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辦的新界郊區巴士路線15B,由九巴營辦,來往佐敦道碼頭及沙田,途經旺角、深水埗及大埔道。此路線可被視為現今來往佐敦及沙田,同樣途經大埔道的81線雛形。
歷史[]
- 1953年2月14日:此路線之前身15A投入服務,逢農曆新年期間提供服務,來往佐敦道碼頭及沙田,以應付農曆新年期間公共交通需求大增,並輔助15線。當時沙田總站位於大埔公路近沙田火車站,途經佐敦道、彌敦道及大埔道。服務日期至2月20日為止(農曆年初一至年初七)。[1]
- 1954年2月1日:路線編號改為15B,逢農曆新年期間,改為農曆年廿八至年初七服務。[2]
- 1955年1月24日:改為農曆年初一至年初七服務。[3],並由於炮台街道路損毀及油旺區渠務工程,於公眾四方街及佐敦道間改經廣東道,不經炮台街。[4]
- 1956年2月9日:改為農曆年廿八至年初八服務。[5]往沙田方向回復途經炮台街、公眾四方街及上海街。[6]並新增一分段一毫由大圍至沙田,增設郊區路線行李及貨物收費,4.5公斤至22.5公斤加收車費半價,22.5公斤至45公斤加收一成人車資。並必須把貨物放置巴士車尾指定的行李位置,不准貨物佔用座位。[7]
- 1958年2月16日:因上海街已改為只准南行,炮台街、新填地街及附近一段廣東道改為只准北行。故往沙田方向由炮台街起,改經新填地街、旺角道、廣東道前往太子道,不再途經公眾四方街及上海街。重設巴士站於:炮台街39、83、129號;新填地街175、267、361、419A、473號及廣東道1129號與鴉蘭街球場外。[8]
- 1958年8月23日:改為每日服務,試辦期一週,先行派車二輛,每40分鐘一班。為15的輔助線,用以試驗於對15及15A線之疏導作用。於觀察期內委派交通部高級文員輪流担任售票工作,以方便整理行車數據。[9]因為路線相當受歡迎,不久已加至四輛巴士行走。
- 1958年10月1日:沙田區總站由沙田火車站伸延至何東樓碼頭。[10]
- 1958年12月1日:由於15A加密班次至十分鐘一班,而且當時車長較為缺乏,九巴決定將大埔公路一切乘客及巴士資源集中於該線,認為再沒有沙田短途路線存在的必要[11],此路線回復只於農曆新年期間來往佐敦道碼頭及沙田的服務。
- 1960年2月15日:往沙田方向改經廣東道及公眾四坊街(今眾坊街)轉入新填地街,往佐敦方向亦途經公眾四坊街及廣東道,不再直接由上海街轉入佐敦道。
- 1960年12月1日:來回改經荔枝角道及南昌街,往沙田方向回復經炮台街轉入新填地街。
- 1961年2月14日:再度提升為每日服務。
- 1963年5月1日:增設石梨貝分段收費點。
- 1966年:往沙田方向恢復經廣東道及公眾四坊街(今眾坊街)轉入新填地街。
- 1967年5月5日:往佐敦道碼頭於南昌街後改經長沙灣道及欽州街前往荔枝角道。
- 1967年6月25日:六七暴動期間,九巴以缺乏人手為由,暫停此路線服務,此後並無重新投入服務。
服務時間及班次[]
由佐敦道碼頭開出 | 由沙田開出 | 班次(分鐘) |
---|---|---|
每日 | ||
06:04-06:37 | 06:47-07:20 | 11 |
06:48-11:03 | 07:31-12:08 | 7½ |
11:10½-13:44 | 12:15½-14:27½ | 11 |
13:55½-19:33 | 14:38½-18:38 | 7½ |
19:40½-22:14½ | 18:45½-22:57½ | 11 |
1961年 | ||
---|---|---|
由佐敦道碼頭開出 | 由沙田開出 | 班次(分鐘) |
每日 | ||
06:05-22:15 | 06:45-22:55 | 10 |
1958年8月23日起 | ||
---|---|---|
由佐敦道碼頭開出 | 由沙田/何東樓開出 | 班次(分鐘) |
每日 | ||
06:00-20:00 | 06:40-20:40 | 40 |
收費[]
15B線歷年收費沿革 | ||||||||||||
---|---|---|---|---|---|---|---|---|---|---|---|---|
收費調整生效日期 | 全程收費(成人) | 分段收費 | ||||||||||
