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佳牌阿拉伯五型Guy Arab Mark V[1],俗稱「紅蕃頭」,在香港只有中華巴士曾引入此車型,共331輛,而中巴亦是全球最大的佳牌巴士用戶[2]。阿拉伯五型於1962年推出,取代亞拉伯四型,1963年起在香港投入服務,部份巴士服役至1990年代,曾在中巴車隊中佔有重要地位[3]

中巴的阿拉伯五型車隊有單層和雙層版本,其中絕大部份單層巴士被重建為雙層巴士,部分雙層巴士亦曾重建車身。少數巴士退役後,被改建為工程車訓練巴士

歷史與結構

1962年,佳牌車廠推出「阿拉伯」系列前置引擎巴士的最後一代 - 阿拉伯五型。阿拉伯五型是阿拉伯四型的後繼型,其底盤較矮,地台離地只有1呎9吋半,比阿拉伯四型低2吋半。同時,其制動系統與引擎支架均被改良。動力組合方面,阿拉伯五型可選用吉拿5LW、6LW或6LX引擎,以及佳牌的四前速恆久嚙合式手動波箱或四前速半自動波箱[4]。底盤是前置引擎半駕駛艙設計,採用傳統的階梯式大樑(ladder frame)佈局,兩條平行的大陣由車頭伸延至尾軸後,中間由若干橫陣連接,不設向左右伸出的翼陣,所有骨架均由螺栓接合。引擎縱置於頭軸上,經過單片式離合器(配手動波箱)或液壓飛輪(配半自動波箱),以一條傳動軸連接位於底盤中間偏左的波箱,再經一條傳動軸驅動差速器靠左放置的尾軸。制動系統為全風式設計,懸掛系統使用傳統的葉片彈簧,每個車輪各配上一個吸震筒[5]

1971年底,利蘭終止佳牌的巴士生產業務,只保留其貨車生產線[6],阿拉伯五型亦停產。最後出廠的佳牌巴士底盤是中巴購入的十輛30呎雙層阿拉伯五型(LX13-16、20-23、29、30)。

綽號由來

佳牌阿拉伯五型之所以得到「紅蕃頭」這個綽號,是因為在原裝「伯明翰」式車嘴上,有一個類似美洲印第安人頭像的佳牌標誌,「紅蕃頭」一名遂不逕而走。

短陣單層阿拉伯五型又被稱為「水翼船」,因為車上的吉拿6LX引擎動力充沛(最大馬力150匹,為減少黑煙排放,中巴將之調低一成,至135匹),推動一輛短小的單層巴士是綽綽有餘,因此攀斜時像水翼船般輕快,故得此名。

至於長陣單層阿拉伯五型,因其車身修長(35呎7吋),行駛時有如舞龍,所以別號「長龍」。

「假寶」指裝上亞歷山大CB型車身的雙層阿拉伯五型(LX200系列),因其車身款式與同期(1978年)投入服務的30/33呎利蘭珍寶(LF107-305、SF2-31)相若,而且當時中巴尚未引入配同款車身的利蘭勝利二型(LV)和丹尼士喝采(DS),所以LX200系列又有「假寶」一名。

單層巴士

短陣「水翼船」巴士

CMB Recovery AD4563

其中一輛「水翼船」(AD4563)於1975年被改裝成工程車

在1963年至1968年間,中巴為配合開辦一系列半山區及郊區路線,共購入106輛短陣單層阿拉伯五型,軸距15呎,全長25呎1吋,配吉拿6LX引擎(AD4569或AD4570於服役初期是採用吉拿6LW引擎)及丹拿Daimatic/佳牌四前速半自動波箱。車身散件由Metal Sections提供,由中巴自行裝配。新巴士設有車尾牌箱,AD4XXX的車門上方亦裝設號碼牌箱。全車只設一扇車門,設於車身中央。除了AD4XXX的車門是手動開關外,後期的AC4XXX和AH4XXX,中巴試驗為它們安裝電動車門。全車有30個座位和18個企位,共可載48人。

