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小瀝源Siu Lek Yuen)位於沙田區城河東圓洲角以東、水牛山西山麓,主要為住宅及工業區,亦是大老山隧道入口所在。

狹義而言,小瀝源僅指小瀝源村廣源邨及花心坑一帶的河谷「小瀝源谷」,沙田九約之中,小瀝源約更覆蓋南至九龍群山的眾村落。沙田新市鎮發展後,現已擴展至西面填海地上之「小瀝源工業區」以至沙田第一城

歷史[]

源遠流長[]

小瀝源村以前位處沙田海東岸淺灘,為眾水所圍,左首為觀音山坑(馬麗口坑,中下游現為大老山公路收費廣場覆蓋)下游打倉埔坑,右首為浪下坑(老鼠坑/鸕鶿坑[1]下游,現為廣源邨及廣善街覆蓋),村後(北面)則是擔水坑(花心坑下游)。沙田海沿岸古稱「瀝源」,因小瀝源谷位處沙田海東端,粵語稱水坑、河流為「瀝」、末端為「篤」[2],故稱「瀝源篤」;因此地為水所環,又稱「水瀝源」,一字之轉而成「小瀝源」[3]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小瀝源村是小瀝源區內現存歷史最悠久之村落、亦是沙田現存第二條村落,乃村內蔡氏十二世祖蔡景松於大明萬曆年間(1573至1620年),由新安縣蔡坑鄉遷到瀝源元豐鄉闢地建村,成沙田蔡氏鼻祖,並有後代於清初遷至同屬瀝源的田心圍沙田蔡氏乃係濟陽堂分支,自稱遠祖為周文王五子蔡叔度,始祖蔡安紹興年間(1131至1162年)任國子監官吏,原籍南雄府保昌縣,居柯樹下[4][5]。萬曆年間,村內吳氏十五世祖亦自新安縣南頭鎮水瀝圍遷到九龍城衙前圍村,三子繼而遷往小瀝源,成為開村始祖之一。上述兩姓均屬廣府人,以蔡姓人口最多,設有家祠;其後亦有楊、黃、鄒三姓客家人遷至,構成五姓雜居的村落[3]。小瀝源村內現有六巷,周圍亦有東、南、北三約。

大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起頒遷界令迫令沿海居民內遷,康熙八年(1669年)展界、二十二年(1683年)弛海禁,安排居民回歸故土,然遷回者寡。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安縣志》載,小瀝源村是瀝源區內僅有兩條村落之一[6]。該村因歷史悠久,坐擁較多人口和田地,遂成為周圍村落之首[7],「小瀝源」更提升至該區地名。瀝源各村於公元十九世紀分為「瀝源九約」,其中小瀝源約與火灘(火炭)約同為村落最多、幅員最廣者,除小瀝源谷各村(小瀝源、插桅杆、牛皮沙黃泥頭、大南寮、石古壟、南山及花心坑),更包括南至沙田坳慈雲山一帶的觀音山、十二笏、芙蓉別、茂草岩、老鼠田及梅子林等山村。然而山中各村位置偏僻,難以到達,部分村落自開村以來僅得一兩戶,與小瀝源谷諸村實為天壤之別[8]。二十世紀初私塾先生許永慶及羅文祥所著的《瀝源九約竹枝詞》部分提及小瀝源一帶風光:

風光鬧熱是圓洲,客似雲來載滿舟,遙望插桅杆插處,小灘多石亦無憂。

小瀝源中水曲灣,龍騰浪下起雲瀾,牛皮沙住貪風月,峴咀徘徊望客還。
南山修竹引蕉風,拂動岩前石古壟,修整大南寮廣閣,黃宜頭宿暫停踪。
大輋禾麥實婆娑,崗板田連割最多,頻向花深坑處落,牧童牛凹唱山歌。

觀音山上景悠悠,歲歲豐隆老鼠田,茂草岩前堪畜牧,芙蓉別愛種花園。[3]

接通外界[]

