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橋路(Tai Chung Kiu Road)是一條位於沙田區沙田新市鎮的道路,沿城門河右岸而建,東北面在石門交匯處與大老山公路交匯,經圓洲角(沙田第一城)及沙田圍,西南面止於獅子山隧道公路並接通車公廟路,全長約3.3公里。
大涌橋路與車公廟路共同構成沙田新市鎮城門河東岸的交通大動脈,全段均為三線雙程分隔車路。
歷史
「大涌橋路」命名源於昔日一道橫跨城門河的橋樑「大涌橋」。二十世紀初,山廈圍(即曾大屋)曾氏族彥有感當時未有橋樑連通「大涌」(即今城門河)兩岸,遂倡議修橋,並獲政府資助一千元作建造款項。該橋連接左岸之白鶴汀(今沙田公園)及右岸神召會(今香港聖經研習中心)旁的「吳園」,以石條鋪砌而成,於民國四年(1915年)6月啟用,成為歷史上首條接通沙田兩岸的橋樑。該橋在1962年風災中倒塌,後鄉民在原址興建木橋取代之,沙田發展成新市鎮時復由政府重建成混凝土行人橋,[1]惟「大涌橋」一名已隨新市鎮發展而湮沒於歷史洪流之中。
大涌橋路是沙田發展成新市鎮時的產物,於1980年代初成形。當時小瀝源道[2]被永久分拆,其中位於城門河道(原沙田海填剩的水道)右岸一段小瀝源道被擴闊為雙程分隔公路,興建時該段小瀝源道遷往東側,而原址則封閉以擴闊。新路段在1980年通車,1981年4月3日當局將獅子山隧道公路向東北伸展約2240米(約至沙田第一城)的一段大涌橋路刊憲命名[3],餘下通往現今石門交匯處的路段亦在1984年3月9日予以刊憲命名[4]。
由於大涌橋路依城門河而建,貫通多個主要住宅區,因此漸漸成為區內南北向主幹道路,地位僅次於沙田路及大埔公路 – 沙田段。多條於大涌橋路不設分站,於繁忙時間服務的青沙路線為避開上述公路的慣常擠塞情況,也容許車長視乎交通情況改行大涌橋路。
大涌橋路原限速為每小時70公里,但發生多宗交通意外後,已在2019年中下調至每小時50公里。
巴士分站
大涌橋路巴士分站列表(由東北至西南) | |
---|---|
東北行分站名稱 | 西南行分站名稱 |
石門交匯處(通往亞公角街及大老山公路) | |
安心街 | |
濱景花園 | 新界鄉議局大樓 |
安麗街、安景街 | |
沙田第一城 | / |
小瀝源路 | |
/ | 沙田第一城 |
火炭路、沙田路 | |
富豪花園 | |
圓洲角路 | |
麗豪酒店 | |
沙田圍路、沙田鄉事會路 | |
乙明邨 | |
沙角街 | |
曾大屋 | |
獅子山隧道公路、車公廟路 |
圖集
在這個圖庫加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