「水翼船」的外觀與同樣配上Metal Sections車身及伯明翰式車嘴的單層阿拉伯四型(「細雞」)非常相似,但「水翼船」的車身有7呎11吋闊,「細雞」則只有7呎6吋闊。另外,從車頭角度看,「水翼船」的車頂較圓渾而牌箱凸出,而「細雞」的車頂正面較平坦,並將牌箱完全收納其中。同時,「水翼船」的駕駛室在擋風玻璃下設有可推開的「雞翼窗」及一個圓形通風口,「細雞」則不設圓形通風口,而且擋風玻璃的上半部份可以整塊推開,固定的下半部份比「水翼船」的「雞翼窗」小。[7]

1969至1976年,中巴把其中105部「水翼船」重建成雙層巴士。至於餘下的AD4563則於1975年改裝為一輛工程車,並保留包括車頭牌箱的原本車身設計。不過由於改裝成雙層巴士需時,同時在1973年起,中巴開始推行一人控制模式,於是中巴把當中34部未改裝成雙層的水翼船巴士改裝成一人控制模式,編號701至734。改裝工程包括把原設於中間的車門移往前車軸的後方,而巴士最初是以原裝的機械配搭投入服務,但由於135匹馬力的6LX引擎對於推動一輛細小的巴士而言,算是動力過剩;同時車隊中的雙層阿拉伯五型(LW)卻是使用112匹馬力的6LW引擎,中巴遂把當時LW車系的6LW引擎與700車系的6LX引擎進行交換。雙層巴士使用6LX引擎,改善了行車表現;而6LW引擎推動700車系亦相當稱職,更具效益。1973年至1976年,中巴開始著手重建700車系,全數重建成LS車系,並裝上新購的6LX引擎。

長陣「長龍」巴士

中巴為了應付柴灣區路線的大量乘客,於1963年訂購了十部高載客量的長陣亞拉伯五型單層巴士,軸距22呎,尾跨9呎11吋,總長度達35呎7吋。這批巴士於運送時,因不獲有關當局批准而遇上阻滯,但中巴卻抱著樂觀態度,分別於1964年3月和11月各增添五部,最後於1966年再購入兩批各十輛的長龍巴士,總數共40部。

與25呎1吋的「水翼船」相同,35呎7吋的「長龍」也是配上吉拿6LX引擎和丹拿Daimatic/佳牌四前速半自動波箱。中巴同樣為這款亞拉伯五型巴士選取了Metal Sections車身,車身以散件形式運往香港,由中巴自行裝配。「長龍」的載客量以企位為主,總載客量達90人,分別有34個座位和56個企位[8]。牌箱設於車頭和車尾的頂部,兩組牌箱均有目的地和路線號碼顯示。巴士設有兩道寬闊的閘門,位於車身中央和車尾,以氣壓控制開關。「長龍」的最大問題,是它轉向時的掃圈直徑達90呎,不適合在路窄多彎的港島區行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佳牌車廠改良巴士的制動系統,增加前輪轉向角度,令掃圈直徑能減低至約80呎。另外,車輛長度超過30呎或闊度超過8呎的車輛在街道上行駛,在當時是必須申請「超長車輛許可證」(Excess Dimension Permits)的。政府為了使長度達35呎7吋的「長龍」能順利投入服務,便向「長龍」發出豁免。1965年7月30日,有關當局以書面形式向中巴說明條例細則,20部「長龍」正式批准投入服務,但只准行走8號、8A8B三條路線。

中巴曾經於1973年12月23日,調派一部「長龍」行走過海隧巴102線,並安排兩名售票員在車上售票,相信是第一輛,亦是唯一一輛非一人控制巴士行走過海隧道路線。

在成功把「水翼船」重建為雙層巴士(S、LS)後,中巴決定把全數40部「長龍」改裝成30呎長的雙層巴士,最後一輛「長龍」於1975年被改為雙層巴士。

雙層巴士

全新一批雙層巴士

LW車隊(LW2-111)

