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已停辦的新界郊區巴士路線15,由九巴營運,來往上水文錦渡

歷史[]

雖然大埔公路為香港其中一條主要幹道,但由於道路與鐵路平行,為保障鐵路的營運利益,政府對巴士公司開辦與鐵路平行的巴士路線極為審慎。而且當時深水埗沙田火車站一段的大埔公路路況差劣,又經常發生山泥傾瀉,而在戰前又因修築城門水塘石梨貝水塘九龍水塘,為免產生意外,政府一直嚴禁巴士行走該路段。除1931年大埔滘赤蘭坑火車嚴重事故,啟德汽車臨時開辦往來尖沙咀碼頭沙田火車站之巴士路線,但服務三日即被政府以路況危險的理由勒令停開。可見當時大埔公路的路況。

戰後遇到接踵而來公共事業的工潮,市民基本生活也受到影響。政府為避免社會問題影響復甦,縱然政府資源緊拙,但盡力恢復基本的建設,而且也對鐵路的輔助服務採取開放態度。

  • 1947年10月7日:由於國內政局不穩,大量國內難民湧入香港,加上當時罷工潮,各公共事業也醞釀罷工,由於邊境客運需求強勁,政府也願意引入鐵路輔助的服務,以免因工潮而癱瘓。九巴決意暫停九龍區巴士改組,向政府租用約二十輛軍車及貨車處理新界交通,並輔助往來深圳的客運,其中一條路線15線投入服務,來往佐敦道碼頭文錦渡[1][2]文錦渡總站設於深圳木湖橋邊,方便乘客往來國內。
    • 由於路線路況存在一定危險性,此路線規定車輛時速不能超過時速20哩(32公里);軸距不能超過169吋。單程行車時間100分鐘為當時行車時間最長路線,休息時間20分鐘。[3]
    • 服務時間為06:00-19:45,每40分鐘一班。[4]
  • 1949年9月7日:因國共內戰嚴守邊防,上水十字路以東及粉嶺十字路以西(即今馬會道)定為軍事專用道,只准軍車行走,此線改行粉嶺路文錦渡路[5]
  • 1949年10月16日:因新中國成立後邊境軍團零星衝突,巴士服務一度只能前往上水,當日中午後以緩衝為由,所有班次只能停於新屋嶺村蓮麻坑路口。[6]大概此時起,新屋嶺村作為文錦渡總站停靠位置。
  • 1949年10月27日:首度派出正規巴士三輛加入行走。[7]
  • 1951年3月:因應聯和墟新設墟市,繞經墟市內新設之停留站。[8]
  • 1951年6月15日:由於港英政府實施邊境禁區政策,[9]港方邊境從當日起無法自由進出國內,[10]巴士及民用車輛不能駛入禁區(邊境道路及以北一帶)。新屋嶺村成為文錦渡永久總站。
  • 1951年6月:由於聯和墟連接沙頭角公路的道路為泥路,行駛該路段發生卡著巴士車輪不能行走的事故後,即時禁止所有巴士進入聯和墟市內巴士站,直至道路修葺可讓巴士行走為止,故此路線不再繞經聯和墟。[11]
  • 1951年7月25日:五輛正規巴士正式加入行走。[12]
  • 1951年10月1日:由於邊境政策對此線客量造成打擊,削減服務,由原來8輛巴士及9輛改裝車,減為巴士及改裝車各7輛。頭尾班車各縮減半小時為06:00-19:30。[13]
  • 1952年8月16日:全線改以正規巴士車隊行走,取代改裝車。[14]
  • 1952年8月25日:邊境實施更嚴格戒嚴,每日12:30前(佐敦道碼頭開出11:00前之班次),只能於上水海關前作終點站(大概於文錦渡路上水圍附近)。[15]
  • 1952年9月5日:往佐敦道碼頭不停彌敦道佐敦道交界巴士站,改停佐敦道近白加士街交界巴士站。[16]
  • 1953年4月5日:往文錦渡掃墓實施新政策,巴士到達上水站時先接受警察查問,乘客必須轉赴上水警署(上水圍莆上村)報名,巴士於文錦渡禁區內只停墳場一帶。並嚴禁任何在禁區內的拍攝活動。[17]
  • 1953年6月1日:為滅輕彌敦道交通負荷,更改行車路線:[18]
  • 1953年9月中:九巴整頓郊區路線:原於分段點設置巴士站,改為沿線設置指定巴士站,只准於指定站頭上落客。[19]由於涉及範圍廣,需分階段執行,首階段為佐敦道碼頭開出之巴士線,此線被納入首階段實施路線。[20]
  • 1953年12月1日:縮短服務時間,同時分拆出15A線,[21]來回程重新繞經聯和墟[22]
  • 1954年10月18日至1955年7月:由於炮台街道路損毀及油旺區渠務工程,於公眾四方街佐敦道間改經廣東道,不經炮台街[23][24]
  • 1955年11月1日:增設大圍何東樓樟樹灘叉坑沙嶺分段點,並增設郊區路線行李及貨物收費,4.5公斤至22.5公斤加收車費半價,22.5公斤至45公斤加收一成人車資。並必須把貨物放置巴士車尾指定的行李位置,不准貨物佔用座位。[25]
  • 1957年5月21日6月5日:由於豪雨導致大埔道卡爾登酒店及沙田至大埔段一帶大量路面被破壞,路線停止服務。[26]
  • 1957年9月1日:為改善上海街的擠塞情況,油麻地實施街道分流,上海街改為只准南行,炮台街新填地街及附近一段廣東道改為只准北行。故往文錦渡方向由炮台街起,改經新填地街旺角道廣東道前往太子道,不再途經公眾四方街上海街。重設巴士站於:炮台街3983129號;新填地街175267361419A473號及廣東道1129號與鴉蘭街球場外。[27]
  • 1960年2月15日
    • 往文錦渡方向改經廣東道及公眾四坊街(今眾坊街)轉入新填地街,往佐敦方向亦途經公眾四坊街及廣東道,不再直接由上海街轉入佐敦道。
    • 降低全程及分段收費,並取消沙田分段收費點。
  • 1960年12月1日:來回改經荔枝角道南昌街,往文錦渡方向回復經炮台街轉入新填地街。。
  • 1963年5月12日:大幅縮短為上水來往文錦渡,往來市區服務由15A取代。
  • 1967年6月25日:因六七暴動而取消,及後再沒有重投服務。

