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標籤原始碼編輯
第35行: 第35行:
 
* {{bs|三聖邨|青山公路}}
 
* {{bs|三聖邨|青山公路}}
 
* [[恒福花園]]
 
* [[恒福花園]]
* [[青山灣]]
+
* {{bs|青山灣|青山公路}}
 
* [[青山灣碼頭]]
 
* [[青山灣碼頭]]
 
* [[青山灣總站]]
 
* [[青山灣總站]]

於 2020年11月19日 (四) 06:20 的修訂

三聖Sam Shing),又稱「三聖墟」(Sam Shing Hui),位於新界屯門區屯門新市鎮東南,範圍西至恒福花園,東至青碧街。三聖這地名其實與三聖廟有關。

歷史

屯門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要衝,位處青山和九逕山之間的青山灣(舊稱屯門灣),向內陸凹入,呈三角形,是天然避風港,吸引漁船聚集,逐漸在青山灣畔形成一條村名「三聖村」。

三聖村得名自三聖廟,而三聖乃指「三位聖人」,分別是儒家孔子、釋家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以及道家老子。1921年,普濟會籌集資金,並於屯門青山灣麒麟崗上興建一座儒、釋、道三家同奉的聖廟,命名為「三聖廟」。後來,新界民政署長彭德(Kenneth M.A. Barnett,任期1954–1958)認為廟宇甚具特色,遂將青山灣易名為「三聖墟」。

五十年代,遷至屯門的中國移民越來越多,漁民在碼頭附近搭建棚屋並出售漁獲,三聖墟逐漸成為屯門海鮮集中地。

三聖邨

隨着屯門新市鎮在七十年代開始發展,原本座落老鼠洲的青山魚類批發市場於1973年臨時遷往第27區海邊。1976年,政府建造一條連接荃灣和屯門的快速公路,以及進行青山灣填海工程,需要清拆三聖村。村民經過連番爭取,終獲遷往老鼠洲徙置區及1971年落成的新發邨

七十年代下旬,政府在青山公路旁的填海區興建「三聖邨」,安置上岸生活的漁民,並擴建青山公路,該處海邊一帶石塊均要全部清理,但有一塊三米多高的大石經多次爆破後仍無法清除。由於該巨石位處青山公路擴建工程範圍內,妨礙了工程進行;經過一番研究後,該段擴建的青山公路繞過該巨石而行,同時政府於1981年在現時三聖邨南行巴士站旁的麒麟崗公眾公園豎立紀念碑,以中英文介紹此石:「屯門三聖墟村未填海前,其岸線原以此石為界,謹泐貞珉以追憶舊日漁村,並象徵新市建設」。此石又稱「麒麟石」,是青山灣填海前的海岸線標誌。

位於屯門青山灣填海區的三聖邨,向來是蜑家人聚居之地,「三聖」為當地供奉的三位聖人,故以此為屋邨命名,並於1980年入伙;至於該邨三幢大廈則分別取名「進漁」、「豐漁」和「滿漁」樓,道出了捕漁人家的願望。[1]

經歷多年發展,屯門亦絕非「美食沙漠」,當中最具人氣的,要算是三聖邨海鮮街。過去三聖邨一帶是避風良港,漁民亦擇居於此,並於三聖街售賣海鮮批發,部分酒家因利成便於三聖邨一帶開設海鮮飯店,形成「海鮮街」。每當華燈初上,海鮮街就熱鬧非常,光顧的食客都是以屯門區元朗區以及深井居民為主。

區內巴士站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屋邨命名話你知,香港房屋委員會《互信》,2004年6月18日

外部連結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三聖墟三聖街海鮮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