本文所提及的LW車隊,並不包括丹尼士Loline三型(LW1)及二手阿拉伯四型雙層巴士(LW112-122)。

中巴在1962年決定引入雙層巴士時,已與佳牌車廠合作了八年。中巴本來打算向佳牌訂購100輛Wulfrunian型,這款巴士採用了氣墊懸掛、碟式剎車等先進技術,而且地台高度低矮,與丹拿珍寶利蘭亞特蘭大兩款第一代後置引擎雙層巴士相若[9]。但佳牌清楚Wulfrunian過於複雜、可靠度低,於是向中巴推介亞拉伯四型的改良版 - 亞拉伯五型。由於中巴對車隊內的亞拉伯四型的表現十分滿意,因此也不作他想,大批訂購亞拉伯五型雙層巴士。中巴合共訂購115部新車,並於1963年至1967年運抵香港,於中巴車廠內裝上Metal Sections的金屬雙層車身。新車全長30呎,闊7呎11吋,高14呎7吋,軸距為18呎6吋。首五部巴士於1963年3月4日正式投入服務,而餘下的新車亦於車身裝配完成後陸續投入各條市區幹線,如北岸幹線2號線和10號線行走,取代舊有的單層巴士。

全數115部新巴士,均配置了吉拿6LW引擎、丹拿Daimatic/佳牌四前速半自動波箱、Clayton Dewandre[10]風壓制動系統和「伯明翰」式車嘴。Metal Sections應中巴要求,設計了一款實而不華的雙層車身,設有兩道車門,前門闊、中門窄,樓梯正對著前門。載客量為83人,分別是上層43個座位,下層30個座位和10個企位。1963年5月,企位數目增至18個,後來修訂為23個。

1970年,中巴替其中五部試驗性裝上大馬力的6LX引擎,以評估雙層巴士行半山區的表現。同時,中巴開始實行車隊編制,為車隊加上編號。中巴為使用6LW引擎的雙層巴士編入LW車系,編號是LW2-111,其中「L」指長車身(30呎),「W」指6LW引擎。而該五部裝上6LX引擎的巴士,則編入LX車系,編號LX1-5,其中「L」指長車身(30呎),「X」指6LX引擎。中巴為了分辨LW和LX,除了使用車隊編制外,還以不同顏色的水箱欄柵來幫助員工區別兩車。中巴為LX的水箱欄柵髹上忌廉色[11],而LW的水箱欄柵則保留橙紅色示人[12]

由於6LX引擎的表現令中巴十分滿意,於是中巴決定為LW車系更換引擎,在1971至1977年間統一安裝6LX引擎。更換了引擎的LW,便會被編入LX車系,並得到一個新的LX編號。除了被編進訓練車隊的九輛LW(重新編號為T8-16)外,其餘的LW全數被更換引擎,成為LX車系的成員。

而在1977-1979年離開LW車隊的一批,全數撥入訓練學校。最後一部退出LW車隊的一手巴士是LW53,在1979年離開載客行列,重新編號為T16。其中LW34在1978年離開LW車隊後,被改為訓練巴士,成為T12,但其後該車於1986年改裝上亞歷山大CB型車身,成為共150輛的LX200車系的最後一員 - LX350。

LX車隊

一手底盤

上文提及,中巴把大部份LW車隊換成6LX引擎,並更改車隊編號為LX。首部LX在1970年出現,該部巴士在中巴實行車隊編制前已被改裝,因而被編為LX1。而首部從LW車隊轉為LX車隊的巴士是LW52,於1971年1月20日更改編號為LX6。

更換引擎的試驗效果,令中巴十分滿意,中巴隨即開展一個歷時七年的計劃,把全數亞拉伯五型30呎雙層巴士改換6LX引擎,以擴展雙層巴士的服務範圍。首先,中巴把17部700車系的6LX引擎與其中17部雙層亞拉伯五型的6LW引擎交換。鑑於佳牌製造的半自動波箱未能配合高扭力輸出的吉拿6LX引擎,波箱損耗甚大,中巴遂以SCG GB340半自動波箱替換之[13],而使用丹拿Daimatic半自動波箱的亞拉伯五型則毋須進行改動。

為配合即將隨海底隧道通車而開辦的過海路線,中巴於1971年向佳牌車廠增購十輛亞拉伯五型,配上吉拿6LX引擎。這十台巴士底盤,成為佳牌車廠於關門前最後出廠的產品,在零件上亦使用了更多的非佳牌產品,最明顯的便是車軸和波箱使用了丹拿的產品。車身整體上與之前的115部巴士相似,只是通往上下層的樓梯改為設於車身的中央,正向著中門的位置,而不像之前設於駕駛室的後方。這個改動,是為了配合一人控制計劃,前門登車,中門下車。樓梯正對著中門位置,方便上層的乘客下車。這十部LX於1971年11月至12月間投入服務,編號為LX13-16、20-23、29、30,而中間其他編號為由單層「長龍」巴士改裝而成的LX。

