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0 次修訂)
第16行: 第16行:
 
| MTR = {{hkrail|中環站}}、{{hkrail|香港站}}
 
| MTR = {{hkrail|中環站}}、{{hkrail|香港站}}
 
}}
 
}}
'''中環'''(Central),位於港島[[中西區]],是香港政治、商業及文化中心,也是港島區以至全港的交通樞紐。
+
'''中環'''('''Central'''),位於港島[[中西區]],是香港政治、商業及文化中心,也是港島區以至全港的交通樞紐。
   
 
==歷史==
 
==歷史==
第27行: 第27行:
   
 
===正式殖民===
 
===正式殖民===
1842年8月29日,中國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843年4月5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頒布「英王制誥」(Letters Patent),正式宣布香港為英國殖民地,並委任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首任港督兼香港駐軍總司令。
+
1842年8月29日,中國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843年4月5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頒布「英王制誥」(Letters Patent),正式宣布香港為英國殖民地,並委任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首任港督兼香港駐軍總司令。
   
 
===四環九約===
 
===四環九約===
第38行: 第38行:
 
* 第六約:[[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 第六約:[[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 第七約:[[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 第七約:[[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 第八約:[[灣仔道]]至[[鵝頸橋]]([[堅拿道]]
+
* 第八約:[[灣仔道]]至[[鵝頸橋]]({{L||堅拿道|巴士專用線}}
 
* 第九約:[[鵝頸橋]]至[[銅鑼灣]]
 
* 第九約:[[鵝頸橋]]至[[銅鑼灣]]
   
第46行: 第46行:
 
* [[薄扶林道]]([[富林苑]][[巴士站]]對面,行人隧道側<ref>[https://goo.gl/maps/cWbUehNac592 Google街景]</ref>);
 
* [[薄扶林道]]([[富林苑]][[巴士站]]對面,行人隧道側<ref>[https://goo.gl/maps/cWbUehNac592 Google街景]</ref>);
 
* [[克頓道]];
 
* [[克頓道]];
* [[舊山頂道]];
+
* [[舊山頂道]]近[[曉峰園]];
 
* [[寶雲道]](寶雲道健身徑<ref>[https://goo.gl/maps/bLUPcRVFP5L2 Google街景]</ref>,[[司徒拔道]][[玫瑰新邨]]巴士站後方的樓梯往下走<ref>[https://goo.gl/maps/3Vp4Gyb4FMw Google街景]</ref>);
 
* [[寶雲道]](寶雲道健身徑<ref>[https://goo.gl/maps/bLUPcRVFP5L2 Google街景]</ref>,[[司徒拔道]][[玫瑰新邨]]巴士站後方的樓梯往下走<ref>[https://goo.gl/maps/3Vp4Gyb4FMw Google街景]</ref>);
 
* [[黃泥涌道]]([[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對面<ref>[https://goo.gl/maps/9LrrbDspVa12 Google街景] </ref>,近{{bs|樂活道|黃泥涌道|s}})。
 
* [[黃泥涌道]]([[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對面<ref>[https://goo.gl/maps/9LrrbDspVa12 Google街景] </ref>,近{{bs|樂活道|黃泥涌道|s}})。
   
===中環現況===
+
===近代發展===
不久,位於維多利亞港沿岸的中環已成為香港主要商業中心。由於飛速發展令土地不敷應用,歷年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今日的[[皇后大道中]]以北昔日盡是海灣在填海區上不但興建了很多商業設施,也建了不少公共交通設施。
+
不久,位於維多利亞港沿岸的中環已成為香港主要商業中心,現時[[皇后大道中]]以北昔日盡是海灣。由於飛速發展令土地不敷應用,歷年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在填海區上不但興建了很多商業設施,也建了不少公共交通設施。
   
