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慤道[註 1](Harcourt Road)為一連接港島中西區中環及灣仔區灣仔的主幹道路,穿越金鐘及添馬之間,西起美利道、愛丁堡廣場(東)並連接干諾道中,東訖軍器廠街並連接告士打道,全長約780米。香港警察總部至中信大廈一小段為中西區及灣仔區的分界線,以北屬灣仔區,以南屬中西區。
夏慤道主要為四線雙程分隔道路,與紅棉路之交界處設有行車天橋(詳見「夏慤道天橋」條目)。西行綫於樂禮街與紅棉路之間有輔助道路。
夏慤道曾屬四號幹線一部份,惟中環及灣仔繞道於2019年1月20日通車後取代此路成為四號幹線一部份。
歷史[]
早在香港開埠初期,港府已將中環與灣仔之間,現時稱為「金鐘」的地段劃為軍用,濱海的地段供海軍使用,靠山的地段則給予陸軍,只留下中間的狹長地段開闢道路,是為皇后大道東的一部份。
隨著汽車在本港日益普及,加上港島北岸急速發展,海軍船塢一帶的一段皇后大道東逐漸成為「樽頸位」,交通擠塞更是家常便飯。歷任港督一直要求軍部讓出路段,興建連接中區及灣仔的海濱道路,惟一直不得要領。1874年颱風襲港,一艘船隻被吹向船塢西面,損毀海旁部分設施,港督堅尼地(A.E. Kennedy)建議重建海旁時,指出船塢的位置將整個城市一分為二,令陸上交通未能貫通,因此建議於該區填海及建造道路疏導交通,海軍部卻不願意承擔三分之二的船塢建造費,計劃最終擱置。當局惟有在半山開闢俗稱「二馬路」的堅尼地道,於1876年通車,卻始終未能有效舒緩金鐘「樽頸位」的擠塞問題。
1948年2月,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公布英國國會決定縮減太平洋艦隊的規模,香港海軍船塢亦要跟隨該項決定。1957年11月29日,本地報章皆報道了英國政府決定關閉香港海軍船塢的消息,指出當局將分階段關閉船塢。港府經多番談判,終能向海軍收回船塢南面之地段,並撥出北面地皮予海軍部填海興建添馬艦海軍基地。
1959年11月30日,海軍船塢終告停止運作,港府隨即利用騰出的土地興建新道路貫通東西;新路未及命名,即於1961年3月31日上午八時通車,中巴1號線更於翌日改經新路[1][2];到了4月7日,海塢新路獲刊憲命名為「夏慤道」[3],紀念日軍投降後率海軍艦隊來港從日本手上接收香港,並在重光初期出任香港軍政府首長的夏慤(Cecil Harcourt)少將。
夏慤道通車初期經常發生交通意外,在1962年某六個月曾發生十三宗車禍,肇因皆為車輛駛經彎位時速度過快,故當局在1962年8月13日起於夏慤道豎設車速限制標誌,限制車輛駛經彎位時時速不得超過35英里,是本港首批限速標誌。[4]
為疏導皇后大道東與花園道交界處一帶的交通樽頸,當局在1964年中落實「花園道交通總匯計劃」,同時在夏慤道西行綫修築行車天橋,供非轉入木棉道的西行車輛使用[5],建造工程於1964年10月展開[6],1966年3月落成[7],次月19日上午十時通車,是香港首條行車天橋[8],建有三合土橋躉十二個[9]。行車天橋全長960呎,路面闊24呎,設有兩條西行行車綫,當時橋頂更有巴士站,亦為全港首創。自此沿夏慤道西行地面行車綫行駛之車輛不能直接駛至干諾道中西行,而需繞經紅棉路支路南行、掉頭、紅棉路支路北行、琳寶徑、遮打道及昃臣道前往中區。該計劃亦包括在美利軍營地段修建與花園道平行的木棉道(後改稱紅棉路),於1967年8月4日啟用。
政府在八十年代末實行「干諾道改善工程計劃」,興建畢打街隧道及林士街天橋,並決定將只設西行的夏慤道天橋重建為雙程橋,以打造無交通燈阻隔的主幹道路,連接港島東西兩端。路政署於1986年9月8日將畢打街隧道與夏慤道天橋重建工程的建造合約批予基利(香港)有限公司,合約價值港幣一億九千七百萬元[10]。重建工程於1989年10月完工,雙線雙程的新行車天橋於11月13日通車,並增設由夏慤道西行通往紅棉路的分支橋,而巴士站則被取消,原有使用該站之巴士路線,須改經夏慤道西行地面路段及停靠海富中心外的巴士站,再如上段所述繞路折返干諾道中西行。
巴士分站[]
夏慤道巴士分站列表(由西至東) | ||
---|---|---|
西行分站(往中環方向) | 東行分站(往灣仔方向) | 位置/備註 |
↑干諾道中、←美利道/愛丁堡廣場→ | ||
←紅棉路/添華道→ (此段東行同時有地面道路及天橋,西行過紅棉路後只有天橋) | ||
←添馬街 | ||
金鐘站-海富中心 | 政府總部 | 海富中心與政府總部之間 |
←樂禮街/添美道→ | ||
演藝道→ | ||
分域碼頭街→ | ||
←軍器廠街、↓告士打道 |
圖集[]
註釋[]
- ↑ 慤,音kok3確,為愨的異體字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今日起實行的事:物業稅率增加一倍〉,《大公報》,1961年4月1日。
- ↑ 〈一號路線巴士東行 今駛新路 同時實行加車減時〉,《華僑日報》,1961年4月1日。
- ↑ 〈海塢新馬路 定名夏慤道〉,《大公報》,1961年4月8日。
- ↑ 《大公報》,1962年8月12日。
- ↑ 〈改善花園道口交通 夏慤道大道東 將建行車天橋〉,《工商日報》,1964年7月4日。
- ↑ 〈夏慤道西行車 今起實施改道〉,《華僑日報》,1964年10月23日。
- ↑ 〈雄踞夏慤道 行車天橋落成 雙綫行車全港最大〉,《華僑日報》,1966年3月28日。
- ↑ 〈夏慤道天橋 昨日正式啟用〉,《華僑日報》,1966年4月20日。
- ↑ 〈夏慤道人車兩用天橋 工程完成過半 年內落成啟用〉,《華僑日報》,1965年5月31日。
- ↑ 〈中區兩項改善交通工程簽約 夏慤道重建天橋 畢打街興建隧道〉,《華僑日報》,1986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