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Kowloon City),指九龍城區中部,舊九龍寨城及聯合道以東、亞皆老街以北的地段,是區內歷史悠久的區域。
歷史[]
九龍城在香港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宋朝是「官富場」的一地段[1] ,而九龍寨城的起源則在明朝開始,早於十五世紀被當時中國的官員使用。
九龍寨城是滿清政府在九龍半島的主要辦公地方,滿清政府於1842年割讓香港島後,此處便成為清政府對抗英國殖民地統治的重地。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九龍寨城便成為「三不管」地帶,沿用滿清律例,但滿清政府已於1912年2月12日滅亡,港英政府及民國政府又不能管轄該區,管理非常混亂。
城南區(指現今太子道西至賈炳達道一帶)在港英政府租借新界後,歸入港英政府管轄,太子道(後分拆為太子道西)一帶由於屬割讓地段,完全由港英政府管轄。
踏入二十世紀,九龍界線漸趨模糊,地租問題日漸浮現,政府闢建界限街,於1934年通車,以實體道路來處理地租問題。政府又在1930年代擴建太子道至九龍東(即今彩虹交匯處),與啟德機場相連,及後分拆為太子道西及太子道東,以九龍城打鼓嶺道為交界點。
區內巴士服務早在1920年代(前專營權時期)誕生,九龍汽車營辦一條路線往返九龍城與油麻地(即九巴1號線的前身);當時啟德汽車也在九龍城區經營,至1933年地區專營權生效為止。
戰後,九巴1號線服務範圍一直維持至今,是九巴老牌路線之一;當時太子道大部份路段是雙向道路,扮演著區內骨幹道路的角色。二戰結束後,國內發生內戰,大量移民湧入香港,其中九龍城是移民主要聚居地之一,集中在九龍寨城及城南區一帶。界限街及太子道西與九龍塘一樣,是達官貴人及中產階級的住處。
1950年代,香港人口大幅增長,黃大仙區、觀塘區陸續被納入重點規劃範圍,九龍城巴士路線網絡也急速發展,加上啟德機場新跑道於1958年啟用,提升航空效率,九龍城自此成為九龍半島主要交通樞紐,巴士往來絡繹不絕。
困擾政府多年的九龍寨城問題,最後中英雙方在1987年達成協議,全面拆卸城內所有房屋。政府於九龍寨城原址興建公園,於1993年啟用。
雖然啟德機場於1998年關閉,九龍城交通樞紐地位保持不變。現時,政府大力「起動九龍東」,啟德發展區各項工程分階段展開,香港第一個郵輪碼頭亦於2013年6月啟用。同時,附近已興建多幢住宅及屋邨(如:啟晴邨、德朗邨等),日後港鐵啟德站將為區內帶來新面貌。
街道結構[]
九龍城的主要幹道包括界限街、太子道西、亞皆老街及聯合道,其中界限街在九龍城一段是東行單向,太子道西、亞皆老街則與馬頭涌道(馬頭圍)、太子道東(啟德)交接,集結成太子道交匯處。
聯合道連接黃大仙區的樂富邨,南面一段為九龍塘與九龍城的分界。
九龍寨城及城南區的主要道路包括東頭村道、聯合道及太子道西,而穿梭城南區的主要骨幹橫行街道衙前圍道只有兩條巴士路線途經,其中一條更只途經東行線。
巴士總站[]
目前九龍城並無任何專營巴士總站,雖九龍城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及九龍城(盛德街)總站均以「九龍城」為名,但實際上兩者分別位於土瓜灣及馬頭圍,不在九龍城的範圍。
小巴總站[]
- 九龍城 (龍崗道) 總站:位於龍崗道1號,近太子道西,曾是公共小巴西貢至九龍城線(已取消)的總站,現時只當公共小巴旺角至西貢線有人留座時才繞經及停靠。
- 九龍城 (獅子石道) 總站:位於獅子石道70號,是公共小巴九龍城至荃灣線及九龍專綫小巴69線的總站。
- 九龍醫院:位於亞皆老街147A號山頭,是九龍專綫小巴17M線的循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