從早期的{{bt|統一碼頭}},七十年代[[中環總站|中環巴士總站]],八十年代地鐵{{hkrail|中環站}},以至九十年代機場鐵路{{hkrail|香港站}}與新[[中環碼頭]],也對中環發展成香港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作出不少貢獻。
+
從早期的{{bt|皇家碼頭}}、{{bt|統一碼頭}},七十年代[[中環總站|中環巴士總站]],八十年代地鐵{{hkrail|中環站}},以至九十年代{{h|機場鐵路}}{{hkrail|香港站}}與新[[中環碼頭]],也對中環發展成香港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作出不少貢獻。
   
  +
====半山區====
區與半山區之間的自動扶梯連接系統1993年10月啟用,由有蓋行人道、16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梯和3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行人道組成,是香港首次興建這樣的系統。該自動扶梯連接系統以[[德輔道中]]為起點,貫穿中環多條狹窄的街道至[[干德道]]。裝設這個自動扶梯目的是要鼓勵市民步行,並紓緩半山區道路交通壓力。
 
  +
中環與[[上環]]以上的半山區,向為中產階級趨之若鶩之住宅區。半山區居民出入寓所,僅能依賴兩條主要通衢——[[堅道]]及其西面的[[般咸道]],以及與之大致平行的[[羅便臣道]]。兩條道路皆在開埠初期興建,路面非常狹窄,未能應付現代交通需求,交通擠塞無日無之。當時半山區各條[[巴士路線]]每逢[[繁忙時間]]行經堅道時,被迫以低至每小時4-5英里(每小時6-8公里)的[[車速|慢速]]行駛,[[脫班]]乃家常便飯。<ref name=ttsdreport/>
   
  +
1972年6月,總督會同行政局遂通過「'''半山區發展限制'''」('''Mid-Levels Moratorium''')的行政措施,限制半山區建築發展,適用範圍東及[[己連拿利]],南至[[干德道]]和[[寶珊道]],西達[[香港大學]]和[[旭龢道]],北臨堅道和[[般咸道]]。根據對交通的評估,以及當時已得悉的發展程度,政府決定推遲所有土地出售,以及所有會令該區發展密度增加的土地契約修訂<ref name=mlm>[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11/01/P200611010159.htm 立法會四題:「半山區發展限制」的實施成效],2006年11月1日</ref>;目的在於紓緩交通擠塞情況,以待進行[[道路工程|道路網改善工程]]。
儘管中環至半山電梯系統在2016年每日約有78,000人次使用,有助紓緩半山區公共交通的需求壓力,但卻未能吸引大量駕駛人士放棄駕車,未能使半山地區交通流量明顯減少。
 
  +
  +
翌年,當地人口已達28,700,居於區內約7,170個單位;另有3,880個單位正在興建或籌劃之中,增長之快令人咋舌<ref name=ttsdreport>Lo Ming-heung、Cheng Seung-pah,〈Technical Report 171 - Mid-Levels Bus Priority Scheme - A 'Before' and 'After' Study〉(香港:工務司署交通運輸調查部,1974年7月)。</ref>。港府遂於委託顧問公司展開研究,探討半山區未來各發展項目對區內交通之潛在影響,並於10月完成報告。顧問報告建議當局盡快於區內實行「'''巴士優先用路計劃'''」('''Bus priority scheme'''),提出將堅道之兩條行車綫改為同向,並安排其中一條劃為[[巴士專用綫]]。
  +
  +
政府考慮相關因素後,決定將堅道與般咸道([[柏道]]以東)的西行綫,以及[[柏道]]與羅便臣道(柏道至[[己連拿利]])之東行綫劃作「[[半山區巴士專綫]]」,另一行車綫則仍保留原有行車方向,定於1974年[[4月16日]]上午十時起實施。
  +
  +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
鑑於半山區[[巴士專綫]]實行以來,交通擠塞問題並無紓緩跡象,當局在八十年代㆗首次提出建造行㆟自動電梯接駁㆗環與半山之間的構思,亦曾考慮多條不同建議路線,舉例來說,其㆗㆒條是由[[卑利街]]至[[鴨巴甸街]]。<ref>[https://legco.hk/yr93-94/chinese/lc_sitg/hansard/h931124.pdf ㆗區至半山行㆟自動電梯],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紀錄,1993年11月24日</ref>
  +
 