1963年5月1日[12] | 50¢ |
| ||||||||||
1963年2月1日 |
| |||||||||||
1955年11月1日 |
| |||||||||||
1953年2月14日 | 不設分段收費 |
行車路線[]
相關條目[]
- 九巴15線(第二代)(已取消)
- 九巴15A線(第一代)(已取消)
參考資料[]
- ↑ 〈新界線巴士 明起恢復常狀〉,《華僑日報》,1953年2月19日。
- ↑ 〈渡輪延尾渡 巴士通沙田 青山新墟也闢巴士新線〉,《大公報》,1954年2月1日。
- ↑ 〈九龍巴士由今日起增車行走各線〉,《華僑日報》,1955年1月22日。
- ↑ 〈炮台街修路 數線巴士改道行駛〉,《華僑日報》,1954年10月19日。
- ↑ 〈新年期內 港九水陸交通 盡量方便市民〉,《華僑日報》,1956年2月10日。
- ↑ 〈九龍污渠將完成 海底大渠下月動工〉,《工商晚報》,1955年7月3日。
- ↑ 〈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通告〉,《華僑日報》,第9頁,1955年11月1日。
- ↑ 〈油麻地及旺角區四條街道 明日起單行車〉,《香港工商日報》,1957年8月31日。
- ↑ 〈九龍巴士試行開闢 十五號B線 行走佐敦道至沙田〉,《香港工商日報》,1958年8月24日。
- ↑ 〈沙田巴士線 伸至何東樓〉,《華僑日報》,1958年10月2日。
- ↑ 〈文婂渡與上水 巴士班次增加 十五號BC線取消〉,《工商晚報》,1958年12月1日。
- ↑ 〈十五號B沙田綫巴士 昨起在石梨背設分段〉,《華僑日報》,1963年5月2日。
參考資料[]
- 《二十世紀巴士路線發展史(九龍)》,容偉釗
- 《第二十回香港年鑑 1967》,華僑日報
以沙田區作總站或折返點的已取消巴士路線(以下為目的地區份) | |
---|---|
港島區 | |
九龍東 | |
九龍西 |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
區內線 |
以油尖旺區作總站或折返點的已取消巴士路線(以下為目的地區份) | |
---|---|
港島區 | |
九龍東 | |
九龍西 | <油尖旺區內> 5(第一代) • 5M(第一代) • 10(第二代) • 202(第二代) • B1(第一代) • M1 • M5 • K15 <往返深水埗區> 2C • 4 • 4A • 6A(第一代) • 6A • 6C(第一代) • 6S • 6X(第一代) • 7A(第一代) • 7R • 8(第一代) • 12B • 12K • 12R • 202(第一代) • 202 • 203 • 206 • 206S • 210 • 212(第一代) • 216 • M2 • K16 • N6 • N701 <往返九龍城區> 1K • 2B(第三代) • 2K • 3A(第一代) • 3A(第二代) • 4(第一代) • 5A(第一代) • 5B(第一代) • 11A(第一代) • 20 • 25 • 201 • 207 • A1 • A4 • A8 • M7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往返元朗區> 9(第一代) • 50 • 68S • 69B • 69P(第一代) • 250 • 268B(第一代) • 269B(第一代) • N68 • N268 <往返屯門區> 16C • 27(第一代) • 59S • 257B • 258B • 258C • 260A • 260P • 260S • 267S <往返荃灣區> 16B(第一代) • 16B(第二代) • 31B(第一代) • 32M(第一代) • 33M • 38P(第一代) • 60(第一代) • 238S • N21D • N21R <往返葵青區> 42R← • 44P • 44S • 45M • 235X • 237A • 241S • 244X • 246 <往返離島區> N22 • P21 • T21 • X21(第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