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標籤視覺化編輯
第16行: 第16行:
 
| routes = [[港島專綫小巴9號線]]
 
| routes = [[港島專綫小巴9號線]]
 
}}
 
}}
'''寶雲道'''('''Bowen Road'''),是一條位於港島[[灣仔]]半山道路,依山腰而建,東面連接[[灣仔區]][[司徒拔道]],西面連接[[中西區]][[馬己仙峽道]],全長4.8公里。
+
'''寶雲道'''('''Bowen Road'''),是一條位於港島半山跨區道路,依山腰而建,東面連接[[灣仔區]][[司徒拔道]],西面連接[[中西區]][[馬己仙峽道]],全長4.8公里。
   
 
寶雲徑西面一段通行汽車,而東面除一小段路外,整段寶雲道健身徑直至與[[司徒拔道]]交界的一段寶雲道均禁止行車。寶雲道中段與[[灣仔峽道]]交匯,行人可沿灣仔峽道前往灣仔峽等郊遊熱點。
 
寶雲徑西面一段通行汽車,而東面除一小段路外,整段寶雲道健身徑直至與[[司徒拔道]]交界的一段寶雲道均禁止行車。寶雲道中段與[[灣仔峽道]]交匯,行人可沿灣仔峽道前往灣仔峽等郊遊熱點。

於 2020年7月9日 (四) 11:18 的修訂

寶雲道Bowen Road),是一條位於港島半山跨區道路,依山腰而建,東面連接灣仔區司徒拔道,西面連接中西區馬己仙峽道,全長4.8公里。

寶雲徑西面一段通行汽車,而東面除一小段路外,整段寶雲道健身徑直至與司徒拔道交界的一段寶雲道均禁止行車。寶雲道中段與灣仔峽道交匯,行人可沿灣仔峽道前往灣仔峽等郊遊熱點。

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主要依賴山澗及溪流供應淡水。隨著城市發展,人口急速增長,淡水資源需求大增。政府決定懸賞一千萬鎊,徵求開發水源的方案,結果在1863年建成薄扶林水塘,成為香港史上第一個水塘。

因為薄扶林水塘容量太少,二十年後,政府落實在大潭谷興建水塘,並建築一條七千呎長的輸水隧道,把水由大潭黃泥涌灣仔峽馬己仙峽運往中環。當時工程依靠人手開鑿,進度非常緩慢,輸水隧道到達黃泥涌後,政府在灣仔峽馬己仙峽興建一條大型輸水道「寶雲渠」,渠下的輸水管用青磚砌成,渠上則鋪成馬路。

全長4.8公里,闊約0.9米,深0.8米的輸水道暨馬路在第九任港督寶雲爵士(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1883年3月-1885年12月)任內興建,因此以其名字命名為「寶雲道」(Bowen Road),人們稱之為「三馬路」。1903年,政府為了標示維多利亞城的邊界,豎立七塊界石,其中一塊位於寶雲道近司徒拔道出口,是為維多利亞城南面邊界。

寶雲道依山而建,其實並不是平坦的道路,它由東至西微微傾斜,讓水自然流到西邊。因為山勢險要,某些路段需修建拱橋接駁,全段寶雲道有98個拱,其中最長一段連續有21個拱,就是現在已成為法定古蹟的「21孔拱券段」[1],輸水道早於1950年代已停用。

除此以外,現時是「母親的抉擇」的前陸軍醫院、灣仔峽道交界附近的竹林、以及情人石公園內的姻緣石,均藏身於寶雲道不同位置。

巴士分站

寶雲道並無專營巴士途經,只在波老道以西路段有港島專綫小巴9號線單向東行,而「寶雲道」亦是該線的循環點。

另於司徒拔道落山方向有一個名為寶雲道的巴士分站,是多線巴士的分段收費起點站。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