顧問公司進行研究後,當局最終落實耗資2.53億港元興建「'''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並於1993年10月15日啟用,是香港首次興建同類系統<ref>[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404/16/P201404160481.htm 立法會十六題: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2014年4月16日</ref>。該自動扶梯系統由有蓋行人道、16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梯和3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行人道組成,以[[德輔道中]]為起點,貫穿中環多條狹窄的街道至[[干德道]]。裝設這個自動扶梯目的是要鼓勵市民步行,並紓緩半山區道路交通壓力。
  +
 
儘管中環至半山電梯系統在2016年每日約有78,000人次使用,有助紓緩半山區公共交通的需求壓力,但卻未能吸引大量駕駛人士放棄駕車,使半山地區交通流量沒有明顯減少。<ref>[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12/16/P201512160331.htm 立法會十題: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2015年12月16日</ref>
  +
  +
===保育中環===
  +
中環不足二百年歷史,見證香港高速發展,由小漁村開發成轉口港,由製造業中心轉變成服務業中心,以至今日國際大都會和環球金融中心。
  +
  +
經過超過一個世紀的驚人發展,今日的中環,是香港行政中心和眾多國際及內地金融和商業機構所在地。儘管眾多奪目的高樓大廈不斷落成,不少昔日建築和特色仍獲得保留。行政長官於《二零零九至一零年施政報告》宣布「保育中環」,集合了8項珍貴和獨特的文物遺產,活化為一系列饒富創意的項目,以延續中環傳奇。<ref>[https://www.heritage.gov.hk/tc/doc/ConservingCentralPanel.pdf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保育中環],2010年4月</ref>
   
 
==街道結構==
 
==街道結構==
香港在開埠初期,缺乏長遠城市規劃,使中環大部分道路較為狹窄,大多屬單向行車,亦因此緣故,早期中環區的巴士總站因缺乏空間興建故多屬路邊車站,唯近年為配合興建新機場及緩交通擠塞,大部分巴士路線的總站均已遷往干諾道中以北、位於新近填海土地上的多個巴士總站。中環區的主要幹道包括[[干諾道中]](4號幹綫)、[[德輔道中]](電車路)及[[皇后大道中]]等,而前兩者均有大量路線途經,後者在中環範圍內則只有一小段有巴士通行。
+
香港在開埠初期,缺乏長遠城市規劃,使中環大部分道路較為狹窄,大多屬單向行車,亦因此緣故,早期中環區的巴士總站因缺乏空間興建故多屬路邊車站,唯近年為配合興建新機場及緩交通擠塞,大部分巴士路線的總站均已遷往干諾道中以北、位於新近填海土地上的多個巴士總站。中環區的主要幹道包括[[干諾道中]](4號幹綫)、[[德輔道中]](電車路)及[[皇后大道中]]等,而前兩者均有大量路線途經,後者在中環範圍內則只有一小段有巴士通行。
   
 
根據一宗消防局訴著名茶樓得雲茶樓(現址已重建成新紀元廣場)的訴訟,由於整條文咸東街屬上環區,故在[[皇后大道中]]以北中環以[[永和街]]為界線,[[永和街]]以西屬上環。
 
根據一宗消防局訴著名茶樓得雲茶樓(現址已重建成新紀元廣場)的訴訟,由於整條文咸東街屬上環區,故在[[皇后大道中]]以北中環以[[永和街]]為界線,[[永和街]]以西屬上環。
第78行: 第95行:
 
|干諾道中以北的交易廣場地面
 
|干諾道中以北的交易廣場地面
 
|[[有蓋巴士總站]]
 
|[[有蓋巴士總站]]
|港島最大型的有蓋巴士總站,鄰近港鐵中環站及香港站,主要有多條前往南區及海路線從此開出。
+
|港島最大型的有蓋巴士總站,鄰近港鐵中環站及香港站,主要有多條前往南區及東區底隧道路線從此開出。
 
|-
 
|-
 
|[[中環碼頭]]總站群
 
|[[中環碼頭]]總站群
第115行: 第132行:
 
|[[過海隧巴104線]]中環特車落客站。
 
|[[過海隧巴104線]]中環特車落客站。
 
|}
 
|}
 
縱使列[[巴士總站]]地處[[上環]],巴士公司卻撥入中環:
 
