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辦的新界市區巴士路線33,由九巴營辦,來往荃灣碼頭及深水埗碼頭,途經大窩口邨、葵涌新區、葵興邨、葵芳、荔枝角大橋、美孚及長沙灣。
因應荃灣一帶發展,此路線於1963年9月開辦,在七十年代曾是荃灣區班次最頻密的巴士路線。地下鐵路荃灣綫於1982年通車,以及工業逐漸式微,令此路線地位大不如前,加上其服務範圍與33A線大幅重疊,終在1991年6月停辦,併入33A線。
歷史
- 1963年9月1日:33線投入服務,往返荃灣碼頭及深水埗碼頭(總站分別設於楊屋道及海壇街)。[1]
- 1963年11月1日:來回程往返楊屋道及青山道的路途不再途經眾安街、街市街及大河道(後兩者原本只有深水埗方向途經),改經德士古道。[2]
- 1966年2月13日:荃灣總站遷往新落成的荃灣中約總站。
- 「荃灣中約」總站在1968年初改稱「荃灣碼頭」,即荃灣大會堂廣場現址。
- 1967年6月25日至9月2日:受六七暴動影響而暫停行走。
- 1967年11月18日:來回程改經介乎眾安街與德士古道之間的一段沙咀道,不再途經楊屋道。[3]
- 1968年10月30日:來回程改經大窩口道(去程並繞經上角街)、葵涌道及荔枝角大橋,以配合荔枝角大橋及葵涌道於前一晚通車。[4]
- 1968年11月5日:往深水埗碼頭方向在葵涌道近下葵涌村未命名新路增設分站。[5]
- 1970年7月26日:上午十時起,為配合蝴蝶谷道口的「荔枝角交替天橋」通車:[6]
- 1972年9月11日:來回程繞經葵芳邨未命名道路。[7]
- 1973年6月4日:深水埗碼頭總站由海壇街近北河街遷往醫局街。
- 1978年6月25日:深水埗碼頭總站由醫局街遷往新落成的碼頭廣場。
- 1991年6月6日:取消服務,由33A線往大角咀碼頭方向改經葵安道(後改稱葵益道)[註 1]及葵涌道,以及往荃灣碼頭方向提前至長沙灣道近欽州街實施分段收費作替代。
服務時間及班次
33線停辦前的時間表 | ||
---|---|---|
服務時間(深水埗碼頭開) | 服務時間(荃灣碼頭開) | 班次(分鐘) |
每日 | ||
06:00-00:00 | 06:00-00:00 | 10-20 |
九巴33線服務時間及班次(1970年10月30日生效)[9] | ||
---|---|---|
由深水埗碼頭開出 | 由荃灣碼頭開出 | 班次(分鐘) |
每日 | ||
06:00-07:14 | 06:00-06:35 | 7 |
07:21-23:27 | 06:42-23:18 | 6 |
23:33-00:33 | 23:24-00:30 | 10/12 |
九巴33線開辦時之服務時間及班次(1963年9月1日生效) | ||
---|---|---|
由深水埗碼頭開出 | 由荃灣碼頭開出 | 班次(分鐘) |
每日 | ||
06:00-10:12 | 06:35-10:54 | 7 |
10:12-10:59 | 10:54-11:34 | 8 |
10:59-17:17 | 11:34-17:52 | 7 |
17:17-17:57 | 17:52-18:32 | 8 |
17:57-23:12 | 18:32-23:47 | 7 |
收費
全程收費:$2.3
此路線設有12歲以下小童半價優惠;上車付款,不設找續。
1963年9月1日開辦時
深水埗碼頭 $0.3 九華徑 $0.3 $0.1 葵涌 $0.4 $0.2 $0.1 荃灣碼頭 甘泉街往深水埗碼頭:$0.2
行車路線
停辦時(1991年6月)行車路線
此路線的全程行車里數約為11.9公里,行車時間約為47分鐘。(平均行車時速約為15.2公里)
- 往荃灣碼頭方向:途經欽州街、長沙灣道、葵涌道、葵富路、興芳路、葵興路、禾塘咀街、大窩口道、德士古道、沙咀道及圓墩圍
- 往深水埗碼頭方向:途經圓墩圍、大河道、沙咀道、德士古道、大窩口道、上角街、大窩口道、禾塘咀街、葵興路、興芳路、葵安道[註 1]、葵涌道、長沙灣道、通州西街、青山道及欽州街
1970年7月26日至1972年9月10日的行車路線
- 往荃灣碼頭方向
