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寶林Po Lam)位於西貢區將軍澳北部,即翠林以東、坑口西北面,是將軍澳新市鎮首個發展的區域,現時以住宅為主。

歷史[]

名稱[]

「寶林」一名取自區內的寶林邨,而寶林邨則命名自1955年落成的寶琳路。寶琳路乃以早年在調景嶺地區服務的美籍基督教教士惠寶琳(Revd Barbara Whitener)師母命名,故從其名使用「琳」字,然而政府在發展將軍澳成新市鎮時,將區內首條公共屋邨命名為「寶林邨」,後來專責地名規範的地名訂正委員會亦確立「寶林」為此區之正式名稱,令「寶林」遠較「寶琳」常用。雖然地鐵興建將軍澳支綫時,將其總站命名為寶琳站,使「寶琳」一名的使用量上升,但「寶林」一詞仍然較為常見。

「寶林」與「寶琳」之爭亦反映於不同機構對寶林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命名;政府在車站名稱中使用「寶林」,九巴亦稱之為「寶林」(但早年亦曾出現顯示「寶琳」的膠牌[1]),但城巴新巴則以「將軍澳(寶琳)」稱呼之。

地區發展[]

寶林一帶屬填海地,在二十世紀中葉為將軍澳海灣的北端,北岸東、西兩邊皆有村落,分別即魷魚灣村[註 1]將軍澳村。當局在七十年代曾於海灣西岸填海,興建船廠及鑄造廠,至寶林邨入伙後才因新市鎮發展而拆卸,原址即今怡心園慧安園茵怡花園寶康公園[註 2]

1982年,政府宣布發展將軍澳為新市鎮,當時暫稱現時寶林一帶為「將軍澳/魷魚灣區」(Head of the Bay District),並列入新市鎮第一期發展。根據1984年的計劃,將軍澳/魷魚灣區除公私營住宅外,亦打算在區內發展輕工業,當時當局預料此區發展完成後,居於區內的公營及私人房屋的人口將分別達80,000及45,000人,而設有交通交匯處與一座四萬平方米商場大樓的將軍澳/魷魚灣區區中心亦會成為附近居民的集散地。[2]

將軍澳新市鎮的首項發展項目寶林邨本擬於1987年建成,然而由於工程延誤,該屋邨最終至1988年2月方入伙。[3]連接寶林的首條巴士路線93A本擬在1987年11月才開辦,然而寶林邨內的迦密主恩中學卻率先在1987年9月1日開課,故此93A亦提早至9月7日投入服務。[4]

寶林邨落成後,當局繼續將寶林中央水道填為陸地,而船廠及鑄造廠亦同時拆卸。往後寶林逐漸發展為住宅區,如有新都城慧安園、將軍澳村、魷魚灣村、公共屋邨寶林邨及景林邨等。而新都城更是區內甚至整個新市鎮的購物中心;其商場新都城中心設三期,是將軍澳現時最大的購物中心。另外,由於寶林為將軍澳首個發展的區域,區內康樂文化設施齊全,公園游泳池及圖書館均設於此區,因此居民普遍認為寶林比起政府訂定的將軍澳市中心(即尚德一帶)更切合市中心的定義。

街道結構[]

寶林兩條主要道路構成了整個區域,兩條路均肩負著連接市區的重任,因此繁忙時間難免擠塞。寶琳北路連接寶琳路往市區觀塘秀茂坪,而寶康路則由將軍澳村為起點,中途設有交匯處連接寶順路,能通往將軍澳隧道往來九龍市區。另外,寶琳北路另一端能通往坑口一帶;寶康路另一端則為將軍澳市中心

區內其他次要道路有寶豐路貿業路。兩條道路均經過新都城港鐵寶琳站,當中前者有大量巴士及小巴途經,後者則只有專綫小巴使用。

巴士車站[]

巴士分站[]

巴士總站[]

註釋[]

  1. 魷魚灣村原址於現在的聖公會施洗聖約翰堂,該村配合新市鎮發展而遷往原址後山的遷置村。
  2. 該兩廠靠山的連接道路即現今的陶樂路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容偉釗,《巴士路線發展綱要1——九龍市區.西貢.將軍澳》(香港:BSI(香港)公司,2014年1月),第152頁(DH5486行走93A線的相片)。
  2. 新界拓展署,《將軍澳》(香港:新界拓展署,1984年)。
  3. 迦密主恩中學歷史
  4. 迦密主恩 樓校長1987年接受無綫訪問,YouTube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