下總站雖位於上環範圍內巴士公司仍以中環命名之
 
 
* [[中環 (港澳碼頭) 總站|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位於[[上環]]信德中心西面,為香港最大的露天巴士總站之一,有多條過海隧道路線及數條島內路線以此為總站。
 
* [[中環 (港澳碼頭) 總站|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位於[[上環]]信德中心西面,為香港最大的露天巴士總站之一,有多條過海隧道路線及數條島內路線以此為總站。
 
* [[中環 (林士街) 總站|中環(林士街)巴士總站]]:位於海港政府大樓西面。
 
* [[中環 (林士街) 總站|中環(林士街)巴士總站]]:位於海港政府大樓西面。
第123行: 第139行:
 
<!--街道字母序-->
 
<!--街道字母序-->
 
{{col}}
 
{{col}}
; [[亞畢諾道]]
+
; [[統一碼頭道]]
* [[中央廣場]]
+
* [[海港政府大樓]]
  +
 
; [[民祥街]]
 
*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
 
* {{bs|香港站|民祥街|s}}
  +
 
; [[民光街]]
 
* {{bt|中區政府碼頭}}
 
* [[中環3號碼頭]]
 
* {{bt|中環5號碼頭}}
 
* {{bt|中環|天星碼頭}}
  +
 
; [[民耀街]]
 
*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 [[康樂廣場]]
 
; [[康樂廣場]]
第139行: 第168行:
 
* {{bs|永和街|干諾道中|s}}
 
* {{bs|永和街|干諾道中|s}}
   
; [[紅棉路]]
+
; [[畢打街]]
* [[香港公園]]
+
* [[畢打街]]
   
; [[德己立街]]
 
* [[蘭桂坊]]
 
 
{{col-break}}
 
{{col-break}}
  +
 
; [[德輔道中]]
 
; [[德輔道中]]
 
* [[遮打花園]]
 
* [[遮打花園]]
第158行: 第186行:
 
* [[永吉街]]
 
* [[永吉街]]
 
* {{bs|永和街|德輔道中|s}}
 
* {{bs|永和街|德輔道中|s}}
 
; [[花園道]]
 
* [[香港動植物公園]]
 
* [[聖約翰座堂]]
 
   
 
; [[機利文街]]
 
; [[機利文街]]
 
* [[中保集團大廈]]
 
* [[中保集團大廈]]
  +
 
; [[域多利皇后街]]
 
* {{bs|中環街市|域多利皇后街|s}}
  +
 
; [[皇后大道中]]
 
* [[長江集團中心]]
 
* {{bs|匯豐總行大廈|皇后大道中|s}}
 
* [[中環中心]]
 
* [[威靈頓街]]
  +
 
; [[德己立街]]
 
* [[蘭桂坊]]
 
{{col-break}}
 
{{col-break}}
 
; [[荷李活道]]
 
; [[荷李活道]]
 
* [[卑利街]]
 
* [[卑利街]]
* [[舊中區警署]]
+
* [[大館]]
  +
  +
; [[亞畢諾道]]
  +
* [[中央廣場]]
   
 
; [[雪廠街]]
 
; [[雪廠街]]
第177行: 第216行:
 
; [[擺花街]]
 
; [[擺花街]]
 
* [[擺花街]]
 
* [[擺花街]]
 
; [[民祥街]]
 
*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
 
* {{bs|香港站|民祥街|s}}
 
 
; [[民光街]]
 
* {{bt|中區政府碼頭}}
 
* [[中環3號碼頭]]
 
* {{bt|中環5號碼頭}}
 
* {{bt|中環|天星碼頭}}
 
{{col-break}}
 
; [[民耀街]]
 
*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 [[美利道]]
 
* [[美利道]]
 
 
; [[畢打街]]
 
* [[畢打街]]
 