全程行車里數約為6.94英里,行車時間約為68分鐘。
途經:海壇街、南昌街、荔枝角道、欽州街、長沙灣道、葵涌道、葵安道[註 1]、未命名道路[註 2]、禾塘咀街、大窩口道、德士古道、沙咀道及未命名道路
九龍巴士33線(深水埗碼頭→荃灣碼頭) | ||||
---|---|---|---|---|
序號 | 地區 | 街道 | 車站名稱 | 備註 |
1 | 深水埗 | 海壇街 | 深水埗碼頭總站 | 門牌168B-194號外,北河街以西 |
2 | 深水埗 | 欽州街 | 大南街以北,近警署 | |
3 | 深水埗 | 欽州街 | 鴨寮街對面,近軍部地段 | |
4 | 深水埗 | 長沙灣道 | 九江街以北,近軍部地段 | |
5 | 長沙灣 | 長沙灣道 | 永隆街以北,廉租屋邨第四座對面 | |
6 | 長沙灣 | 長沙灣道 | 長發街以北,廉租屋邨第一座對面 | |
7 | 長沙灣 | 長沙灣道 | 汝州街對面、通利工業大廈對面[註 3] | |
8 | 長沙灣 | 長沙灣道 | 醫局街對面,香港紗廠對面 | |
9 | 荔枝角 | 葵涌道 | 荔灣道以東,近美孚新邨 | |
10 | 葵涌 | 葵涌道 | 大連排道對面,近葵芳邨 | |
11 | 葵涌 | 葵安道[註 1] | 葵涌道以西,近閩僑第二小學 | |
12 | 葵涌 | 未命名道路 | 葵興邨第一座對面 | |
13 | 葵涌 | 未命名道路 | 禾塘咀街以南,葵興邨第四座對面 | |
14 | 葵涌 | 禾塘咀街 | 建康街對面 | |
15 | 葵涌 | 大窩口道 | 近徙置區第二十七座 | |
16 | 葵涌 | 大窩口道 | 徙置區第十八座對面,近上角街 | |
17 | 大窩口 | 大窩口道 | 石頭街以南,球場對面[註 4] | |
18 | 大窩口 | 大窩口道 | 大廈街以南,第十一座對面(巴士避車處) | |
19 | 大窩口 | 德士古道 | 沙咀道以東,近徙置事務處職員宿舍 | |
20 | 荃灣市中心 | 沙咀道 | 關門口街對面,近古坑道 | |
21 | 荃灣市中心 | 沙咀道 | 川龍街以南,近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 |
22 | 荃灣市中心 | 荃灣碼頭總站 | ||
上表所載資料以1972年2月1日調查當日為準。 |
- 往深水埗碼頭方向
全程行車里數約為7.26英里,行車時間約為68分鐘。
途經:大河道、沙咀道、德士古道、大窩口道、上角街、大窩口道、禾塘咀街、未命名道路[註 5]、葵安道[註 1]、葵涌道、荔枝角海灘道、長沙灣道、通州街、青山道、欽州街及海壇街
九龍巴士33線(荃灣碼頭→深水埗碼頭) | ||||
---|---|---|---|---|
序號 | 地區 | 街道 | 車站名稱 | 備註 |
1 | 荃灣市中心 | 荃灣碼頭總站 | ||
2 | 荃灣市中心 | 沙咀道 | 川龍街以北 | |
3 | 荃灣市中心 | 沙咀道 | 古坑道以北 | |
4 | 大窩口 | 德士古道 | 沙咀道以東,徙置事務處職員宿舍對面 | |
5 | 大窩口 | 大窩口道 | 大廈街以南,近徙置區第二座 | |
6 | 大窩口 | 大窩口道 | 石頭街以北,近球場[註 6] | |
7 | 葵涌新區 | 上角街 | 大窩口道以北,徙置區第十座對面 | |
8 | 葵涌新區 | 大窩口道 | 徙置區第二十七座對面 | |
9 | 葵涌新區 | 禾塘咀街 | 大窩口道以北,近街坊會 | |
10 | 葵涌 | 未命名道路 | 禾塘咀街以南,近葵興邨第四座 | |
11 | 葵涌 | 未命名道路 | 近葵興邨第一座 | |
12 | 葵涌 | 未命名道路 | 葵安道[註 1]以北,近閩僑第二小學 | 今興芳路花園外 |
13 | 葵涌 | 葵涌道 | 大連排道以南,葵芳邨對面 | |
14 | 荔枝角 | 荔枝角海灘道 | 葵涌道天橋對面,近美孚新邨 | |
15 | 長沙灣 | 青山道 | 通州街以東 | |
16 | 長沙灣 | 青山道 | 汝州街以西,近大南街 | |
17 | 長沙灣 | 青山道 | 長發街以北,近興華街 | |