二手底盤

中巴於1974年,繼續計劃增購亞拉伯五型,不過由於佳牌車廠已關門,亞拉伯五型車系亦無以為繼,於是中巴決定向英國二手市場招手。適逢英國的West Midland Passenger Transport Executive於1974年淘汰其車隊中只有七年車齡、配Strachans車身的亞拉伯五型30呎雙層巴士,中巴遂於1974年決定向West Midland PTE購入其中十部。WMPTE放棄這批巴士時,其車身的結構已出現問題,加上中巴發現巴士的車身設計根本不適合改裝作一人控制模式,因此中巴決定只要底盤、不要車身,要求把巴士車身拆掉才運往香港,並由中巴重新裝嵌自家的黃洲車身或英國鋁材公司車身。

1976年,中巴再度向WMPTE購入六輛亞拉伯五型巴士。同樣地,巴士的車身於離開英國前已被拆掉。第二批六輛亞拉伯五型中,其中一輛於1963年出廠,配置AEC引擎。這副底盤於1977年抵港後,中巴將之翻新後又把它運到英國亞歷山大車身公司(Walter Alexander)位於蘇格蘭Falkirk的廠房,以讓亞歷山大研製一款專為半駕駛艙式底盤設計的新車身。這部配新車身的樣辦車成為後來的LX128(後來改為LX201),但LX129-133這批車隊編號從未在中巴車隊出現。至於另外五副底盤均於投入服務前裝嵌亞歷山大車身,並直接投放入LX200系列當中。

其後共有149部LX(一手30呎底盤、二手底盤、或由「長龍」改裝而成)被改成亞歷山大車身,成為LX201-349。而其餘的則維持原裝Metal Sections車身,最後一部原裝車身的LX巴士於1986年6月退役。

中型雙層巴士(M)

1966年11月,中巴向外界公佈,已訂購兩台配備大馬力引擎的雙層巴士,專為市郊及南區路線而設。消息公布的同時,這兩台「特別版」巴士底盤和由Metal Sections供應的車身散件已付運抵港,並進行裝嵌工序。底盤軸距有16呎4吋,裝上車身後全長28呎。動力配搭與先前的「長龍」和「水翼船」相同,也是配上吉拿6LX引擎和丹拿Daimatic四前速半自動波箱。1967年8月2日,兩部巴士率先調派到7號線服務,往來香港仔至中環,途經薄扶林道

增購的新巴士先後於1969-1971年間投入服務,迅即加強大部份南區路線的服務。最後一批共20輛M系新車,是佳牌車廠的「尾班車」,同時製造的還有十台供應給中巴的亞拉伯五型30呎巴士底盤。同樣地,由於這批巴士底盤出廠時佳牌已被丹拿收購,因此擁有很多丹拿製造的部件,如車軸、波箱等。1971年,中巴引入車隊編號制度,中巴為這批28呎的雙層巴士編為M車系,M代表中型(Medium),編號為M1-44。與LX和S相同,中巴將M的水箱欄柵髹上忌廉色[14],代表其車身為標準高度,並配有大馬力6LX引擎。

全數44台M系巴士一度是南區路線及郊區路線的主力。踏入八十年代,隨著港島多條道路擴闊工程陸續完成,很多原來以M、S和LS為主力的路線陸續改由載客量較多和新款的亞歷山大車身LX和勝利二型(LV)行走,亦是M退下火線的先兆。中巴於1982至1986年間大量淘汰M,而在1982年6月30日當日更有24部M系巴士同時退役。1983年7月開始,中巴更把車隊內的M、S和LS全數編為後備車。1986年後,M車系只餘下M17、40、42三輛仍然行走,中巴特別保留它們行走途經狹窄的大潭水壩的14號線。最後退役的是M42,於1991年11月退役,當中M41於1983年退役後被改裝成一部錢箱車