 
; [[統一碼頭道]]
 
* [[海港政府大樓]]
 
 
; [[皇后大道中]]
 
* [[長江集團中心]]
 
* {{bs|匯豐總行大廈|皇后大道中|s}}
 
* [[中環中心]]
 
* [[威靈頓街]]
 
   
 
; [[上亞厘畢道]]
 
; [[上亞厘畢道]]
 
* [[香港禮賓府]]
 
* [[香港禮賓府]]
   
; [[域多利皇后街]]
 
* {{bs|中環街市|域多利皇后街|s}}
 
   
 
; [[雲咸街]]
 
; [[雲咸街]]
 
* [[雲咸街]]
 
* [[雲咸街]]
  +
 
; [[美利道]]
 
* [[美利道]]
 
{{col-end}}
 
{{col-end}}
   
第227行: 第239行:
 
* [[皇家碼頭總站]]:位於現交易廣場旁的[[康樂廣場]],曾為全港島最重要的巴士總站,後被[[統一碼頭總站]]取代。
 
* [[皇家碼頭總站]]:位於現交易廣場旁的[[康樂廣場]],曾為全港島最重要的巴士總站,後被[[統一碼頭總站]]取代。
 
* [[統一碼頭總站]]:位於現交易廣場位置,曾為全港島最重要的巴士總站,及後被建於同一位置的[[中環總站]]取代。
 
* [[統一碼頭總站]]:位於現交易廣場位置,曾為全港島最重要的巴士總站,及後被建於同一位置的[[中環總站]]取代。
* [[中環總站]]:建於統一碼頭總站原址,後來被同’建於同一位置的[[中環 (交易廣場) 總站|中環(交易廣場)總站]]取代。
+
* [[中環總站]]:建於統一碼頭總站原址,後來被建於同一位置的[[中環 (交易廣場) 總站|中環(交易廣場)總站]]取代。
* [[中環 (港景街) 總站|中環(港景街)總站]]:位於港景街交易廣場外,配合中環總站重建而啟用,後來中環碼頭總站啟用而停用。
+
* [[中環 (港景街) 總站|中環(港景街)總站]]:位於港景街交易廣場外,配合中環總站重建而啟用,後來中環碼頭總站重新運作而停用。
* [[中環 (雪廠街) 總站|中環(雪廠街)總站]]:位於雪廠街,曾為機場豪華巴士總站。
+
* [[中環 (雪廠街) 總站|中環(雪廠街)總站]]:位於雪廠街,曾為[[啟德機場]][[豪華巴士]]路線總站。
* [[中環 (德忌利士街) 總站|中環(德忌利士街)總站]]:位於介乎德輔道中及干諾道中之間的一段德忌利士街,屬[[泊街|路邊]][[巴士總站]],中巴{{CMB|81M}}、{{CMB|87}}、{{CMB|88}}及{{CMB|781}}曾經使用。該段德忌利士街因興建香港站C出口永久封閉,有關總站亦隨之而停用。
+
* [[中環 (德忌利士街) 總站|中環(德忌利士街)總站]]:位於介乎德輔道中及干諾道中之間的一段德忌利士街,屬[[泊街|路邊]][[巴士總站]],中巴{{CMB|81M}}、{{CMB|87}}、{{CMB|88}}及{{CMB|781}}曾經使用。因興建受{{h|香港站}}C出口工程影響,該段德忌利士街須永久封閉,有關總站亦隨之而停用。
 
* [[中環地鐵站總站]]:初代總站位於昃臣道,現已成為立法會停車場;第二代位於德忌利士街路旁,因興建地鐵{{hkrail|香港站}}而封閉停用,現址為{{hkrail|港鐵}}{{hkrail|香港站}}C出口。
 
* [[中環地鐵站總站]]:初代總站位於昃臣道,現已成為立法會停車場;第二代位於德忌利士街路旁,因興建地鐵{{hkrail|香港站}}而封閉停用,現址為{{hkrail|港鐵}}{{hkrail|香港站}}C出口。
 