18 | 長沙灣 | 青山道 | 東京街以北,近永隆街 | |
19 | 深水埗 | 青山道 | 九江街以北,近營盤街 | |
20 | 深水埗 | 欽州街 | 汝州街以南 | |
21 | 深水埗 | 海壇街 | 深水埗碼頭總站 | 門牌168B-194號外,北河街以西 |
上表所載資料以1972年2月1日調查當日為準。 |
開辦時(1963年9月1日)行車路線
利用狀況
七十年代
根據工務局交通運輸調查部於1972年2月1日進行的實地調查,此路線全日總客量推算為22,086人次,其中往深水埗方向最繁忙一小時的載客率達93%,反方向亦達79%。在此路線當時共39個中途站中,最繁忙者分別位於沙咀道、葵涌邨和長沙灣,皆有超過1,000人次上落。[9]
研究結果顯示,於深水埗碼頭總站登車的乘客,佔西行總客量67%;而在荃灣碼頭總站和沙咀道上兩個巴士站登車者,亦佔東行客量的53%。由此可見,33號線當時主要客源為深水埗碼頭總站往返大窩口邨和葵興邨的乘客,輔以上述兩邨往返荃灣碼頭總站的客流。[9]
圖集
註釋
- ↑ 1.0 1.1 1.2 1.3 1.4 1.5 葵安道於1970年3月6日刊憲命名時,實只有由葵涌道東延至大連排道的一段,葵涌道以西的一段(即今日的葵益道)當時並無命名,但一般被視作葵安道的一部份。直至2001年7月13日,該段被誤稱為「葵安道」的未命名道路才正式獲賜「葵益道」之名。
- ↑ 此三段未命名道路,頭尾兩段於1974年4月19日命名為興芳路及葵興路;中段未命名道路為當時的葵興巴士總站,即葵興站總站現址。
- ↑ 通利工業大廈(Tonley Industrial Building)位於長沙灣道778至784號,已於九十年代重建為香港中心。
- ↑ 原文為「Tai Wo Hau Rd. south of Shing Hau Street」。按報告內照片及地圖推斷,「Shing Hau Street」當為「Shek Tau Street」之誤。
- ↑ 此三段未命名道路,頭尾兩段於1974年4月19日命名為葵興路及興芳路;中段未命名道路為當時的葵興巴士總站,即葵興站總站現址。
- ↑ 原文為「Tai Wo Hau Rd. north of Shing Hau Street」。按報告內照片及地圖推斷,「Shing Hau Street」當為「Shek Tau Street」之誤。
相關條目
- 九巴33A線
- 九巴33A線(第二代)(已取消)
- 九巴33B線(已取消)
- 九巴33C線(已取消)
參考文獻
- 1990年公共交通服務詳情表
- ↑ 〈北角與九龍城紅磡 渡輪今開航 港九巴士配合調整路線〉,《華僑日報》,1963年9月1日。
- ↑ 〈新界兩線巴士 今天起改道〉,《大公報》,1963年11月1日。
- ↑ 〈配合葵涌工業人口發展 荃灣增兩巴士新綫 兩路內綫恢復行駛〉,《華僑日報》,1967年11月18日。
- ↑ 〈九龍巴士乘客宜知 三綫明晨改道 配合新橋新路開用〉,《華僑日報》,1968年10月29日。
- ↑ 〈下葵涌新村闢車路 即接通葵涌道 兩路巴士昨在路口先設一站〉,《華僑日報》,1968年11月6日。
- ↑ 〈新荔枝角天橋建成長九百呎 明早開放通車 西行車輛可通往荔枝角大橋及青山道〉,《華僑日報》,1970年7月25日。
- ↑ 〈在統一碼頭舊站旁 新巴士總站啟用〉,《大公報》,1972年9月11日。
- ↑ 九龍汽車(一九三三)有限公司通告,華僑日報,1973-07-16,第7頁。
- ↑ 9.0 9.1 9.2 9.3 Ho Chi Yin,《Technical Report No. 106 - Public Transport - K.M.B. Route Studies - Inventory & Characteristics - Route No. 33》(香港:香港工務局交通運輸調查部,1972年11月)。
外部連結
- 相關圖片 [1] D873行走33線-中華巴士紀念館
|
|
除非特別說明,社區內容使用CC-BY-SA
授權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