改建、重建

「長龍」改雙層

由於中巴希望將車隊雙層化以增加載客能力,同時「長龍」巴士的車尾結構無法承受長期超載的龐大重量而下墜扭曲[15],於是中巴計劃於1975年末前淘汰「長龍」,成為最後被淘汰的非一人控制巴士。1970年,中巴開始把車隊雙層化,加上首三輛重建的S車系取得成功,中巴遂決定把旗下40部「長龍」全數重建成雙層巴士,工程於1971年正式開始。

積極進取的中巴,也希望車隊能擁有類似對岸的九巴被喻為「巨無霸」的AEC Regent V和丹拿CVG6-34般巨型的巴士,以壯大車隊的運載能力,於是向佳牌車廠詢問其可行性。佳牌車廠極力勸阻,並遊說中巴把「長龍」的底盤長度縮短至30呎[16],與LW和LX看齊。最後,中巴接受了廠方的建議,將「長龍」的底盤軸距從22呎縮短至18呎6吋,並編入LX車隊。

首部改裝的巴士為LX7,於1971年4月23日登記,裝配黃洲一型車身。重建自「長龍」的LX,亦將水箱欄柵髹上忌廉色[17],代表其配有大馬力的6LX引擎,便於行走較多斜坡的路線。總共40部前身為「長龍」的LX裝配不同的車身,分別如下:

  • 第一期:黃州一型車身(LX7、8、11、26、37)
  • 第二期:二手巴士車身(LX34、36、39、41、42、44-50、58、60、61、67、68、70)
    • 包括:MCW Orion輕量金屬車身(Y.W.D.第二代)、MCW Orion輕量金屬車身(Y.W.D.第三代)、Northern Counties車身、MCW Orion輕量金屬車身(Y.W.D.第一代)、MCW Orion輕量金屬車身(South Wales Transport)、MCW Orion輕量金屬車身(Rhondda Transport)
  • 第三期:BACo(英國鋁材)車身(LX101-115)
  • 第四期:黃州二型車身(LX126、127)

隨著LX128/LX201的成功,不少阿拉伯五型被裝上亞歷山大車身,部份前身為「長龍」的雙層巴士亦不例外,為數共20部的前「長龍」雙層巴士被改裝上亞歷山大車身,其餘的則維持原來雙層巴士的車身。首部被改為亞歷山大車身的前「長龍」巴士為LX58,於1978年3月28日被重新登記為LX202,而最後一部未配置亞歷山大車身的前「長龍」巴士為1988年3月退役的LX111和LX113。最後一部退役的前「長龍」雙層巴士則是前LX107,於1985年改裝成配亞歷山大車身的LX348,最後於1996年6月4日退役。

「水翼船」改建為短陣雙層(LS、S)

1968年,AD4589因火警而嚴重燒毀。同時,原為M24的車身組件抵港,但M24的底盤卻要滯留英國,中巴遂嘗試把M24的車身縮短,並安裝在AD4589的底盤上,以測試這款雙層巴士的表現,以增加中巴車隊的載客量。但巴士仍需要有一些改動,例如改良懸掛系統、使用闊輪胎及改用大比例尾牙。經過一輪測試,試驗取得成功,中巴遂把AC4713和AC4714裝上減短了長度的M車系車身,成為26呎長的雙層巴士。兩者使用的車身,同樣是來自M車系的,取自原來M43和M44的車身改建而成。這次,中巴改良了車窗的長度,使整體車身外貌較之前來得更井井有條。

中巴為三部自行改建的樣辦車編為S車系,編號分別為S1-3,英文字母S代表短小(Short)的意思。三部「雙層水翼船」投入服務初期,中巴仍然安排售票員在巴士上售票,巴士提供23個企位。一人控制實施後,企位則一律被減至16個。

隨著S1-3的成功,中巴於是在1970至1976年間,逐步把餘下的「水翼船」重建為雙層巴士。但與S1-3不同,中巴未有再用M車系的車身組件重建「水翼船」,而是向Metal Sections購入新的車身部件建造下層車身,再利用原有車身結構建成上層車身[18],因而上下層窗柱並不對齊。共有49部「水翼船」被重建為S,另有56部「水翼船」成為LS。兩者的分別在於LS為矮車身,高度只有14呎2吋,較正常S車系矮5吋,以方便行走15線。為分便員工分辨S與LS,以免車身較高的S在加列山道天橋底發生意外,中巴將S的水箱欄柵髹上忌廉色,而LS則髹上藍色[19](當時中巴的車身色彩仍以橙紅色為基調),以資識別。

