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Sam Shing),又稱「三聖墟」(Sam Shing Hui),及青山灣(Castle Peak Bay),位於新界屯門區屯門新市鎮東南,範圍西至恒福花園,東至青榕街。三聖這地名其實與三聖廟有關。
歷史
屯門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要衝,位處青山和九逕山之間的青山灣(舊稱屯門灣),向內陸凹入,呈三角形,是天然避風港,吸引漁船聚集,逐漸在青山灣畔形成一條村名「三聖村」。
三聖村得名自三聖廟,而三聖乃指「三位聖人」,分別是儒家孔子、釋家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以及道家老子。1921年,普濟會籌集資金,並於屯門青山灣麒麟崗上興建一座儒、釋、道三家同奉的聖廟,命名為「三聖廟」。後來,新界民政署長彭德(Kenneth M.A. Barnett,任期1954–1958)認為廟宇甚具特色,遂將青山灣易名為「三聖墟」。
五十年代,遷至屯門的中國移民越來越多,漁民在碼頭附近搭建棚屋並出售漁獲,三聖墟逐漸成為屯門海鮮集中地。
三聖邨
隨着屯門新市鎮在七十年代開始發展,原本座落老鼠洲的青山魚類批發市場於1973年臨時遷往第27區海邊。1976年,政府興建屯門公路,以及進行青山灣填海工程,需要清拆三聖村。村民經過連番爭取,終獲遷往老鼠洲徙置區及1971年落成的新發邨。
七十年代下旬,政府在青山公路旁的填海區興建「三聖邨」,安置上岸生活的漁民,並擴建青山公路,該處海邊一帶石塊均要全部清理,但有一塊三米多高的大石經多次爆破後仍無法清除。由於該巨石位處青山公路擴建工程範圍內,妨礙了工程進行;經過一番研究後,該段擴建的青山公路繞過該巨石而行,同時政府於1981年在現時三聖邨南行巴士站旁的麒麟崗公眾公園豎立紀念碑,以中英文介紹此石:「屯門三聖墟村未填海前,其岸線原以此石為界,謹泐貞珉以追憶舊日漁村,並象徵新市建設」。此石又稱「麒麟石」,是青山灣填海前的海岸線標誌。
位於屯門青山灣填海區的三聖邨,向來是蜑家人聚居之地,「三聖」為當地供奉的三位聖人,故以此為屋邨命名,並於1980年入伙;至於該邨三幢大廈則分別取名「進漁」、「豐漁」和「滿漁」樓,道出了捕漁人家的願望。[1]
經歷多年發展,屯門亦絕非「美食沙漠」,當中最具人氣的,要算是三聖邨海鮮街。過去三聖邨一帶是避風良港,漁民亦擇居於此,並於三聖街售賣海鮮批發,部分酒家因利成便於三聖邨一帶開設海鮮飯店,形成「海鮮街」。每當華燈初上,海鮮街就熱鬧非常,光顧的食客都是以屯門區、元朗區以及深井居民為主。
區內巴士站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三聖村神石妄動惹禍,太陽報,2006年5月2日
香港各區 | |
---|---|
香港島 | |
九龍半島 | |
新界東 | |
新界西 | <葵青區>北葵涌 • 葵涌邨 • 葵盛 • 葵興 • 葵芳 • 荔景山 • 青衣 • 青衣市中心 • 葵青貨櫃碼頭 • 醉酒灣 <荃灣區>青洲仔半島 • 馬灣 • 小蠔灣 • 青龍頭 • 深井 • 荃灣西約 • 柴灣角 • 西樓角 • 荃灣市中心 • 海濱花園 • 大窩口 • 梨木樹 • 石圍角 • 大帽山 <屯門區>虎地 • 兆康 • 良田 • 大興 • 新墟 • 屯門市中心 • 三聖 • 掃管笏 • 散石灣 • 屯門碼頭區 • 望后石 • 稔灣 <元朗區>下白泥 • 流浮山 • 天水圍 • 嘉湖山莊 • 廈村 • 洪水橋 • 屏山 • 元朗市 • 雞地 • 元朗工業邨 • 元朗南 • 十八鄉 • 八鄉 • 橫台山 • 錦田 • 錦綉花園 • 牛潭尾 • 新田 • 落馬洲 <離島區>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 • 後勤區) • 赤鱲角 • 大嶼山 • 東涌 • 東涌市中心 • 東涌北 • 東涌西 • 大澳 • 昂坪 • 石壁 • 水口 • 塘福 • 長沙 • 貝澳 • 梅窩 • 伯公坳 • 愉景灣 • 小蠔灣 |