服務時間及班次[]

1963年5月12日起
上水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
06:00-22:00 06:10-22:10 15
1958年12月1日
佐敦道碼頭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
06:00-16:56 07:30-18:26 41
1955年11月1日起
佐敦道碼頭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
06:00-17:00 07:30-18:30 30
1953年12月1日起
佐敦道碼頭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
06:15-17:15 07:15-18:45 30
1951年10月1日起
佐敦道碼頭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冬令時間)
05:30-19:15 05:30-19:15 15
每日(夏令時間)
06:00-19:45 06:00-19:45 15
1950年起
佐敦道碼頭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
05:30-19:58 05:30-19:58 14
1947年12月15日起
佐敦道碼頭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
05:30-19:45 05:30-19:45 15
1947年10月7日起
佐敦道碼頭開出 文錦渡開出 班次(分鐘)
每日
06:00-19:45 06:00-19:45 15

收費[]

15線歷年收費沿革
收費調整生效日期 全程收費 分段收費
1963年5月12日 20¢
上水
10¢ 沙嶺
20¢ 10¢ 文錦渡
1963年2月1日 $1.3
佐敦道碼頭
40¢ 大圍
50¢ 10¢ 何東樓
60¢ 20¢ 10¢ 樟樹灘
70¢ 30¢ 20¢ 10¢ 大埔
80¢ 40¢ 30¢ 20¢ 10¢ 大埔墟
90¢ 50¢ 40¢ 30¢ 20¢ 10¢ 叉坑
$1.0 60¢ 50¢ 40¢ 30¢ 20¢ 10¢ 聯和墟
$1.1 70¢ 60¢ 50¢ 40¢ 30¢ 20¢ 10¢ 上水
$1.2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沙嶺
$1.3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文錦渡
北九龍裁判司署佐敦道碼頭:20¢
1960年2月15日
佐敦道碼頭
40¢ 大圍
50¢ 10¢ 何東樓
60¢ 20¢ 10¢ 樟樹灘
70¢ 30¢ 20¢ 10¢ 大埔
80¢ 40¢ 30¢ 20¢ 10¢ 大埔墟
90¢ 50¢ 40¢ 30¢ 20¢ 10¢ 叉坑
$1.0 60¢ 50¢ 40¢ 30¢ 20¢ 10¢ 聯和墟
$1.1 70¢ 60¢ 50¢ 40¢ 30¢ 20¢ 10¢ 上水
$1.2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沙嶺
$1.3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文錦渡
1955年11月1日 $1.4
佐敦道碼頭
40¢ 大圍
50¢ 10¢ 沙田
60¢ 20¢ 10¢ 何東樓
70¢ 30¢ 20¢ 10¢ 樟樹灘
80¢ 40¢ 30¢ 20¢ 10¢ 大埔
90¢ 50¢ 40¢ 30¢ 20¢ 10¢ 大埔墟
$1.0 60¢ 50¢ 40¢ 30¢ 20¢ 10¢ 叉坑
$1.1 70¢ 60¢ 50¢ 40¢ 30¢ 20¢ 10¢ 聯和墟
$1.2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上水
$1.3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沙嶺
$1.4 $1.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文錦渡
1947年10月7日 $1.45
佐敦道碼頭
50¢ 沙田
85¢ 40¢ 大埔
$1.0 50¢ 15¢ 大埔墟
$1.2 75¢ 40¢ 25¢ 粉嶺
$1.3 80¢ 45¢ 35¢ 10¢ 上水
$1.45 $1.0 60¢ 50¢ 25¢ 20¢ 文錦渡