中巴自1973年1月重建出第一輛LS後,車廠便繼續建造最後數部S。同年4月,40部S重建完成後,中巴便全力建造LS。直至12月,中巴已建造了19部LS。不過,由於車廠忙於裝嵌新的「珍寶」及重建「長龍」,因此「水翼船」的重建工程在1974年1月至8月期間一度停止。1974年8月,中巴恢復「水翼船」的重建工作,但接著的LS20—23及建造中的五輛,合共九輛「水翼船」,車身高度出現了偏差。LS的標準高度為14呎2吋,但這九輛所謂的LS,高度卻是14呎4吋,比先前的批次高出兩吋,未能安全通過15號線途經的加列山道天橋底。這九輛巴士雖然較普通的S為矮,但無奈也被中巴重新編為S車系,成為S41-49。

中巴曾短暫試驗替S45和S46裝上高背座椅,作豪華巴士之用。時為1974年10月,當時市區停車場全面增加收費,中巴遂計劃開辦一系列豪華巴士路線,以吸引私家車車主改乘巴士往市區上班,爭取客源,行走6090線,車上不設企位。但由於收費昂貴,客量稀少,故該兩車最後被改為普通版本。

至於LS,除了是15號線的主力外,亦是西半山路線的主力,如1212A13等。此外,LS也是中巴的百搭車款,其26呎長的短小車身,加上大馬力的吉拿6LX引擎,幾乎能勝任中巴任何路線,只是載客量較低,與S同為78人,是香港最低載客量的雙層巴士之一(另一款為九巴的丹拿A型),惟部份車輛的載客量略有分別。

由於S和LS的載客量低,加上道路環境改善,以及新款的利蘭勝利二型丹尼士統治者投入服務,S和LS面對著與M同樣被淘汰的命運。中巴於1980年開始淘汰S及LS,原來由S行走的路線,全部改以載客量更高、更先進的亞歷山大車身LX和勝利二型(LV)行走,最後一部S為1985年6月25日退役的S7,而最後一部LS則是於1991年底退役的LS56。部份車輛在退役後被改裝為工程車訓練巴士

其中LS43曾經於1977年被新大嶼山巴士(嶼巴)借用,以測試雙層巴士在大嶼山行走的可行性。該次測試原訂於4月1日進行,但因未有合適船隻運載巴士而押後。[20]同年5月30日,巴士由英軍登陸艇從昂船洲載至銀礦灣,並於梅窩至大澳之間模擬載重行走。測試結果顯示,雙層巴士行走梅窩及長沙之間問題不大,但隨後通往大澳的道路路窄彎急,且路邊樹木多,易生危險。待沿途完成樹木修剪工程及嶼南道改善工程後,嶼巴最終由1980年起分批引入共15輛利蘭勝利二型雙層巴士於大嶼山行走。

重建車身:亞歷山大車身(LX200系列)

70年代末,中巴有感LX車系的Metal Sections車身已不能追上時代的標準,呈現老態。而車隊內的部份LX仍然使用可靠性低的二手車身,或是採用舊材料、耗油量大的黃洲車身。長遠來說,不但影響到乘客對巴士公司的印象,也影響到巴士的可靠性及保養的成本。為了延續LX的壽命,中巴決定替LX進行翻新及現代化工程,包括重裝一套現代化的車身,以及徹底翻新巴士的底盤、機械及制動系統。

1977年,位於英國蘇格蘭的亞歷山大車身公司首先作出回應,以自家的AL型車身作為設計藍本,替中巴的LX設計了一款新的雙層車身,名為CB型。這款極富線條美的新車身,擁有一個近似銳角的上層頭幅和尾幅,並且車身主要以鋁合金和玻璃纖維製成,方便維修、不易鏽蝕,亦大大減輕車身重量。從前的「伯明翰」式車嘴設計,則由一長方型的「鬼面罩」所取代,改善了引擎的散熱效果,亦減低駕駛室的溫度。中巴更特意在鬼面罩的右上角刻上「CMB」字樣,這個設計後來亦引伸至AV、AL、LV和DS上。至於車廂,內壁全以藍色碎花防火膠板代替以往的金屬鋁板,不但美觀,而且省卻工程人員為整個車廂髹漆的工作。車窗附設膠邊,除了令車身外型更加井井有條外,更可減少車窗在巴士行駛時所發出的噪音。新車身的總載客量為98人,包括上層45個座位、下層35個座位和18個企位,車內座椅以2+2形式編排。