* [[中環街市]]:有兩處,一個位於砵甸乍街,為[[中巴]]「黃色特別快車」總站,亦曾是[[中巴10A線|10A]]、[[中巴10B線|10B]]、[[新巴20線|20]]和[[中巴22線|20A(22)]]的總站;另外一個位於域多利皇后街,曾是[[中巴]][[新巴20線|20]]、[[中巴22線|22]]和[[新巴720線|720]]的總站。
 
* [[中環街市]]:有兩處,一個位於砵甸乍街,為[[中巴]]「黃色特別快車」總站,亦曾是[[中巴10A線|10A]]、[[中巴10B線|10B]]、[[新巴20線|20]]和[[中巴22線|20A(22)]]的總站;另外一個位於域多利皇后街,曾是[[中巴]][[新巴20線|20]]、[[中巴22線|22]]和[[新巴720線|720]]的總站。
 
* [[中環 (永和街)|中環(永和街)巴士總站]]:位於永和街路旁,現今是[[城巴71線]]的折返點,曾是[[中巴]][[新巴20線|20]]、[[中巴21線|21]]、[[中巴80線|80]]、[[城巴780線|780]]和[[城巴788線|788]]的總站。
 
* [[中環 (永和街)|中環(永和街)巴士總站]]:位於永和街路旁,現今是[[城巴71線]]的折返點,曾是[[中巴]][[新巴20線|20]]、[[中巴21線|21]]、[[中巴80線|80]]、[[城巴780線|780]]和[[城巴788線|788]]的總站。
 
* [[中環 (威靈頓街) 總站|中環(威靈頓街)小巴總站]]:位於威靈頓街近蘭桂坊,為專綫小巴{{HKGMB|10A}}及{{HKGMB|10B}}的總站,兩線取消後停用。
 
* [[中環 (威靈頓街) 總站|中環(威靈頓街)小巴總站]]:位於威靈頓街近蘭桂坊,為專綫小巴{{HKGMB|10A}}及{{HKGMB|10B}}的總站,兩線取消後停用。
  +
  +
==圖集==
  +
<gallery>
  +
Central-FerryPiers-P0292.jpg
  +
Central Ferris Wheel.JPG
  +
Tai Kwun.JPG|[[大館]]
  +
</gallery>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
 
* [[上環]]
 
* [[上環]]
 
* [[西環]]
 
* [[西環]]
  +
* [[薄扶林]]([[薄扶林延期履行權]])
 
 
{{references}}
 
{{references}}
  +
  +
{{行政分區}}
 
[[分類:中西區]]
 
[[分類:中西區]]
 
[[分類:總站列表]]
 
[[分類:總站列表]]

於 2020年5月24日 (日) 20:24 的修訂

中環Central),位於港島中西區,是香港政治、商業及文化中心,也是港島區以至全港的交通樞紐。

歷史

佔領港島

1841年1月26日,英軍在上環水坑口登陸,佔領香港島。英人還未正式管治香港島,已於6月7日宣布香港成為自由港,准許商人隨意進出,資金自由流入,並首次出售土地,以及展開城市規劃工作,沿著海岸一公里的狹長地帶伸展,先在中環、上環進行開發,繼而再把發展伸延至西環半山山頂一帶,全力建設面朝維多利亞港的港島北岸。

英人首要任務是派出英軍工程兵在沿岸修建第一條馬路,既然是首條馬路,理應以當時英國統治者維多利亞女皇(Queen Victoria)命名。雖然「Queen」可同時解作「女王」與「皇后」,但「女王」是指統治國家的女性;「皇后」則是皇帝的妻子。由於中國傳統不像英國常有女性掌權,負責翻譯的師爺沒有女王的概念,所以便錯譯成「皇后大道」。1894年政府官員曾在書刊澄清「英國無皇后之稱,宜稱皇帝」,可是並沒有將這錯誤的譯名改正過來,一直沿用至今。