行車路線[]

往文錦渡方向:途經馬會道文錦渡路

往上水方向:途經文錦渡路馬會道

1963年5月前走線[]

往佐敦道碼頭方向:途經文錦渡路、馬會道、大埔道、桂林街、元洲街、欽州街、荔枝角道、上海街及佐敦道。

往文錦渡方向:途經佐敦道、炮台街、新填地街、旺角道、廣東道、荔枝角道、南昌街、大埔道、馬會道及文錦渡路。

註釋、參考資料[]

  1. 〈佐頓道文錦渡 有巴士來往〉,《華僑日報》,1947年10月5日。
  2. 〈九龍汽車(一九三三)有限公司通告〉,《華僑日報》,1947年10月7日,第3頁。
  3. 政府檔案處:HKRS170-1-739
  4. 巴士公司通告指路線為15分鐘一班車,但登記在牌照上(政府檔案處:HKRS170-1-740)的班次長久以來都顯示為40分鐘一班,以當時路況,用車數量,並沿線客量,不足以支持路線15分鐘一班車並比16號線更頻密。
  5. 〈粉嶺十字路以西一段公路 暫時專供軍用〉,《香港工商日報》,1949年9月6日。
  6. 《香港工商日報》,1949年10月17日。
  7. 〈文錦渡巴士近日來客擠〉,《工商晚報》,1949年10月27日。
  8. 〈三線巴士經聯和墟〉,《香港工商日報》,1951年3月20日。
  9. 自1949年6月1日起,英軍在之後禁區一帶實施戒嚴,保障市民不會因邊境衝突而造成外交及人身安全問題,只是由當日起將戒嚴範圍改為嚴禁外人進入。
  10. 自共軍1949年11月佔領深圳起,加上國軍有零聲對抗和劫掠,共軍已單方面封鎖邊境。自當日起為雙方分別封鎖邊境。
  11. 〈聯和墟路泥濘巴士停行走〉,《華僑日報》,1951年8月16日。
  12. 〈九龍巴士公司 派出正式巴士 行走十五號線〉,《香港工商日報》,1951年7月26日。
  13. 〈新界兩線巴士 調整車次時間〉,《工商晚報》,1951年10月5日。
  14. 〈今日起文錦渡線 改裝巴士撤銷〉,《華僑日報》,1952年8月16日。
  15. 〈新界戒嚴區域 出入限制更嚴〉,《香港工商日報》,1952年8月28日。
  16. 〈九龍巴士公司 調整各線車站〉,《香港工商日報》,1952年9月3日。
  17. 〈今日清明節 港九郊外各線巴士增車行走〉,《香港工商日報》,1953年4月5日。
  18. 〈調整十五十六號路線邂告〉,《華僑日報》,頁10,1953年5月26日。
  19. 〈九龍郊外巴士 決定沿途設站〉,《華僑日報》,1953年8月20日。
  20. 〈郊外巴士沿途設站〉,《華僑日報》,1953年9月13日。
  21. 〈新界各線巴士 新時間今日實施〉,《華僑日報》,1953年12月1日。
  22. 〈林錦巴士下月起 增巴士行走 十五號恢復駛入聯和墟〉,《香港工商日報》,1953年11月29日。
  23. 〈炮台街修路 數線巴士改道行駛〉,《華僑日報》,1954年10月19日。
  24. 〈九龍污渠將完成 海底大渠下月動工〉,《工商晚報》,1955年7月3日。
  25. 〈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通告〉,《華僑日報》,第9頁,1955年11月1日。
  26. 〈沙田大埔巴士 今晨已恢復通車〉,《工商晚報》,1957年6月6日。
  27. 〈油麻地及旺角區四條街道 明日起單行車〉,《香港工商日報》,1957年8月31日。
  • 《二十世紀新界(東)區巴士路線發展史》,容偉釗編著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