整個翻新計劃歷時八年,至1986年才告完成。這150部「新」的LX,憑著其出色的爬坡表現和較短的車身,主力行走一些須攀爬大量斜坡的路線或途經大量「九曲十三彎」路段的路線,如7、9、14、37、47、77、91、94等,這些路線之前大多由其他成員如S、LS、M和PD擔綱,也逐步被LX取代,LX亦因此有「爬山號」的稱號。

正如上文所述,中巴首部亞歷山大車身的阿拉伯五型為LX128(其後改為LX201),而首部改裝的LX是前LX58,改裝後的車隊編號是LX202。

中巴其後於1988年開始計劃大規模淘汰車隊內載客量少於100人的雙層巴士,以減低車隊的平均車齡和增加車隊整體的載客能力,包括LX和XF,以LX行走的路線則大多由LV取代。加上在1993年及1995年,中巴兩度被削減路線共40多條,在車隊過剩的情況下,中巴更大量淘汰這兩款巴士。在1995年內,更有20部阿拉伯五型巴士退役,只在14、47、77仍然能找到LX的蹤影,當時LX只剩20部。

到1996年,只有14號線仍有阿拉伯五型巴士行走。1996年5月30日是阿拉伯五型最後服務的日子,當日LX319完成14號線的服務後,正式為阿拉伯五型在中巴的34年載客生涯劃上句號。但LX319並不是最後退役的阿拉伯五型,最後退役的是LX332,於1996年5月30日後被編入後備車隊,其後於1997年3月正式退役。

因意外而退役的佳牌阿拉伯五型

Emblem-important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擴充,歡迎協助擴充來改善這個條目或者段落
更多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找到。
歡迎擴充條目完成以後除掉本模板。

於1983年至1996年期間有5輛佳牌阿拉伯五型因為交通意外或火警而退役,而且大部分是翻新的亞歷山大車身兼底盤。

  • 1983年1月20日:上午十一時許,一名車長駕駛23A線巴士擬於勵德邨總站掉頭,但遭其前方停泊於勵德邨道盡頭之巴士掉頭處的一輛LS25/AH4081阻礙,該車長遂登上前車,圖先將之駛走以便己車掉頭,詎料掉頭期間LS25突然失控,撞毀鐵欄後跌落百米高山崖,墮入蓮花宮東街的一處空置地盤。LS25車身嚴重損毀,意外後退役;肇事車長則被困駕駛室,身受重傷而送院救治。[21][22][23]
  • 1984年1月28日:早上八時許,一輛中巴1號線往跑馬地方向的LX326/CT5776在跑馬地黃泥涌道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外失控衝上行人路,撞向一群正排隊索取該校入學申請表的家長,造成6死8傷。事發後兩天,中巴派出一輛丹拿/利蘭珍寶(SF2/CB5831)在事發現場重組案情。兩輛巴士事後退役。[24][25][26],該兩車為方便處理保險手續、法庭訴訟及成為死因庭證物(包括拆出頭軸零件用作實物對比的呈堂証物。),一直待在中巴柴灣車廠,及後1993年被拖往小西灣廠,最後兩車於1997年隨著死因庭聆訊完結後被拖往珍寶廠拆卸。
  • 1992年11月29日:早上六時許,中巴小西灣廠發生大火,意外中涉及2輛佳牌阿拉伯五型(LX301/CK5321及LX341/CZ5425),兩輛巴士事後因上層車廂嚴重燒毀及車齡問題(兩車分別於1965年及1967年出牌,並於1981年及1983年翻新車身底盤及重新出牌)而提早退役。[27][28]
  • 1996年3月31日:早上十時許,一輛中巴14線往赤柱方向的LX345/DC3424與一輛行走9號線往石澳方向的利蘭勝利二型(LV84/CM2206)在大潭道興民邨與一輛失控的泥頭車、私家車及的士相撞,3人受傷。[29][30]涉事的LX345/DC3424事後因車齡問題(1966年出牌,並於1984年翻新車身底盤及重新出牌)而提早退役。

