段屏廈路,與天福路和天耀路交匯處自此成形。
中港貨運在1990年代急劇發展,而屏廈路作為區內主要道路,車流負荷亦日益繁重。有見及此,港府在2009年起展開屏廈路改善工程,把天影路以西的屏廈路擴闊,並把部份路段重新定線,當中以廈村市外一段最為顯著;改善工程已於2012年完成,而地政總署亦在2013年5月10日刊憲修改街道命名說明。[3]
巴士分站[]
屏廈路巴士分站列表(由西北至東南) | |
---|---|
西北行分站 | 東南行分站 |
鳳降村路、流浮山道 | |
鳳降村 | |
東頭村(北) | 東頭村 |
東頭村(南) | 羅屋村 |
羅屋村 | / |
錫降圍 | |
廈尾路(可往廈村總站) | |
廈村 | / |
田廈路(此路以西北沒有專營巴士途經) | |
/ | 廈村 |
沙洲里村 | |
沙洲里路 | |
石埗路 | |
石埗路 | / |
天影路、洪天路 | |
橋昌路 | |
天盛苑 | |
天耀路、天福路 右轉繼續是屏廈路 | |
天水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通道、聚星路 | |
屏欣苑 | 上章圍 |
橋發街 | |
橋旺街(輕鐵路面交匯處A30) | |
坑尾村 | |
屏興里 | |
屏山南北路 | |
青山公路-屏山段 |
路面限制[]
介乎坑尾村及屏山之間一段屏廈路路面狹窄,長期以來限制了53、276及K65線的巴士款式。過去一段長時間,只有兩軸巴士能行走該路段,當時除全空調的276外,各途經路線均是以兩軸非空調巴士行走,53改為空調服務以及276線則長期使用三菱MK(AM)行走,而655則改用三菱MK(301-311)及富豪B10M(401-415),直到退役為止。
九巴三菱MK退役後,53及276全線改用Enviro200 10.4米(AAU)行走,於2012年再放寛,容許斯堪尼亞K230UB 10.6米(ASB)行走。至於港鐵巴士方面,三菱MK(301-311)及富豪B10M(401-415)退役後則全線改用Enviro400 10.5米(140-148)行走,令K65成為港鐵巴士最後一條加入低地台服務的路線,而九巴於2012底亦同樣放寛路面限制,容許Enviro400 10.5米(ATSE)行走,並以此更換276線的掛牌車。
2013年開始,港鐵巴士開始派出丹尼士三叉戟10.6米(701-747)行走K65線全程班次,為此路首次有三軸巴士行走,而2016年底九巴亦同樣放寛路面限制,令53及276有丹尼士三叉戟10.6米(ATS)行走。至2017年,港鐵巴士更派出丹尼士三叉戟11.3米(601-622)及Enviro500 MMC 11.3米(504-545)行走K65線全程班次,令此路段首度出現11.3米的巴士行走。
2018年7月開始,港鐵巴士開始派出Enviro400 Euro V 10.5米(149、150)行走K65線全程班次。
2020年6月,九巴的Enviro500 MMC 11.3米(E6M)開始進行路面測試,結果試驗成功。
圖集[]
相關資料存檔[]
本典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