1841年11月,港府把中環雅賓利渠和忌連拿利渠之間,稱為鐵崗的山坡劃為政府專用,名為「政府山」(Government Hill),銳意將中環一帶發展成「女皇城」,作為香港的政治及商業中心。至於政府山以東伸延至灣仔的一大片土地,則被軍部圈作軍事用地,興建美利兵房、域多利兵房及威靈頓兵房,即後來稱為金鐘的地方。

正式殖民

1842年8月29日,中國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843年4月5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頒布「英王制誥」(Letters Patent),正式宣布香港為英國殖民地,並委任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首任港督兼香港駐軍總司令。

四環九約

為了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殖民地政府將女皇城易名「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這亦是華人俗稱的「四環九約」,「四環」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即今灣仔)。為使「四環」地區的劃分更細緻,再進一步分為「九約」九個行政區:

七塊界石

1903年,政府在憲報頒布法令界定維多利亞城範圍。為了標示維多利亞城的邊界,政府沿著界線豎立七塊界石。界石為正方柱體,柱頂呈金字塔狀,柱上刻有「City Boundary 1903」。七塊界石除馬己仙峽道的一塊已於2007年中消失外[1],其餘皆被保留至今。尚存的六塊界石分別位於:

近代發展

不久,位於維多利亞港沿岸的中環已成為香港主要商業中心,現時皇后大道中以北昔日盡是海灣。由於飛速發展令土地不敷應用,歷年來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在填海區上不但興建了很多商業設施,也建造了不少公共交通設施。

從早期的皇家碼頭統一碼頭,七十年代中環巴士總站,八十年代地鐵中環站,以至九十年代機場鐵路香港站與新中環碼頭,也對中環發展成香港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作出不少貢獻。

半山區

中環與上環以上的半山區,向為中產階級趨之若鶩之住宅區。半山區居民出入寓所,僅能依賴兩條主要通衢——堅道及其西面的般咸道,以及與之大致平行的羅便臣道。兩條道路皆在開埠初期興建,路面非常狹窄,未能應付現代交通需求,交通擠塞無日無之。當時半山區各條巴士路線每逢繁忙時間行經堅道時,被迫以低至每小時4-5英里(每小時6-8公里)的慢速行駛,脫班乃家常便飯。[7]

1972年6月,總督會同行政局遂通過「半山區發展限制」(Mid-Levels Moratorium)的行政措施,限制半山區建築發展,適用範圍東及己連拿利,南至干德道寶珊道,西達香港大學旭龢道,北臨堅道和般咸道。根據對交通的評估,以及當時已得悉的發展程度,政府決定推遲所有土地出售,以及所有會令該區發展密度增加的土地契約修訂[8];目的在於紓緩交通擠塞情況,以待進行道路網改善工程

翌年,當地人口已達28,700,居於區內約7,170個單位;另有3,880個單位正在興建或籌劃之中,增長之快令人咋舌[7]。港府遂於委託顧問公司展開研究,探討半山區未來各發展項目對區內交通之潛在影響,並於10月完成報告。顧問報告建議當局盡快於區內實行「巴士優先用路計劃」(Bus priority scheme),提出將堅道之兩條行車綫改為同向,並安排其中一條劃為巴士專用綫

政府考慮相關因素後,決定將堅道與般咸道(柏道以東)的西行綫,以及柏道與羅便臣道(柏道至己連拿利)之東行綫劃作「半山區巴士專綫」,另一行車綫則仍保留原有行車方向,定於1974年4月16日上午十時起實施。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鑑於半山區巴士專綫實行以來,交通擠塞問題並無紓緩跡象,當局在八十年代㆗首次提出建造行㆟自動電梯接駁㆗環與半山之間的構思,亦曾考慮多條不同建議路線,舉例來說,其㆗㆒條是由卑利街鴨巴甸街[9]

顧問公司進行研究後,當局最終落實耗資2.53億港元興建「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並於1993年10月15日啟用,是香港首次興建同類系統[10]。該自動扶梯系統由有蓋行人道、16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梯和3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行人道組成,以德輔道中為起點,貫穿中環多條狹窄的街道至干德道。裝設這個自動扶梯之目的是要鼓勵市民步行,並紓緩半山區道路交通壓力。