工程車與訓練巴士

在中巴的工程車訓練巴士車隊中,阿拉伯五型佔了絕大多數。前者多是從「水翼船」改裝而成,而後者則來自LW巴士。

工程車

訓練巴士

圖庫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因翻譯問題,阿拉伯或寫成亞拉伯。
  2. 除阿拉伯五型外,中巴亦曾擁有100輛佳牌UF型和135輛阿拉伯四型
  3. 在1971年,中巴載客車隊除了一輛丹尼士Loline三型(LW1)外,均為佳牌出品。
  4. http://archive.commercialmotor.com/article/13th-april-1962/37/new-low-frame-guy-arab-chassis
  5. http://www.historywebsite.co.uk/Museum/Transport/Buses/Guy/guyhistory7.htm
  6. 佳牌Big J系列貨車仍於佳牌廠房內生產,廠房直至1982年才關門 http://www.historywebsite.co.uk/Museum/Transport/Buses/Guy/guyhistory7.htm
  7. https://www.flickr.com/photos/46986413@N07/10469079526/in/album-72157636606823036/ 4864為「細雞」,AD4563為「水翼船」
  8. 《香港巴士識別 第二集 - 古老篇》p.126
  9. http://archive.commercialmotor.com/article/26th-august-1960/64/doubledecke-listory-is-made-by-guy
  1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5526359193/permalink/10154097771519194/?comment_id=10154098562549194&reply_comment_id=10154099916679194&comment_tracking=%7B%22tn%22%3A%22R2%22%7D
  11. 圖片摘自《蛻變中的香港巴士》http://i305.photobucket.com/albums/nn202/ntoreg/23_lx65.jpg
  12. 圖片摘自《Hong Kong Buses V.1,by Mike Davis》http://i305.photobucket.com/albums/nn202/ntoreg/2_lw83.jpg
  13.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5526359193/permalink/10154097771519194/?comment_id=10154098562549194&reply_comment_id=10154102711764194&comment_tracking=%7B%22tn%22%3A%22R%22%7D
  14.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cliffie1/6155146087
  15.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5526359193/permalink/10154097771519194/
  16.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5526359193/permalink/10154097771519194/?comment_id=10154098562549194&reply_comment_id=10154102315764194&comment_tracking=%7B%22tn%22%3A%22R1%22%7D
  17.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3724683908063&set=a.10153724683858063.1073741940.562228062&type=3&permPage=1
  18.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5526359193/permalink/10154558703834194/?comment_id=10154559108999194&reply_comment_id=10154559127764194&comment_tracking=%7B%22tn%22%3A%22R9%22%7D
  19. 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12765049&page=4#pid184036326
  20. 〈大嶼山决發展旅遊區 擴雙綫公路 計劃試行雙層巴士方便遊人〉,《華僑日報》,1977-03-27
  21. 〈巴士飛墜百呎山崖 全車變成廢鐵 司機重傷送院〉,《大公報》,1983年1月21日。
  22. 〈中巴墮下百米山坡 全車毀爛司機重傷〉,《華僑日報》,1983年1月21日。
  23. 意外後巴士照片,由John G. Lidstone拍攝
  24. 1984年1月28日 跑馬地巴士意外6死8傷,Uwants.com。
  25. 當年今日 - 跑馬地中巴衝上行人路意外,YouTube
  26. 1984年中巴LX326於跑馬地之嚴重交通意外,中華巴士紀念館。
  27. 小西灣廠-火燒連環船及搬遷,中華巴士紀念館
  28. 中巴小西灣車廠火警 (29/11/1992),YouTube
  29. 大潭道泥頭車意外 (31/3/1996),YouTube
  30. 泥頭車失控壓的士撞巴士〉,《東方日報》,1996年4月1日。
  31.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viewthread.php?tid=621419
  32. http://www.chinamotorbus.com/retire/retire-t9/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