1961年,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定沙田首份規劃圖則LST/19,欲發展成衛星城市。計劃經多度修訂後於1967年通過發展沙田新市鎮,並於1973年正式展開計劃[9],成為第一代新市鎮。

約1910年代,小瀝源及沙田圍一帶鄉民為保護村落及船隻,集資於小瀝源見咀村圓洲間築「咸田大壆」,寬40至50呎,高約28呎,可供貨車駛過,並設水鹹間,控制村前水塘水量[3]。水塘後填平為農地,俾讓村民耕作,然因1962年大壆遭颱風摧毀,當局於1963年重修後旋復被毀,最終擱置修築工程,使田地為海水淹沒。1969年,當局在沙田鄉公所首長多番促請下計劃以該壆為路基,建路由獅子山隧道公路山廈圍圓洲南面及牛皮沙通往馬麗口坑,促進小瀝源等區交通之餘,便利建造萬宜淡水湖相關輸水隧道[10]。港府於1970年招商承建有關工程[11]

1971年1月底,此建路計劃動工,包括興建3.5哩道路由山廈圍至萬宜淡水湖西面輸水隧道、若干相關村落支路、橋樑、渠道及其他附屬工程,耗資數百萬港元,需時約六個月,成為小瀝源首批正式行車道路。政府亦在沙田海填海約半英畝,以興建該路長約8000呎的堤道(即山廈圍至牛皮沙,後稱為小瀝源道[12]。其後,圓洲角東、北兩面的沙田海亦繼沙田市中心後開始填海造陸。

1974年7月1日九巴88線(第一代)投入服務,接通小瀝源顯田兩鄉村地方與沙田墟[13][14],是兩區首條巴士路線。兩年後,路線分拆,88線專注服務小瀝源,不再前往大圍及顯田。

市鎮建成[]

1975年,位於圓洲角東北、小瀝源新填海地的沙田市地段第1號由四間華資地產商組成的百得置業有限公司以二千萬港元投得[15][16]。於該地段發展的沙田第一城,成為小瀝源首個屋苑,揭開該區大規模發展的序幕。

1970年代,小瀝源及圓洲角一帶填海工程如火如荼。1980年,沙田第一城第一期開始入伙。1981年,小瀝源路沙田圍路通車,小瀝源區道路網雛形出現。及至1983年到1984年,插桅杆街牛皮沙街及小瀝源工業區內等街道通車,填海地上之道路網大致完成。

隨新市鎮擴展,九巴86線亦於1982年延長至小瀝源,接通此區與西九龍。

發展尾聲[]

1980年代後期,小瀝源工業區大廈陸續建成,九巴沙田車廠亦於1989年遷入;同時,小瀝源谷亦開始發展為高密度住宅區及交通樞紐。

1983年3月,港府計劃選址小瀝源谷興建一個人口三萬四千的大型公共屋邨,預計1988年完成整項工程,成為沙田新市鎮最後一個屋邨[17]。同年8月,新界拓展署招標整理該處12公頃土地,並興築道路及一條橫跨小瀝源河(小瀝源渠)的行車天橋,擬建屋邨可容納人口則調低至三萬[18]。合約於同年11月2日由美敦建築有限公司以4820萬元投得,需時約22個月完成[19]小瀝源路沙田圍路黃泥頭段)、廣善街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即屬此項目,約於1986年啟用,以便興建新屋邨。

房屋委員會於1986至1987年間批出上述屋邨建築合約,位於小瀝源路68號的屋邨命名為廣源邨,分四期興建,初時頭三期均為租住單位,第四期則屬居者有其屋單位(康林苑)及紀律部隊宿舍,預計1988年至1989年底陸續落成[20][21][22][23][24];1988年將第二期一座及第三期兩座公屋改作居屋出售,即今日廣林苑[25]。1989年,廣源邨六座陸續落成,而整個項目則在翌年竣工。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廣源巴士總站同時取代舊小瀝源巴士總站,兩個新巴士總站採用平行式月台設計,以容納更多巴士路線,應付該區逾三萬三千新增人口之交通需求。

