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墟(Tai Po Market),泛指大埔區林村河以南、南運路西面的地域,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之一。
概況
大埔墟原名「太和市」,晚清末葉,大埔最大墟巿「大步墟」(即今大埔舊墟)被鄧族霸佔,更反對其他人加入。泰亨村文氏族群為了與大步墟抗衡,在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在林村河對岸現今富善街籌建「太和市」。
自此河畔南岸屬太和市、北岸則是大步墟,形成兩個墟市隔河相望、分庭抗禮的局面。為方便村民往返林村河兩岸,七約集資合建「廣福橋」,橫跨林村河,於1896年落成[1]。廣福橋落成以後,太和市擁有了通往大埔的交通要道,取得區內交通主導權,此舉令太和市實力漸漸比大埔墟(大步墟後來改稱大埔墟)優勝。
1913年,座落太和市的大埔墟火車站(今香港鐵路博物館)啟用,令太和市生意日超鄧氏的墟市,終奪去「大埔墟」之名及地位,鄧氏勢力範圍只好改稱大埔舊墟。
時至今日,「太和」一名主要指大埔舊墟附近的太和邨,即港鐵太和站一帶。
街道結構
大埔墟內街道結構甚為簡單,主要道路包括東西走向的廣福道,是前往九龍的必經之路、南北走向的寶鄉街,通往大埔中心。而鄉事會街、運頭街及南運路則是來往港鐵大埔墟站的道路。大埔墟內大多數的道路建於 1970 年代以前,以單程行車為主,路面狹窄。
區內巴士站
總站
大埔墟巴士及小巴總站資料 | ||||
---|---|---|---|---|
總站名稱 | 位置 | 性質 | 備註 | |
大埔墟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 達運道、南運路,新達廣場地下 | 大型室內巴士總站及 露天專綫小巴總站 |
||
大埔墟(南盛街) | 安富道與懷善街之間的 一段南盛街、巴士站後面 |
專綫小巴總站 | 20S、21A、21K總站,20C特別車總站 | |
大埔墟(懷仁街) | 安富道與靖遠街之間的 一段懷仁街 |
專綫小巴總站 | 25A、25K總站 | |
大埔墟(懷義街) | 懷義街內 | 專綫小巴總站 | 22K總站 | |
大埔墟(寶鄉街) | 寶鄉街南行 | 專綫小巴總站 | 25B總站 | |
大埔墟(運頭街) | 運頭街近廣福坊之停車場內 | 專綫小巴總站 | 23K總站、23S循環點 | |
大埔(普益街) | 普益街近寶鄉街交界處 | 公共小巴總站 | 元朗至大埔線總站 | |
大埔(寶鄉坊) | 寶鄉坊停車場內 | 公共小巴總站 | 上水至大埔線總站 |
已消失總站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我城我區:百載七約風水井 大埔街坊守護神,東方日報,2016年7月31日
香港各區 | |
---|---|
香港島 | |
九龍半島 |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葵青區>北葵涌 • 葵涌邨 • 葵盛 • 葵興 • 葵芳 • 荔景山 • 青衣 • 青衣市中心 • 葵青貨櫃碼頭 • 醉酒灣 <荃灣區>青洲仔半島 • 馬灣 • 小蠔灣 • 青龍頭 • 深井 • 荃灣西約 • 柴灣角 • 西樓角 • 荃灣市中心 • 海濱花園 • 大窩口 • 梨木樹 • 石圍角 • 大帽山 <屯門區>虎地 • 兆康 • 良田 • 大興 • 新墟 • 屯門市中心 • 三聖 • 掃管笏 • 散石灣 • 屯門碼頭區 • 望后石 • 稔灣 <元朗區>下白泥 • 流浮山 • 天水圍 • 嘉湖山莊 • 廈村 • 洪水橋 • 屏山 • 元朗市 • 雞地 • 元朗工業邨 • 元朗南 • 十八鄉 • 八鄉 • 橫台山 • 錦田 • 錦綉花園 • 牛潭尾 • 新田 • 落馬洲 <離島區>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 • 後勤區) • 赤鱲角 • 大嶼山 • 東涌 • 東涌市中心 • 東涌北 • 東涌西 • 大澳 • 昂坪 • 石壁 • 水口 • 塘福 • 長沙 • 貝澳 • 梅窩 • 伯公坳 • 愉景灣 • 小蠔灣 |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社區內容均使用CC-BY-SA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