儘管中環至半山電梯系統在2016年每日約有78,000人次使用,有助紓緩半山區公共交通的需求壓力,但卻未能吸引大量駕駛人士放棄駕車,使半山地區交通流量沒有明顯減少。[11]

保育中環

中環不足二百年歷史,見證香港高速發展,由小漁村開發成轉口港,由製造業中心轉變成服務業中心,以至今日國際大都會和環球金融中心。

經過超過一個世紀的驚人發展,今日的中環,是香港行政中心和眾多國際及內地金融和商業機構所在地。儘管眾多奪目的高樓大廈不斷落成,不少昔日建築和特色仍獲得保留。行政長官於《二零零九至一零年施政報告》宣布「保育中環」,集合了8項珍貴和獨特的文物遺產,活化為一系列饒富創意的項目,以延續中環傳奇。[12]

街道結構

香港在開埠初期,缺乏長遠城市規劃,使中環大部分道路較為狹窄,大多屬單向行車,亦因此緣故,早期中環區的巴士總站因缺乏空間興建故多屬路邊車站,唯近年為配合興建新機場及紓緩交通擠塞,大部分巴士路線的總站均已遷往干諾道中以北、位於新近填海土地上的多個巴士總站。中環區的主要幹道包括干諾道中(4號幹綫)、德輔道中(電車路)及皇后大道中等,而前兩者均有大量路線途經,後者在中環範圍內則只有一小段有巴士通行。

根據一宗消防局訴著名茶樓得雲茶樓(現址已重建成新紀元廣場)的訴訟,由於整條文咸東街屬上環區,故在皇后大道中以北中環以永和街為界線,永和街以西屬上環。

巴士及小巴總站

現存巴士總站

中區現存巴士總站資料
條目名稱 位置 性質 備註
中環(交易廣場)總站 干諾道中以北的交易廣場地面 有蓋巴士總站 港島最大型的有蓋巴士總站,鄰近港鐵中環站及香港站,主要有多條前往南區及東區海底隧道路線從此開出。
中環碼頭總站群 中環港外綫碼頭一帶 包括中環碼頭總站中區政府碼頭總站中環 (3號碼頭)中環 (5號碼頭) 總站中環 (天星碼頭) 總站中環 (天星碼頭) (大巴士)總站。
中環(大會堂)公共運輸交匯處 愛丁堡廣場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外 露天巴士總站 前稱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德忌利士街)總站 干諾道中德忌利士街口 路邊巴士總站 有兩條前往新界西北的繁忙時間特車使用。
中環(香港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香港四季酒店(國際金融中心商場)基座地面 室內巴士總站
花園道山頂纜車站總站 纜車里山頂纜車花園道總站外 路邊巴士總站 新巴15C線的總站。
中環(機利文街)巴士總站 機利文街中保集團大廈外 路邊巴士總站 新巴720線系列的早上繁時總站,亦曾是中巴10A2280的總站。
中環街市(德輔道中) 德輔道中及租庇利街交界 路邊巴士總站 過海隧巴104線中環特車落客站。

縱使下列巴士總站地處上環,巴士公司卻撥入中環:

現存巴士中途站

註:堅道及其以上之半山地域多視為半山區,不在此處列出。有關金鐘各巴士站,請參看該區獨立條目。

現存小巴總站

已棄用總站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界石失蹤 政府不聞不問,《蘋果日報》,2007年8月17日
  2. Google街景
  3. Google街景
  4. Google街景
  5. Google街景
  6. Google街景
  7. 7.0 7.1 Lo Ming-heung、Cheng Seung-pah,〈Technical Report 171 - Mid-Levels Bus Priority Scheme - A 'Before' and 'After' Study〉(香港:工務司署交通運輸調查部,1974年7月)。
  8. 立法會四題:「半山區發展限制」的實施成效,2006年11月1日
  9. ㆗區至半山行㆟自動電梯,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紀錄,1993年11月24日
  10. 立法會十六題: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2014年4月16日
  11. 立法會十題: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2015年12月16日
  12.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保育中環,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