另一方面,由於新界東北與九龍交通連繫日趨緊密,獅子山隧道幾近飽和。1986年一項調查顯示,獅隧車輛日流量將由七萬架次增至約12.6萬架次,遠超過隧道最高容量九萬架次。港府1980年代中研究並落實修築大老山隧道[26],由小瀝源通往鑽石山,北接大老山公路,南連觀塘繞道東區海底隧道,貫通新界東北及香港島,紓緩獅隧交通。1988年1月23日,金門-西松聯營公司(Gammon-Nishimatsu Joint Venture)獲得大隧「建造、營運、轉移」(BOT,Build-Operate-Transfer)專營權,並成立大老山隧道有限公司,於同年7月動工興建,耗資21.5億港元,預計1991年8月完工[27][28]

工程終在1991年6月完竣,大老山隧道該月26日偕同相關的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觀塘繞道第三期(九龍灣段)通車,令小瀝源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道路結構[]

小瀝源道路集中於已發展區,小瀝源路始於黃泥頭,經小瀝源北面通往城河東岸幹道大涌橋路沙田圍路則接沙燕橋通往沙田市中心

廣善街牛皮沙街插桅杆街銀城街是小瀝源區內重要通道,而大藍寮、石古壟及南山等村只有少量村內通路。至於工業區內街道取「源」字起首,如九巴沙田車廠所在之源順圍。

主幹道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香港駕駛學院上方交匯,接駁小瀝源路沙田圍路

巴士及小巴站[]

巴士總站[]

小瀝源巴士及小巴總站資料
總站名稱 位置 性質 備註
小瀝源總站 牛皮沙街香港恒生大學李兆基綜合大樓外 路邊巴士總站 已停用
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 小瀝源路東端迴圈內 露天公共運輸交匯處
廣源總站 小瀝源路68號廣源商場第3與4座外 露天巴士總站
專綫小巴總站
沙田第一城總站 銀城街沙田第一城第22與23座之間 露天巴士總站
沙田第一城(寶城街)總站 沙田第一城寶城街置富第一城 露天非專營巴士總站 現為分站
沙田第一城(百得街)總站 沙田第一城百得街置富第一城 路邊非專營巴士總站 已停用

巴士分站[]

小瀝源谷(廣源邨牛皮沙[]

小瀝源谷巴士分站資料
分站名稱 位置 方向 備註
小瀝源 小瀝源路小瀝源北約及
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外
東、西行雙向
帝堡城 小瀝源路69號帝堡城外 東行
廣源邨 小瀝源路68號廣源邨廣柏樓 西行 城巴稱「帝堡城」
廣榕樓 廣善街廣源邨第2座廣榕樓外 南行 城巴新巴稱「廣源邨廣榕樓」
廣柏樓 廣善街小瀝源東約停車場外 北行 城巴新巴稱「廣源邨廣柏樓」
香港恒生大學 廣善街香港恒生大學何善衡教學大樓外 南、北行雙向
牛皮沙新村 牛皮沙街牛皮沙村外 東、西行雙向

小瀝源工業區/沙田第一城[]

小瀝源工業區巴士分站資料
分站名稱 位置 方向 備註
愉翠苑 牛皮沙街冠華鏡廠集團大廈外 東、西行雙向 西行屬圓洲角
小瀝源消防局 插桅杆街沙田工業中心外 南行
沙田工業中心 插桅杆街小瀝源消防局對面 北行
小瀝源報案中心 沙田圍路永得利大廈外 東行
香港駕駛學院 沙田圍路牛皮沙村外 西行
小瀝源路遊樂場 小瀝源路1號小瀝源路遊樂場停車場後 東行
小瀝源草地滾球場 小瀝源路1號小瀝源路遊樂場草地滾球場外 東行 新巴稱「小瀝源路草地滾球場」
帝逸酒店 小瀝源路帝逸酒店外 東、西行雙向
第一城寶城街 小瀝源路沙田第一城第28座外 西行 新巴稱「沙田第一城第27座」
置富第一城 沙田第一城銀城街1號置富第一城外 南、北行雙向 城巴新巴龍運巴士將南行站稱為「第一城中心」
城巴新巴將北行站名為「沙田第一城第11座」
龍運巴士將北行站稱為「銀城商場」

