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大潭Tai Tam)或大潭水塘Tai Tam Reservoir)為名的巴士站如下:

交通問題[]

Tai Tam Road Dam-4

水壩路面闊度只能勉強同時容納一輛巴士及一輛轎車並行而過

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只能容納兩部小型車輛迎面駛過,有重型車輛(如巴士)經過的時候則無法於該段路面上並行而過。故此,當有兩輛大型車輛(如巴士、重型貨車)同時準備駛過水壩時,其中一方必須在兩邊等候,直至另一方車輛走畢整段水壩方可通過。部分駕駛技術欠佳的私家車司機,更因未能在該段路面上從巴士車旁駛過,引致交通嚴重阻塞[1]

有鑑於此,政府已於道路兩端豎立警告路牌,提醒駕駛者有關窄路及應讓路於公共巴士。除此之外,每天上午8時至10時及下午5時至7時,巴士及小型巴士以外又重逾三噸的車輛,禁止由大潭道北行駛入水壩的一段,以免重型車輛爭路導致交通癱瘓。

改善水壩交通[]

利用水壩作為行車通道的交通政策,乃基於百多年前構思,如今已不能應付人口增長及地區發展所帶來的交通流量。政府早於1996年已有計劃把毗連水塘的一段大潭道,由5米闊行車道擴闊為7.3米闊的標準雙程分隔車道,以配合大潭道整體交通容量。工程範圍包括把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擴闊為7.3米闊的標準雙程分隔車道,同時沿行車道旁興建一條1.6米闊的行人路,以及擴闊堤壩以南的接駁道路。當局預計工程可於2000年底動工,並於2002年完成[2],後來有關計劃卻不了了之。

到2002年,運輸署再次探討擴濶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的可行性,結論是擴建工程會對水壩結構造成影響,所以不能進行[3]。再者,水壩已列為法定古蹟,署方表明即使只是在該段路面兩端裝設交通燈,亦因需要掘路鋪設電纜等相關設備而不可行。

傳統交通燈[]

事實上,運輸署曾研究採用交通燈控制水壩兩端車流,惟堤壩長度逾400米,整個燈號基本循環時間需時5至6分鐘,會大大延長行駛時間,也可能出現車輛衝紅燈的危險,故未有採用[4]。然而,面對公眾人士要求在上述路段以交通燈號控制交通情況的強烈訴求,運輸署終於讓步,在2017年9月向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建議於9月下旬其中一個工作天推出一日交通燈試驗計劃,測試在該段路以傳統交通燈指揮的成效[5][6][7]

試驗計劃顯示,交通燈有助紓緩大潭道水壩段車輛對頭問題,但礙於傳統交通燈號一律定時,車輛平均需要超過400秒才可通過水壩,平均車龍長280米。

智能交通燈[]

運輸署推出優化方案,利用智能方法進一步縮短等候時間。2018年1月,署方聘請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研發「智能交通燈」,該系統首次引入影像分析技術,藉此辨別車輛種類、長寬度等,從而計算實時車流和車龍,得出最有效綠燈時間。

水壩段南北兩端燈柱裝有八組交通探測器,從車頂拍攝影像,避免拍攝車上人士容貌和車牌號碼,既可保障市民私隱,亦能收集實時交通數據,靈活調節燈號。系統預設15秒為最短綠燈時間,如偵測到南面或北面某方車龍超過200米,而另一方少於200米,便會增加165秒綠燈時間,先讓車龍較長一方通過;該方車輛全數駛過交通燈後,165秒如未用完,系統也會停止所增綠燈時間;此時兩組交通燈號均亮起紅色,並維持45秒,以便正在開行的車輛通過水壩。車輛通過水壩一般只要約145秒,平均車龍不超過200米。[8]

經過多番試驗,運輸署最終於2018年6月落實安裝智能交通燈[9],並於8月25日上午10時正式運作,屆時大潭道水壩段會按交通燈號實施單線雙程行車[10]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大潭大潭水壩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