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小瀝源道Siu Lek Yuen Road)是一條位於沙田區城河東的已消失道路,全盛時西面起於今日大涌橋路獅子山隧道公路交界,沿城門河道東岸至圓洲角路處右轉該路,繞圓洲角南岸至威爾斯親王醫院小巴總站北面,再右轉以直線通至沙田圍路牛皮沙街交界,最後沿牛皮沙街到今日小瀝源村停車場處為止,全長約8000呎。

小瀝源道是沙田城河東(沙田圍、圓洲角及小瀝源)首條正式行車道路,更是今日大涌橋路圓洲角路牛皮沙街部分路段之前身。

歷史

前身

小瀝源道圓洲角至牛皮沙村段最早可追溯到約1910年代。時小瀝源及沙田圍一帶鄉民為保護村落及船隻,集資於圓洲與小瀝源見咀村(後併入牛皮沙村)間築「咸田大壆」,寬40至50呎,高約28呎,可供貨車駛過,並設水鹹間,控制村前水塘水量[1]。水塘後填平為農地,俾讓村民耕作。大壆於1962年遭颱風摧毀,當局於翌年重修後旋復被毀,最終擱置修築工程,使今日為愉翠苑威爾斯親王醫院一帶之田地遭海水淹沒。

另一方面,港府1964年擬於沙田頭東北與圓洲角王屋村間填海約10.4英畝,寬約200呎,長約3000呎,以便興建通往小瀝源之道路[2][3],同年十月獲港督會同行政局批准[4]。然而,計劃最後無疾而終[5]

拓荒

1969年,當局在沙田鄉公所首長多番促請下計劃以該壆為路基,建路由獅子山隧道公路山廈圍經圓洲南面及牛皮沙通往馬麗口坑,促進沙田圍、圓洲及小瀝源等區交通之餘,便利建造萬宜淡水湖相關輸水隧道[6]。港府於1970年招商承建有關工程[7]

1971年1月底,有關建路計劃動工,包括興建3.5哩道路由山廈圍至萬宜淡水湖西面輸水隧道、若干相關村落支路、橋樑、渠道及其他附屬工程,耗資數百萬港元,需時約六個月,成為沙田海東岸首組正式行車道路。政府亦在沙田海填海約半英畝,以興建該路長約8000呎、由山廈圍至牛皮沙的堤道[8]。除繞圓洲南面而過一段外,該路大多為位於海中心之堤道,後來沙田東面依其作初期填海界線,沙角邨和圓洲角填海區等即位處此區。

該路建成後未獲命名。長約8000呎的堤道同牛皮沙小瀝源村一段通路,不遲於1974年獲稱為「小瀝源道」,第一代九巴88線於同年開辦,成為首條行經小瀝源道之巴士路線。

湮沒

隨着沙田新市鎮東面發展,填海位置擴至小瀝源道外之沙田海,小瀝源道亦漸被取締。

小瀝源道位於城門河道(原沙田海填剩的水道)右岸一段擴闊為雙程分隔道路,興建時該段小瀝源道遷往東側,而原址則封閉以擴闊。新路段約在1980年通車,翌年命名為「大涌橋路[9];原路段同時停用。大涌橋路命名後半年,小瀝源道同該路呈90度、位於圓洲角南一段獲命名為「圓洲角路[10]

同時,因圓洲角填海區道路網發展,牛皮沙以西的小瀝源道隨之停用,其後大部分湮沒於社區發展。剩餘小瀝源段亦廢止「小瀝源道」一名,以免同附近的「小瀝源路」混淆(兩者英文名更同作Siu Lek Yuen Road)。爾後,政府文件一般稱之為「小瀝源通路」或直指「未命名道路」,至2000年併入牛皮沙街為止。

走線

小瀝源道西起今日大涌橋路獅子山隧道公路交界,大致沿現大涌橋路至麗豪酒店處轉入圓洲角路,經該路到現春暉花園處折向東北。春暉花園與香港聖公會靈風堂間原有一條掘頭路,即由小瀝源道改建而成,在2004年靈風堂動工興建後改作今日的小巷。

小瀝源道過春暉花園後穿圓洲角公園,大約到今沙田路轉向東南,經威爾斯親王醫院小巴總站北面的耆康會群芳念慈護理安老院同尤德夫人體智測驗中心及學童牙科診所後,在銀城街插桅杆街交界北面以一直線貫穿愉翠苑通往牛皮沙村公廁處。愉翠苑一地前為圓洲角臨時房屋區,首期1980年10月落成,以小瀝源道、沙田圍路及銀城街為界。其後臨屋區向北擴張,但終至清拆仍有一通路分隔兩邊房屋,即小瀝源道遺址。

小瀝源道到牛皮沙村公廁處沿現牛皮沙街到小瀝源村外為止,當時道路盡頭為一大迴圈,直至2003年改建為今日之正式露天停車場。小瀝源巴士總站遺址鄰近小瀝源道盡頭,現為恒生管理學院B座康樂活動中心外之牛皮沙街路邊。

小瀝源道所屬建路計劃同時建有通往小瀝源半山水務設施之道路,於瀝源約聯合村公所外同小瀝源道分道揚鑣,沿馬麗口坑至萬宜水庫輸水隧道處。現時牛皮沙街牛皮沙新村之掘頭路乃此路起點,順山勢而上,依今日大老山公路南行綫上方而行,此段已在1980年代後期因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消失。該路到今日大老山隧道入口西側接現存之水務署限制道路逆流而上,至萬宜水庫輸水隧道結束。該路和往花心坑分支同改由行善里與大老山隧道限制道路接通外間。

途經路線

下表載有1982年或以前途經小瀝源道之路線。

曾途經小瀝源道的專營巴士路線資料
巴士公司 巴士路線 出發地 目的地 服務年份
九巴 88(第一代) 小瀝源 沙田墟 1974年至1982年
九巴 86 小瀝源 美孚 1982年起
九巴 84K(第一代) 小瀝源 穗禾苑 1982年起

註釋、參考資料

  1. 《沙田古今風貌》(香港:沙田區議會,1997年)
  2. 〈沙田進行填海 興築小瀝源公路〉(1964年6月6日)。《香港工商日報》,第12110號,頁7。
  3. 〈收囘沙田一地段 興建小瀝源公路〉(1964年8月15日)。《華僑日報》,第13346號,第3張,頁2。
  4. 〈填塞沙田海海床 建築小瀝源公路〉(1964年10月10日)。《華僑日報》,第13402號,第3張,頁2。
  5. 政府新聞處(香港,1970年),《Amah Rock at Shatin》〔相片〕。圖中可見1970年該填海地並無出現。
  6. 〈颱風遺禍廣大良田失耕 沙田被毀大壆 當局決予重修〉(1969年5月12日)。《華僑日報》,第15150號,第4張,頁1。
  7. 〈沙田建支路通往小瀝源 政府招商承建〉(1970年9月23日)。《華僑日報》,第15644號,第4張,頁1。
  8. 〈沙田將建新路 可通小瀝源村〉(1971年1月16日)。《華僑日報》,第15758號,第4張,頁3。
  9. 憲示第1022號〈新界民政署:街道命名〉,《香港政府憲報》第123卷第14期,1981年4月3日
  10. 憲示第2794號〈新界民政署:街道命名〉,《香港政府憲報》第123卷第38期,1981年9月18日

相關條目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