圖集[]

註釋、參考資料[]

  1. 香港山澗叢集:黃牛水系
  2. 饒玖才,《香港地名探索》,三版(香港:天地圖書,2003年)
  3. 3.0 3.1 3.2 3.3 《沙田古今風貌》(香港:沙田區議會,1997年)
  4. http://hkhiso.itsc.cuhk.edu.hk/history/node/637 香港歷史與社會:《蔡氏族譜》],1920年。
  5. 香港歷史與社會:《蔡氏家祠重修略記》,1998年。
  6.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冊)--新界》(香港:天地圖書,2012年)
  7. 沙田·香港:小瀝源
  8. 沙田·香港:九約
  9. 規劃署:新界規劃小冊子-沙田-歷史背景
  10. 〈颱風遺禍廣大良田失耕 沙田被毀大壆 當局決予重修〉(1969年5月12日)。《華僑日報》,第15150號,第4張,頁1。
  11. 〈沙田建支路通往小瀝源 政府招商承建〉(1970年9月23日)。《華僑日報》,第15644號,第4張,頁1。
  12. 〈沙田將建新路 可通小瀝源村〉(1971年1月16日)。《華僑日報》,第15758號,第4張,頁3。
  13. 〈九巴七一開辦八十八號沙田新線 來往顯田小瀝源〉(1974年6月29日)。《華僑日報》,第16998號,第2張,頁2。
  14. 〈顯田至小瀝源下月一日起 九龍巴士闢新路線 油蔴地小輪試行馬料水至烏溪沙〉(1974年6月29日)。
  15. 〈小瀝源官地 租約今簽署〉(1975年11月5日)。《華僑日報》,第17489號,第3張,頁1。
  16. HONGKONGDIR:百得置業有限公司
  17. 〈發展新市鎮探土工程已展開 小瀝源建公共屋邨 預計五年始完成〉(1983年3月15日)。《華僑日報》,第20062號,第6張,頁3。
  18. 〈沙田小瀝源谷整理地盤 拓二十頃建設〉(1983年8月22日)。《華僑日報》,第20222號,第4張,頁2。
  19. 〈發展可容三萬人公屋居屋計劃 小瀝源谷闢地建路 四千萬元合約批出〉(1983年11月3日)。《華僑日報》,第20295號,第3張,頁2。
  20. 〈房委會接納二億元投標 沙田廣源邨首期工程卽將動工〉(1986年2月20日)。《大公報》,第29556號,第1張,頁4。
  21. 〈房委會批出七億餘工程 新界各區增建逾萬公屋單位〉(1986年8月19日)。《華僑日報》,第21306號,第4張,頁2。
  22. 〈沙田廣源邨第三期 將興建公屋商塲等〉(1987年1月16日)。《大公報》,第29885號,第2張,頁5。
  23. 〈一億六千餘萬工程展開 沙田新市增千餘戶公屋〉(1987年2月5日)。《華僑日報》,第21473號,第2張,頁3。
  24. 〈總值九億三千多萬 六份公屋工程簽約 建萬個現代化單位〉(1987年5月16日)。《華僑日報》,第21573號,第2張,頁4。
  25. 〈座落小瀝源側首期快將落成 廣源邨後期若干座 將會撥作居屋出售〉(1988年5月3日)。《華僑日報》,第21923號,第1張,頁3。
  26. 〈初步完成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議 大老山隧道後年動工 興建成本約十六億元〉(1986年11月22日)。《大公報》,第29831號,第2張,頁8。
  27. 〈貫通鑽石山小瀝源長四公里 大老山建隧道 七月正式動工〉(1988年6月25日)。《華僑日報》,第21967號,頁3。
  28. 《蛻變中的沙田》(香港:沙田節統籌委員會,1989年)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